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崤山,以古崤縣得名,又稱嶔崟山、餚山,古代地名,在河南省西部,洛寧縣西北,長安(今陝西省西安)、洛陽之間的黃河流域,與附近的函谷關並稱崤函,是中國古代軍事戰略重地,以地勢險峻、關隘堅固、易守難攻著稱。天下"九塞"之一。《春秋》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晉人及姜戎敗秦師於崤,即此。

崤山山脈為秦嶺東段支脈。西南、東北走向,分東西兩崤,延伸在黃河和洛河間,長160千米。為褶皺斷塊山。海拔大多在1500米以上,山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低緩。高峰有青岡(即甘山、千山, 1903米)、冠雲山(1866米)等。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古地名。也稱澠池。“崤,山名;底,阪也。一名嶔岑山。在今洛州永寧縣西北。

公元前627年,晉秦為爭奪中原霸權,晉軍在崤山(今河南陝縣、洛寧西北)全殲秦軍的一次伏擊殲滅戰。

鄭國地處中原腹心,交通便利,農、商業均極發達,是謀霸中原必須控制的戰略要地。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鄭文公、晉文公相繼死去,助鄭防守的秦大夫杞子,密請秦穆公乘機襲取鄭國。秦大夫蹇叔等認為遠途奔襲,“師勞力竭”,“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必難成功。但秦穆公不聽諫勸,堅持出兵。蹇叔判斷“晉人御師必於崤”,“崤有(南北)二陵”,秦軍“必死是間”。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年末,秦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為將,率軍越晉之南境及周畿進襲鄭國。次年二月,進至滑國(都費,今河南偃師西南)境,遇販牛去周的鄭國商人弦高,弦高判斷秦軍是為襲鄭而來,遂假託受鄭穆公之命前來犒勞秦軍。孟明視認為鄭已有防備,將難以襲取,遂滅滑而還。在鄭的杞子等秦人亦分逃齊、宋。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晉大夫先軫等,視秦襲鄭、滅滑是對晉霸權的挑戰,認為“一日縱敵,數世之患”。晉穆公遂親自率軍、並調集居於晉南境的姜戎(今河南洛寧南),在崤山設伏截擊返國的秦軍。晉軍主力部署於崤山隘道西口及南、北兩側高地,擔任主攻;姜戎軍埋伏於隘道東口南,負責助攻及斷敵退路。四月二十日,秦軍進入伏擊地區,晉、姜戎軍發起突襲,全殲秦軍,俘秦三將。此戰創造了春秋時期典型的伏擊殲滅戰例,並暫時遏制了秦國東進的勢頭。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公元前627年四月二十日,晉國在崤山大敗秦國,秦軍兩萬多人全軍覆沒,三名主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這就是春秋時期有名的崤之戰。這次戰役影響深遠,幾乎可以比肩著名的城濮之戰,想要理解崤之戰的意義,首先要明白一點:為什麼會有崤之戰,晉國、秦國為什麼會打起來?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雖然在更早的時候晉國、秦國之間有過齷蹉,不過晉文公即位之後兩國之間就進入了蜜月期,在城濮之戰中一起暴揍楚國,隨後還一起征討鄭國,雖然在燭之武的一番口舌之下無疾而終,不過由於晉文公的高超政治智慧並沒有影響到兩國之間的大局,此外兩國之間還不斷聯姻,晉文公還娶了秦穆公的女兒,成語“秦晉之好”基本上指的就是這段時間的兩國關係。兩國之間的關係如此親密為什麼晉文公屍骨未寒就直接刀兵相向了呢?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事實上在表面的和諧之下晉國、秦國之間的矛盾一直都存在,而且是不可調和的,產生矛盾的原因也很簡單:霸主的位子又不是被你晉國承包了,憑什麼我秦國不能當?秦穆公自從提拔了百里奚、蹇叔等賢臣之後,秦國的國力大增,秦國偏居於物資匱乏的西北地區,這嚴重限制了秦國的發展,為了打開這個困局,秦穆公採取的戰略是:東進,佔據中原的膏腴之地。