董卓奪權之路是因為什麼原因失敗的呢?

紅紅火火講歷史


縱觀東漢一朝的權臣,沒有人比董卓更有機會奪權了的。可是董卓偏要把局面弄糟,把自己弄臭。罷黜少帝劉辯,改立劉協為帝,逼殺無辜的何太后和少帝,慘殺俘虜,引起東漢全國上下的怨恨,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奪權成功呢。

董卓奪權的優勢

公元189年,董卓接受何進的“邀請”,準備率軍進京共圖大業的時候,結果還沒到洛陽就聽到何進死了,連皇帝劉辯都被宦官張讓一夥給挾持了。這就讓董卓還沒入京就收到一份大禮:在路上得知少帝在北芒,就前去救駕,一路保護少帝回宮。

之後,董卓收編了何進的部隊,又收買呂布殺死丁原而掌握了他的部隊,再加上董卓自己的5千親信騎兵,當時在洛陽董卓的兵力是最強大的。在亂世誰掌握兵權,誰就能有話事權。

董卓的先天優勢比袁紹,曹操等人更好。董卓進京是為誅閹黨而來,且從董卓進京後的表現及何進部眾紛紛投靠董卓即可以看出董卓對宦官的態度。

董卓以前一直都喜歡在胡人居住的地方轉悠,更有一批胡人親信,漢末也唯有董卓能讓百官,群雄,百姓還有夷狄從骨子裡畏懼臣服,董卓最有一統華夏的實力,氣勢和氣派,當時唯董卓能讓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敬而遠之。

那麼董卓是怎麼把一手好牌打爛的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聲望大減

董卓進京後,第一件事就是把何進和他弟何苗的手下都據為己有,然後又誘使呂布殺死自己的老大丁原並且歸附於董卓。

等董卓徹底把控住了京城後,直接罷黜少帝劉辯,扶持獻帝劉協上位。不久之後,他又逼殺何太后,以相國之位獨攬大權。

董卓雖然名義上是相國,但實際上權勢遠超皇帝,有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權,自此董卓在朝廷中的權勢已經如日中天。

可是董卓這動作卻失去了洛陽城內士族的人心。

董卓在廢帝之前曾經找過袁紹商量,可是袁紹是何進的人,支持的是劉辯,怎麼可能同意呢,自然一口回絕說:“漢朝已君臨天下四百餘年,恩德佈於四方,百姓還沒有完全厭惡這個朝廷。何況,現在的皇帝正年輕,又沒有什麼明顯的過失,明公想要廢長立幼,廢嫡立庶,恐怕天下人是不會心服的。”

董卓一聽也惱了,大手一拍說道:我只是來通知你的,並不是找你商量。袁紹也不是好惹的,直接當晚就逃離出洛陽,之後,袁術,曹操也走了,失去這些人的支持,董卓的聲望頓時減了不少。

倒行逆施和專橫跋扈,引得朝野怨聲四起,大失人心

董卓性格殘忍,獨掌大權之後更是變本加厲。隨意出入後宮,肆意玩弄後宮之女子,濫用刑罰,嗜殺成性。

有一次,董卓在家中宴請朝中大臣,酒過三巡後,董卓突然說安排了一個精彩的節目給大臣們欣賞。只見董卓命人押送百名俘虜上來,先剪掉他們的舌頭,如何斬斷手腳,挖掉眼睛。在場的官員嚇的吃的東西都吐出來。

他的涼州兵更是驕奢成性,搶劫財物,虜掠婦女,無惡不作。有一次,董卓派兵赴洛陽,路遇當地人正在鄉社集會,結果將男子全部殺死,砍下其頭顱掛在馬前,並趁機搶走大批婦女和財物,聲稱“攻賊大勝”,凱旋而歸。

公元190年,董卓不顧朝臣反對,強勢脅迫獻帝遷都到長安。為了防止官員和百姓在遷都的時候逃回洛陽,董卓將整個洛陽城及附近二百里內的所有建築都放火燒燬。趁機搜刮財物,又指使呂布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獲取珍寶。

再加上是強迫遷都,董卓只能動用兵隊強行驅逐百姓,導致路途大量百姓喪命,百姓對董卓是痛恨欲絕。

當時,朝野上下到處流傳著《千里草》的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意思是董卓權勢暴盛,可是很快就會家破人亡的。

