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究竟是自我安慰還是真的有用?

文|小貓倩倩:高轉化文案寫作者,知乎19萬關注大V,職場、心理學話題高贊回答者


知識付費,究竟是自我安慰還是真的有用?


喵盤算了一下過去一年的開支,這一算可嚇了一跳。其中有一個類目的支出,遠遠超過吃飯交通逛淘寶的總和——上課。它差不多佔據了我全年總支出的70%。(我簡直是完美地繼承了爸媽的基因啊,當年他倆天天穿著親戚朋友接濟的衣服,也要堅持送我去學舞蹈學畫畫學鋼琴來著)。

如題,今天這篇文章其實就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花了這麼多錢去上各種課,我究竟學到了什麼?

1.學費高昂的線下課究竟值不值?


我本科在南京讀書。大一的時候第一次逛街,和室友一起去了德基廣場。我們坐著扶梯從1樓到7樓,走進每一家店的時候,都帶著好奇和發亮的眼光,然後被令人咂舌的價格嚇退出來。最後發現,在偌大的商場裡,我們能消費得起的門店只有7樓的餐廳和電影院。

下午返程的時候,室友突然說了一句,“我今生的夢想就是有一天可以去德基隨便刷卡。”

我至今都記得她說那句話時候的神情。

這個賣各種奢侈品的商場對於來自三線小城市、沒見過大世面的我來說,簡直是像參觀皇宮一樣的不可思議。

畢業後,我在離家不遠的城市上班,每天在固定的工位上做相同的工作,我幾乎都快忘記了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忘記了我也曾在大城市呆過,看到過明亮的櫥窗和璀璨的燈火。我差不多就要接受這是我生活的常態了。


知識付費,究竟是自我安慰還是真的有用?


17年初,因為偶然的機遇開始在某平臺上創作,因而結識了一些互聯網圈子的朋友們。我們在微信上天南海北地聊著,卻從沒見過面。

忘記了是哪個朋友推薦,他說,“不管因為什麼,你都該出去走走了。”於是我去上了第一次講“個人品牌”的線下課,8千塊。因為離得遠,機票酒店也是不小的一筆支出,加起來差不多有1.3w。

彼時我的工資+稿酬已經足夠支付得起這筆開銷,但是對於千元以上消費都要思忖再三的我,還是很心疼這筆鉅款的。

後來還是咬咬牙去上了。時至今日,我已經差不多忘記了老師講的啥,只記得當時會場設在一家五星級酒店的宴會廳中,頭上懸掛著水晶宮燈,還有巨幅全息LED屏上放映的PPT。

感覺就像是第一次去德基廣場的情形。


知識付費,究竟是自我安慰還是真的有用?


當時聽的內容其實對於我這樣一名新媒體從業者來說,並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也沒覺得有啥認知升級的體驗。

但是我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這是我畢業一年半以來從來沒見到過的。

一個高價門檻+特定方向的內容也篩選了參與的聽眾。至少能付得起這個單價的基本都是不缺錢(除了我,沒錢還非要來)且愛學習的人。

當時在場的“大佬們”大多是傳統行業的,對新媒體幾乎是一無所知的,於是我就意外成了“最專業”的學員。下課以後好多人來加我微信,問要怎麼給自己的企業運營新媒體啊之類的問題,我就這樣結交了一批新朋友,而且個個都比我厲害。

再後來我又參加了其他各種線下課,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

這些錢花的究竟值不值?

老實說,如果你為了“學習知識”,我真的覺得學不到特別多的東西。還不如看書來的快。

我們都不是小孩子了,早已過了幻想著“一次培訓就能改變命運”的年齡。

我是為了學更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知識付費,究竟是自我安慰還是真的有用?


例如上週末去參加秋葉私房課,因為在場的人中不乏各行業的精英,最有價值的其實是下課後的“鏈接”部分。如果你有資源,恰好別人也需要你的資源,那麼你就可以真實地去談一次合作。

還有就是,這個圈子的人年齡通常都比我大10~20歲,都是一些資深的創業者和投資人,學識和閱歷都遠遠超過我。有時候,他們一兩句話就解決了我苦苦鑽研大半年也沒有結果的困惑。聽他們講對於商業,對於某一個項目的看法,對我來說都是在刷新認知。我都是一邊聽一邊在做筆記的。

躲在屏幕後面看別人故事的時候,覺得很勵志,很厲害,但是都跟自己沒關係。就像你看新聞的時候刷到某個明星出場費幾千萬,你對這個數字是無感的;聽到誰奮鬥10年終於創業成功,關掉網頁你還是曾經的那個你。