然而晉國就如同盡忠職守的咬死了秦國東進的道路,對於秦國來說,晉國的存在就是對秦國最大的傷害。在面對他們共同的敵人——楚國的時候,秦國、晉國可以暫時拋下恩怨同舟共濟,然而城濮之戰後,楚國短時之內無力北上爭霸,於是秦國跟晉國之間短暫的同盟瞬間瓦解。晉文公還在的時候秦國還能勉強保持克制,等到這個唯一讓秦國忌憚的國君去世,秦穆公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稱霸中原的野心了,連晉文公下葬的時間都等不了,可見秦穆公爭霸中原的心情有多麼迫切。崤之戰後,秦國和晉國之間的關係從之前的蜜月期急轉直下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秦國立即派出了使者與南方的楚國結盟,共同對抗晉國。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不得不在西、南兩條戰線上同時對付秦、楚兩個大國的挑戰。可以說,楚國雖未參加崤之戰,卻是崤之戰的最大受益者。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崤之戰場在我們縣的什麼位置,歷史上是怎麼設置的。查資料及實地勘察,歷史上崤之戰在我們洛寧縣的位置應在:大岔溝至杏樹崖一帶以及東宋鎮王嶺村交戰溝。這裡是秦晉崤之戰的一個出名的戰場。這裡山高林密,溝壑縱橫,石山陡峭。溝最寬處有二三百米,最窄處有八九十米。而且溝內溪水橫流,大時有二十個流量,旱時也有三五個流量。河水清澈見底,魚嚇在水中自由穿梭。大樹隨處可見,樹齡都在千八百年。古道有時在山跟,有時在河灘。這裡的住戶對春秋時戰事都不陌生,提起來滔滔不絕,說的繪聲繪色。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當我問到九龍澗的傳說時,老雷說我們是乾隆年間由坡頭遷徙來的,當時我們住在五棵樹。老曲說,我們是卡村遷徙過來的,一直住在杏樹崖,大家都知道己有二百多年時間了。在遠古的時候,九龍澗住有一戶人家。一天,民女到門前河中洗衣,發現水中有一仙桃,食之後竟然懷孕。十月後分娩,生下九條小蛇後而死去。小蛇落入河中長成為龍。後來九龍長大,老大把弟兄們叫到一起,商量弟兄們在澗河內,各佔一溝獨自生存。這九條溝,故名九龍澗。他們分別是:大岔溝、孟家溝、後窯子坪、前窯子坪、圪塔上、樓房陰、九龍澗、雞架山、杏樹崖。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九龍澗風景旅遊區正在規劃中,其特色是“自然、古樸、幽雅、怪奇”。景區內植被蔥蘢,草甸開闊,鳥語花香;峭壁林立,溝壑縱橫,時連時分,蜿蜒綿長,大大小小形成三個谷、九條溝和九個澗。當地人稱三個谷分別為:紅梁谷、桃花谷、牧羊谷;九條溝分別為:小龍溝、大龍溝、西龍溝、北龍溝、南龍溝、白龍溝、黑龍溝、青龍溝、赤龍溝;九條澗分別為:小龍澗、大龍澗、西龍澗、北龍澗、南龍澗、白龍澗、黑龍澗、青龍澗、赤龍澗,故名九龍澗。三谷、九溝和九澗,形狀不同,景色各異,景象萬千。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九龍澗自然風景區屬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氣溫適中,年平均氣12℃。清瀲幽深的澗水、遮天蔽日的林木和生機盎然的花草共同創造了這裡的涼爽的“小氣候”,人間正是炎熱的盛夏,此處的惠風卻溼潤、清新、涼爽,猶如不冷不熱的春風一般。這裡溪水潺潺,鳥聲清脆和花草的幽香沁人肺腑,令人心悅身爽。但是,就晉國爭霸戰略全局來看,崤之戰的發生及其後果,則是有得有失,且是失大於得。它雖挫敗了秦東進爭霸的企圖,使秦國的軍事實力遭到嚴重的損失,然而卻破壞了秦、晉兩國之間的傳統友誼,此後兩國間爭戰不斷,致使泰國轉而同楚國結盟,長期同晉國為敵。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故地重遊,回顧歷史。看看秦晉在歷史上,為爭霸權王道殺戮一場接一場。看看今天的河山,依舊青山不老,只有山石能記憶當年的歷史。讓我們牢記過去,在今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設祖國美好的未來。

河南洛寧程衛東:春秋古戰場——崤之戰

作者簡介:程衛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