沒有盟友,與天下人為敵

在野,董卓的倒行逆施,使得當時打出討伐董卓的關東軍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初平元年(190年)關東各地公推袁紹為盟主,聯兵一處,發出檄文,討伐國賊董卓。這些人物主要有袁術、曹操、孫堅、劉備等號稱十八路大軍。

在朝,董卓肆意殺害百官,公然在自己的封地建和長安城牆規模相當的萬歲塢,並規定如何官員經過都必須下馬對其行大禮,他經常自負地說:“如大事成功,我可以越雄據天下;如不成,守此萬安塢也足可享受晚年了。”這是為董卓的野心做準備呢。

朝中大臣都想除掉董卓。先後有曹操,張溫,伍孚謀劃誅殺董卓,可惜都失敗告終。

呂布反叛,董卓命喪長安

呂布作為三國第一武將,深的董卓寵信,董卓也知道很多人想殺他,所有出門都會帶上呂布來保護他。

董卓脾氣暴躁,難免呂布會捱打受訓,呂布也是心高氣傲的人,心裡難免有氣。有次,呂布又被捱罵了就找王允發牢騷,王允趕緊煽風點火,建議呂布將董卓殺了,為朝廷立功。

王允可是個人物,能把董卓都哄的團團轉的,呂布哪裡能玩的過他,沒用多大功夫就答應下來。

公元192年四月,漢獻帝大病初癒,百官進宮朝賀,董卓自然也帶著呂布進宮,很快董卓就發現不對,趕緊喊呂布。這時,呂布手捧聖旨出現道:奉旨殺賊。直到此時,董卓才發現呂布背叛了自己,大罵呂布:“庸狗敢如是邪!”呂布則率眾人上前將董卓當場斬殺。太師府主薄田景及僕人上前抱住董卓的屍體,呂布又將他們殺死,殺了這三人之後,在場其他的人都不敢動了。

總結

董卓是改變漢末格局的一個關鍵人物,在他進京把持朝政之前,東漢朝廷雖然已經腐敗不堪,但總還能硬撐著不倒,而進過董卓之變後,國家終於分崩離析,成為群雄逐鹿的時代。

董卓被殺當天,滿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萬歲,長安城老百姓更是高興的在大街上載歌載舞,共同慶祝奸賊被誅。


歷史雜譚


客觀講,董卓的形象有很大被妖化的成分(喜歡拿道德說事的人先別急著開噴),他的失敗有個人的失誤,但從根子上講,他出現在了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因此,歷史賦予董卓的使命是破壞,而不是重建。

通常認為,董卓亡於人心離散,理由無非以下幾點:擅權專政,失去臣僚之心;殘忍好殺,失去百姓之心;取代皇權,失去天下人心;自私好色,失去擁躉之心。

其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曹操專權玩弄皇帝一點不遜色於董卓;底層百姓只在生存底線起作用,從來不是政治的主人;看看董卓死後,關西軍閥禍亂天下,才知道董卓的領導力有多強。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別表面現象迷惑,更不能輕信史書臉譜化的記載方式,“刨根能力”是我們洞悉歷史真相,實現“讀史明智”的唯一途徑。

從董卓失敗的幾個關鍵事件說起

1.廢立皇帝

董卓挾持少帝劉辯進駐洛陽後,最駭人聽聞的一件事,就是廢掉少帝改立劉協,同時處死了何太后。

有人說董卓想立一個傀儡皇帝,便於擅權,同時以此樹立個人權威。

這個說法漏洞很大,其一,董卓進京後,急需得到士大夫階層的支持,以他的兵威,樹立權威頂多是錦上添花。事實上,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要遠遠大於權威的建立,董卓有那麼蠢嗎?