只有親眼所見別人近在咫尺的優秀才會感覺到差距,只有親耳所聽那些遠超於自己見識的思想時才會覺得震撼。

我和同齡人聊天,大家都一樣愁買房愁落戶愁父母催婚愁工資怎麼樣才能精打細算地花還有結餘。聊完了,大家都惺惺相惜,雖然感覺很爽,但還是不解決問題啊。依然窮,依然沒錢,依然要相親。

只有看到上一個階層的人是怎麼生活的,看他們是怎麼思考問題的,你才能從生活中“跳出來”,不止步於眼前。

我沒什麼資源,圈子也很小,只能用花錢的方式來讓自己“見見世面”啦。

但是我有的朋友,他們在大廠工作,有的是直接給一把手彙報工作的,通過公司的平臺也能見到各種牛人,甚至資源還要好,就沒必要浪費錢了。


知識付費,究竟是自我安慰還是真的有用?


回到我們題目的問題——價格高昂的線下課,究竟值不值?

我覺得,如果你現在的工作沒有給你“看世界”的機會,可以報一兩節高價線下課感受一下,就當長長見識。但是也別報太大期望,因為商業社會的本質就是資源置換,你沒什麼資源的時候,其實很難真正意義上鍊接到大咖。

要是你的工作本來就能接觸到各種高端資源,我覺得就沒必要去了。

如果是為了“學知識”的話,線下課性價比真的不高,又昂貴內容又少,還不如買一節網課或者書在家好好學。

總之,社交的價值大於知識的價值,看你想要獲得哪一個了。

2.琳琅滿目的網課,究竟應該學哪個?


18年,喵在各種網課上的開銷加起來有將近3萬元。最便宜的69塊錢還包年,單價599~999報了好幾個,也有跨度半年收費4k的線上訓練營。

我平均每個月要參加的網課有5~8門。然後會篩選出1~2門來推薦給喵粉。這麼多課,喵怎麼聽的完?

先說說我篩選“要買哪些”的標準:

第一是看自己的需求。比如以前的工作是管理崗技術方向,其實並沒有多少管理內容,也不需要我做決策,只要做好眼前的事就可以了。辭職創業以後,管理力和領導力的缺陷一下子被暴露出來,我需要惡補這方面的知識,就買了線上miniMBA課。

還比如說我的工作內容之一是文案創作,雖然說客單價已經10倍高於市場價了,但是還是想看看自己有沒有更多提升的空間,也是想聽聽市面上的競品都是什麼質量。於是就報了五六門寫作課。我一般都只是看一眼大綱裡有哪些是我沒想到的,然後有針對性地去學習一下。


知識付費,究竟是自我安慰還是真的有用?


第二是“逛街模式”看推薦。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逛淘寶的時候,本來只是想打發時間,結果不知不覺買了好多東西。買網課也是一樣,我平時經常用的好幾個知識付費平臺,出新課了就會點進去看一看,感興趣就順手買了。

這麼多課我當然聽不完啦。但是前兩節課我一定是都會聽的。有的課推廣文案寫的花裡胡哨,其實內容真的不咋地,一般兩節課就知道講的好不好了,覺得沒有收穫趕緊及時止損不再浪費時間。覺得確實有用,才會都聽完。

這個過程交了不少“智商稅”。參差不齊的課程質量幾乎已經成了知識付費市場的常態。很多課的內容,真是一言難盡。

而且課程都是“二手知識”(即別人加工過的知識)了,我聽課通常是為了搭起一個框架,想要深入瞭解的地方再好好看書。

喵粉中有很多還是學生,沒什麼經濟能力。雖然喵推薦的都是自己選過的,但也不一定適合你,所以建議大家消費之前一定要:

想清楚自己的需求,量入而出


知識付費,究竟是自我安慰還是真的有用?



總結:


2018年,我在“學習”這件事上的花費佔了總支出的70%。

最大的收穫是在一個新的、有價值的圈子裡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影響力,還結識了好幾個對於我創業和人生方向起決定性作用的貴人。我覺得這比學習本身的意義更重要。

同時我也認識到,如果自身的條件不夠厲害,資源來了也未必能接得住。所以明年打算減少一些這樣的活動,把心思放在內容和產品上。只有做大、做好了,才有和人家談判的資本。

如果是純粹地為了學知識,還是有針對性地買專業書籍來讀,根據需要買網課性價比更高。

買了一些沒價值的課,交了“智商稅”,知道踩過的坑不會再踩,也算是一種收穫吧。

祝大家學習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