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河鮮賽海鮮,其實我們祖先養魚的歷史比你想象的更久


瀘州河鮮賽海鮮,其實我們祖先養魚的歷史比你想象的更久

現在瀘州對長江和沱江得水域保護,力度大大強於過去,你去瀘州濱江路看看,之前的十多年的老的吃河魚的漁船,全部取締了,不管是對自然魚類資源的保護,還是讓長江水域更加潔淨,都看到了很顯著的效果。

但是生活在長沱兩江的瀘州人,千年下來的歷史沿革,愛好吃魚是無法改變的,即便是在遙遠的古代,瀘州的漁業就有相當深厚的基礎,你想啊,江河湖泊即便河鮮豐富,也不可能隨吃隨有,聰明勤勞的瀘州先民,早就知道不僅僅家畜可以飼養,養魚也是很好的一種獲取食物的方式。

瀘州河鮮賽海鮮,其實我們祖先養魚的歷史比你想象的更久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小市杜家街瀘縣文教局宿舍施工時,發掘的東漢墓出土文物中驚奇地發現了一塊灰陶質稻田養魚的模型。(這個文物應該在博物館吧,江陽沽酒客手頭沒有圖片,抱歉,以後拍到補上)

這件珍貴的文物與川西平原出土的漢代稻田模型有明顯區別:一是它呈圓形,整體形狀有川南丘陵橢圓的特徵;二是稻田四周有丘陵地區特有的彎曲田埂;三是在每塊稻田中,都特意塑造了一條豐滿肥美的魚。

這一珍貴文物典型地反映出瀘縣古代先民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經在實踐中運用了稻田養魚的先進生產技術。

瀘州河鮮賽海鮮,其實我們祖先養魚的歷史比你想象的更久

史載,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江陽縣有漁業工程“伯塗漁梁”,傳說是伯家的女兒嫁給塗家後所主持興建的工程。《華陽國志》:“江陽郡下百二十里,有伯塗魚梁,六伯氏女,為塗氏婦,造此梁。”

任乃強在《華陽國志校補圖記》裡雲:“漁漕梁或漁梁,沿江築石堤分水,水口設簡以取魚。”漁梁所在的地點為郡下120裡水路,即今彌陀鎮灌口灘。

明代,漁業管理已納入了地方政府的工作日程。在當時瀘縣盛產白甲鯉魚苗的中興鄉(應該是中興古場瓦窯灘壩一帶)九聚村長江漏水椏漁場,據說九十年代江岸上還完整地保存有“州主示,禁止鉤撈”的明代地方政府漁政管理告示。(具體江陽沽酒客沒有實地考證是否還有存在)

瀘州河鮮賽海鮮,其實我們祖先養魚的歷史比你想象的更久

清代,長江漏水椏,已成為魚類天然產場,以盛產白甲鰱魚苗而聞名遠近,春汛扎巢繁殖,暢銷川東南各地。在瓦子鄉(初步考證在潮河的瓦子)境內一無名小溪旁,立有清代州正堂告示碑,上刻“州正堂示;禁止挖堰、捕魚”。

瀘縣江河溪流縱橫交錯,水庫堰塘星羅棋佈,還有常年囤水的冬水田40餘萬畝,這為漁業的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

飼料是發展漁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瀘縣各類水域中的天然飼料豐富,浮游植物和浮游生物含量比重都很大。同時,採用人工培養餌料的條件也便利。那些小型的塘、庫,只需通過投草、施肥就能改變水體的理、化成分,促進浮游生物的繁殖。因此,當年瀘縣的養魚業,具備了優越的條件。

瀘州河鮮賽海鮮,其實我們祖先養魚的歷史比你想象的更久

瀘縣有各類魚種49種,魚類資源比較豐富。在有較高研究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珍貴魚種中,不僅有天府珍魚一一江團(又名長咀鮑,俗稱肥沱。其體鰭裸露無鱗、肥滿多脂,魚肉潔白細嫩,無細刺,是著名的珍貴魚種,瀘縣民間有“仔雞嫩鵝,不如肥沱”之說。)

又有馳名中外的白鱘、中華鱘、青鱒、白甲鯉、桃花魚,還有人工養殖的名貴珍品美國加福尼亞虹鱒。在大面積養殖的經濟魚類中,不僅有草魚、花鰱、白鏈、鯉魚、鯽魚等地方優良品種,又有近年來引進的羅非魚、白鯽、雜交鱷、鬍子鯰等優質品種。泥鰍、鱔魚也為瀘縣盛產。

近年來,杜絕在長江和沱江捕撈河魚,部分人為了利益鋌而走險實在是讓人痛惡,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雖然江陽沽酒客曾經也是愛吃魚的人,但是還是希望發展人工養殖白水魚,而不是現代去破壞生態環境,學學古人的方法,也加入新的技術,相信還是大有可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