其二,董卓立漢獻帝劉協,其中有一個理由是劉協更聰慧,比劉辯更具人君氣度。問題來了,既然想立傀儡,劉辯不是更適合嗎?為何要改立聰明的劉協?邏輯不通。

2.濫殺士大夫

其實董卓的初衷,是想拉攏士大夫階級對他的支持,為此他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他第一時間解除黨禁,大力提拔在黨錮之禍中受到貶黜的士大夫。有些人不願意配合,比如蔡邕,董卓不惜以恐嚇的手段,強迫他為朝廷效力。

面對跟他翻臉的袁紹、袁術等人,董卓也拿出了極大的耐心,不光沒有追責,還對外逃的他們授以官職,企圖讓他們回心轉意。

即便如此,士大夫階層對他的反對聲依然強烈,有些人外逃,有些人勾結地方勢力,企圖以武裝推翻董卓。董卓由此大開殺戒,準確說,不能指責他濫殺,比如袁隗被滅族,時間節點選擇就很玩味。

其實歷史上權臣遍地,他們為何不像董卓那麼悲催呢?

3.屠戮京師

董卓最慘絕人寰的一件事,就是遷都長安前,對京師洛陽,及周邊地區實行“三光政策”。大軍離開洛陽後,曾經的花花世界洛陽變成了鬼城,從皇宮到民宅一片焦土,從官宦到百姓,人去屋空。

幾年後,漢獻帝還都,不得不挖野菜充飢,官員們大量餓死。這個細節也表明,洛陽被董卓搞成了貨真價實的廢墟。

縱兵劫掠不罕見,可是董卓為何要把洛陽變成鬼城?驅趕老百姓到關中,其實是一件很費力的事,他為何要這麼做?劫掠財物肯定是解釋不通的!

4.困守郿塢

塢堡是民間用於防守盜賊的防禦性建築,董卓修建了佔地相當於今天四十畝地大的郿塢,這個舉動實在太燒腦,他就是帝國第一人,皇宮幾乎都是他家後院,哪個盜賊敢搶他?

更難以理解的是,董卓從洛陽殺到長安,一直屠刀不停,是什麼導致他“精神失常”?

甚至董卓的死,也充滿謎團,呂布真的會因為一個婢女跟董卓翻臉?王允的離間計真的那麼管用?

以上事件,是董卓敗亡的幾個關鍵點,如果目光僅僅盯在膚淺的解釋上,根本看不清歷史真相。

關鍵事件的真相解析

我以個人的理解,對已上事件作如下解讀:

1.廢立皇帝,是董卓砍斷皇權政治基礎的一步妙棋

其實劉辯和劉協,從個人角度來說差異不大,所謂聰明愚笨都是藉口。劉辯有一個劉協不具備的優勢——何氏外戚勢力。

董卓進京後,雖然何進、何苗都死了,別忘了何太后還在,圍繞在何氏周邊的士族集團勢力還在。按照東漢的慣例,太后有臨朝聽政權,只要何太后在,何氏勢力可以重建,這顯然不符合董卓的利益訴求。

劉協則不一樣,他的母親早被何太后殺害,他的舅族是平民,漢獻帝登基後多方尋找,才找到自己的舅舅。所以,劉協就是政治孤兒,便於控制。

這才是董卓立劉協,並且殺掉何太后的原因。

以事後的眼光看,董卓這一步犯了個錯,他沒有認識到廢立皇帝,會讓他與士族集團矛盾走向不可調和。他也高估了武力對政治的影響力,滿以為屠刀之下,所有人都會低頭。

2.關東豪門士族集團,是董卓無法媾和的政治勢力

有人可以低頭,但是隻有一類人不可能低頭——關東豪門士族集團。

東漢跟任何一朝都不同,它是皇權與豪門士族共治天下的模式。這些豪門士族的待遇也不一樣,洛陽周邊的關東集團,才是帝國的政治核心,比如袁氏、楊氏、荀氏、陳氏等。

關東豪門集團是一個利益整體,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抱團與排外。董卓很不幸,他是西涼隴西士族集團一員,跟關東士族尿不到一個壺裡。

董卓以武力挾持皇帝,不光創造了軍閥勢力干預政治的惡例,還強行奪取了原本屬於關東集團分享皇權的政治待遇。所以,無論董卓做什麼努力,關東豪門士族都不可能對董卓低頭,無關品行。

董卓最後殺了袁隗,就是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乾脆決裂!

