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间故事——《岱宗坊》,《仓颉造字》

1.《岱宗坊》

凡是去过泰山的人都知道,登泰山的起点是岱宗坊。相传,当年碧霞元君为了独占泰山,用各种方法战胜了对手,终于占了这块宝地,成了一山之主。虽然这样,碧霞元君并不感到满足,她依仗自己父亲——玉皇大帝的权势,不断将管辖范围向四周扩张,这引起了各方神仙的不满和愤慨,大家纷纷到掌管封神大权的姜子牙那里去告状。

姜子牙也觉得有必要给大家讨个公道。这天,姜子牙带着“封神榜”来到泰山,给碧霞元君划定管辖范围:从泰山极顶算起,四周各管五十里。碧霞元君嫌管的地面小,当场就和姜子牙哭闹起来。

中外民间故事——《岱宗坊》,《仓颉造字》

姜子牙不好当场发火,好言劝道:

“元君,你若嫌地面小,咱们可以再做商量嘛!”“怎么商量法?”碧霞元君问。

姜子牙成竹在胸,不慌不忙地说:

“你可找件东西来,往山下扔,东西落到哪里,你就管到哪里。你看行不行?”

碧霞元君心想:就凭我的本领和力气,扔个百儿八十里的没问题!便答应说:

“好,就这样!不过,咱可要说话算数,谁也不许抵赖呀!”“一言为定,决不反悔!”姜子牙一本正经,十分认真地说。

碧霞元君躬腰拣起块碗口大的石块抬手就要往下扔,姜子牙急忙拦住,说:

“慢!石头遍地都有.你把它扔下山去怎么能找得到?就算找到了,别的神仙们不承认也不好办啊!依我看,还是扔件别人都没有的东西最好。”

碧霞元君听了也觉得这话有理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哺哺自语道:

“那我扔什么东西好呢?”

中外民间故事——《岱宗坊》,《仓颉造字》

姜子牙慢吞吞地提示道:

“依我看,你穿的这绣花鞋别人都没有。就扔它吧,这样既好找,别人也不敢不认账!”

碧霞元君听了,心中高兴:“对,我把一只绣鞋扔下山,一只拿在手中,谁敢不认账?!”于是便脱下一只绣鞋,用上全身力气朝山下扔去。

随后,姜子牙和碧霞元君一齐来到现在的岱宗坊这个地方,找到了扔下的那只绣鞋,只见那只绣花鞋头朝下插在地上,形似一座小小的坊门。他们一算里程,从这地方到极顶,只不过二十来里。这时,碧霞元君知道中了姜子牙的计,但又不好反悔,只好默认了。

后来,人们便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坊门,取名“岱宗坊”,成了登泰山的起点。

思考

你知道登泰山的起点是哪里吗?它是怎么来的?

2.《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是黄帝手下的官员,负责管理牲口的数量和食物的储藏。他聪明能干,对牲口和食物的多少掌握得一清二楚。然而牲口的数量和食物的多少经常变化,不是增加就是减少,光凭记忆已无法准确记住。

这令仓颉很为难,他苦思冥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结绳记数。

他用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牲口和食物的种类,用打结的办法代表具体品种的数目。但是这个办法用了一段时间又不方便了,因为增加的数目打个结就行,可减少数目时,解个结就麻烦了。

为此仓颉苦苦思索,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将绳子结成圆圈,然后在圆圈上挂上不同颜色的贝壳,来代替不同种类的东西。数量增加时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个办法又沿用了几年。

由于仓颉精明能干,黄帝对他非常信任,所以分配给他更多的事情。他不但要管牲口和粮食的数量,还要统计每年祭祀的次数,每次狩猎的分配,每年部落人丁的增减等杂务,仓颉再聪明这下也犯难了,这么多事情,已不是添绳子、挂贝壳能做得了的。

中外民间故事——《岱宗坊》,《仓颉造字》

一天,仓颉参加集体狩猎,跟随众人来到一个三岔路口。几位老猎人争执起来。一个说要往东,东边有羚羊,一个说要往北,北边有鹿群,一个说要往西,西边有老虎。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仓颉上前问三位老人是怎样判断前面有何种野兽的,老人指给他看野兽留下的蹄印,说根据不同的蹄印就知道是何种野兽。

听猎人们这么一说,仓颉灵机一动,突发奇想:“一种脚印能代表一种野兽 ,那么用一种特殊的符号就可以代表一种 东西啦。”想到这里,他兴奋不已,连夜钻研新的记录方式,最后终于确定下来。

他根据每一种事物的具体形象,划出与之相对应的符号。他将常用的物品一划出对应的符号后,就开始重新登记各种物品的数量。这种方法既简单又巧妙有了这种符号,仓颉将所有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后来,仓颉又不断地创造出一些符号,使表述事情的符号越来越丰富。黄帝听说后,对仓颉大加赞赏,并封他为史官,到各个部落传授这种记录方法。于是这些符号渐渐推广开来,形成了最初的文字。仓颉因 为造字深得黄帝的器重,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因此仓颉感到飘飘然眼睛慢慢上移,最后移到了头顶上。而且渐渐地他造字的态度也马起来。闲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十分生气,决定派人去提醒仓颉。于是黄帝召来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位老人的胡须上已经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 表明他已一百二十多岁了。老人与黄帝商量好对策后去找仓颉。

此刻,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长胡须的老人默默坐在后排。仓颉教完后,众人纷纷散去,惟有这位老人没走。

中外民间故事——《岱宗坊》,《仓颉造字》

仓颉好奇地问他原因,老人说:“仓颉,我年老眼花了, 刚才你教的字中还有几个我稀里糊涂地不明白,你能给我讲一讲吗?”仓颉欣然同意。

老人说:“你造的‘马’、‘骡’都有四条腿,而你造的“牛'字为什么就少了四条腿,只有一条尾巴呢? 那水里游的‘鱼’一经你造字 ,多了四条腿,却没有了尾巴,这怎么解释呢?”

仓颉一听 ,慌乱了,心想:“我造‘鱼’字却写成了‘牛'字,造‘牛’字时,又写成‘鱼’字。这全都是自己骄傲自负,粗心大意的结果。”

仓颉后悔不迭,但是这些字早已传遍各个部落,无法更改了。他知道自己铸成了大错,便跪倒在地,痛哭流涕。

老人对仓颉说:“你创造了文字,功德无量,人们会世世代代记住你的,但你绝不能骄傲自大啊。”

仓颉虚心地吸取了教训。后来,仓颉造字时,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并将造好的字拿去征求众人的意见,大家致同意才定下来,再逐渐传授到各个部落。

因此,后世神像上的仓颉长着四只眼睛,以表示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