3.洛陽變廢墟,是董卓對關東豪門集團的釜底抽薪

把洛陽徹底摧毀,雖然很喪心病狂,但符合董卓的政治利益,他要徹底毀掉關東士族集團的政治大本營。

拉攏不行,董卓只有一個辦法,遷都長安,把政治中心遷到離隴西(西涼)集團更近的關中。為了徹底除根,他決定讓洛陽變廢墟,把百姓全都強遷關中。這一招狠毒,相當於為了抓捕獵物,不惜放火燒山。

所以,我們不能把董卓的劫掠,僅僅看作是貪財,其目的遠比謀財還要歹毒!

4.郿塢是董卓失去西涼集團支持後的最後瘋狂

跑到長安的董卓,為何依舊瘋狂呢?很簡單,他發現“家鄉人民”也不支持他。

再次重申,東漢的政權基礎是豪門士族集團,董卓遷都長安,就是希望得到關中豪門士族集團的支持。那麼,關中集團為何也對他緊閉大門呢?

因為董卓犯了一個忌諱,他依靠武裝干預政治,破壞了豪門士族集團政治鬥爭的潛規則。豪門集團之間有衝突,也有合作,都是在規則可控範圍內,基本的訴求是天下不能亂,天下亂就損害了豪門集團的集體利益。

董卓的行為,讓他已經變質為軍閥勢力,軍閥的介入,必然導致政治環境的破壞,動了豪門集團利益的根。

最典型的就是皇甫嵩,雖然表面臣服於董卓,其實心懷不甘。同樣的還有蓋勳、李肅等人。董卓曾經在宴席上,一次性處死數百名北地郡反叛者,又以反叛為罪名,大量誅殺關中舊貴族。可見董卓與西涼集團、關中集團已經徹底翻臉。

王允之所以被董卓選中出任司徒,就是因為他是河東人,不屬於關東集團,從地緣上看,屬於西涼集團。

愈演愈烈的反對聲,令董卓也膽寒,修建郿塢,很顯然是在做最壞的打算,所謂要東征,只是騙人的口號,亦或是給自己打氣而已。

呂布是安定郡人,同屬西涼集團。我們發現,董卓陣營的核心骨幹,基本都是西涼寒族,甚至包括他自己,也算不上西涼豪族。

個人認為,王允、呂布、李肅等人之所以要刺殺董卓,就是見到董卓離豪門集團遠走越遠,成了沒有根基的浮萍,失敗在所難免。所謂桃色新聞,只是文學作品的點綴,怎麼能左右得了政治走向呢?

董卓敗亡的歷史根源

到此,我們可以用三句話總結董卓的失敗:

董卓的身份,決定了他融入不了東漢政治生活的核心層,失去關東豪門士族集團支持的他,註定他只能做東漢秩序的破壞者,而不是建設者。

董卓以軍閥介入政治的做法,讓他站在了關中豪門士族集團的對立面,所以董卓雖然離開了洛陽虎穴,卻又掉進了關中狼窩,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在失去政治基礎的情況下,董卓錯誤地站在了帝國政治的制高點,又採取了種種激化矛盾的做法,等於給自己的腳下點了一把火,燒焦的是自己!


尋根拜祖


董卓是東漢歷史上的一大權臣,漢靈帝死後,他借洛陽內亂之機,控制朝廷,廢立皇帝,大權獨攬。但是他並未能像後來的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反倒眾叛親離,最後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那麼,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廢立皇帝,犯了人臣之大忌

董卓失敗最大的原因,在於廢立天子,犯了大忌,遂使地方諸侯聯手以對付之。

漢靈帝死後,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矛盾激化,遂導致京師之變。外戚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未果,反而死於宦官之手,這件事導致京城大亂,袁紹揮師入皇宮,盡誅宦官。董卓趁此時機入洛,以種種手段掌握大權,然後他幹了一件大事:廢立皇帝。

董卓為什麼要廢立皇帝呢?

作為一名將領,董卓長期帶兵在外作戰,在朝廷根基不深,雖然以武力手段掌控朝廷,但朝中大臣未必服他。因此,董卓想通過廢立皇帝,來樹立自己不可動搖的權威。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董卓廢掉皇帝劉辯,改立劉協,即漢獻帝。不僅如此,董卓在廢帝后,先後殺害了何太后與廢帝劉辯,可謂膽大包天。

然而,董卓廢立皇帝,實是犯下大忌。兩漢四百年曆史,廢立皇帝只有一種前提,即皇帝實在太壞了。當時劉辯只是個小孩子,能壞到哪去呢?因此,董卓行廢立之事,於法於理都是站不住腳的,故而引發地方諸侯齊攻之,實是必然。

第二,結黨營私,排除異已

董卓控制朝廷後,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實是大失人心。

我們來看看董卓都做了什麼。

董卓入洛後,京城可與之對抗的力量,還有丁原與袁紹。董卓先是收買呂布,刺死丁原,收編其部;而後又逼走袁紹、盧植等人,實現大權獨攬。他又找了藉口,迫使司空劉弘辭職,自己擔任司空,躥居“三公”之列,後來又升一級為相國。董卓為人殘暴,有一回,一個侍御史見董卓時,忘了解下佩劍,董卓二話沒說,操起一把大鐵錘,把侍御史的腦袋給砸爛了。

關東興義兵討董後,董卓欲遷都長安。他以反對遷都以由,將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就地免職,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毖處死。因憚忌皇甫嵩,董卓將他從左將軍貶為城門校尉。由於袁紹、袁術起兵反董,董卓遂將太傅袁隗、太僕袁基以及其他袁氏家族大大小小五十餘口人,全都殺了。曾經是董卓上級的張溫,被綁赴刑場,用亂棒活活打死。

在排斥異己的同時,董卓大力結黨營私。弟弟董旻當上了左將軍,侄兒董璜當上了中軍校尉。至於其他董氏家族成員,充斥朝廷各個要職,數不勝數。連尚在襁褓中的嬰兒都封爵,把金印當作玩具耍。這朝廷,真不是劉氏皇族的朝廷,而是董氏的朝廷了。

第三,倒行逆施,人神共憤

董卓控制朝廷,對國家人民無甚貢獻,反而一味倒行逆施,令百姓不勝其苦。

自董卓的涼州兵入洛後,在首都幾乎無惡不作,公開搶掠。不管你是皇親國戚還是貴族,進了門就搶,更別提一般人家了,搶了錢財搶女人。整個都城幾乎成了地獄,人人自危。

特別在遷都過程中,董軍更是犯下滔天罪行。首都洛陽是一座繁華的都城,董卓不想在遷都後讓這座繁華之城拱手讓給關東豪傑,便下令摧毀之。董卓乾的第一件事:把洛陽城內所有財物,全部劫掠一空。他把洛陽富豪們集中起來,隨便扣個罪名,集體處死,把他們的所有家當全部沒收。他手下這幫涼州兵,每天干的事,就是抄家、搶掠,把值錢的東西統統搬上車。搶完活人搶死人,洛陽周邊,歷代皇陵以及公卿墓穴,一一挖開,把墓穴中的珍寶也搶光了。

東西搶完了後,董卓又想,長安人口不多,索性把洛陽數百萬人統統遷往長安。無論是官吏還是百姓,哪個情願西行呢?可是面對凶神惡煞般的涼州兵團,能不走嗎?只得拋棄田園廬舍,扶老攜幼,倉惶上路了。這一路上前推後擠,踩踏事件時有發生,再加上顛沛流離、飢苦凍餒,死傷無數,餓殍載道、暴骨盈途了。

到了長安後,董卓出臺了一個法令:“凡是官吏或百姓,若是有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者,一律處死,財產充公。”表面上看,似乎是要力挺忠孝之道,其實是為了撈財。什麼叫“不孝”、“不忠”、“不清”、“不順”,不好意思,沒有法律解釋。於是冤家對頭輕而易舉利用法律漏洞,誣告良民,隨便找個事,一扣上罪名,那就得人頭落地。一時間,誣告之風盛行,數千人頭落地,大多數都是死得糊里糊塗。為了不讓人抓住把柄,老百姓們閉口不說話了,路上遇到熟人,頂多用眼神打招呼,一句話也不肯吐露。

後來董卓被殺後,長安百姓歡喜得如同過節,可以對董卓是痛恨到何程度。失去民心的統治者,豈能坐得長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