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旗主是多大的官?

别酒怯流年


八旗旗主不是官职,而是一种身份。旗主和旗人的关系,就好比爸爸和儿子。儿子在外面即便混的再好,回到家里碰见亲爹,也得乖乖的叫一声“爸爸好”。



众所周知,八旗制度最早只有一个旗。八旗是后来努尔哈赤通过不停的征战,逐步扩充而来的。为了保证八旗的战斗力,努尔哈赤便采取了“分封制”的办法,给予了旗主很大的权力。

这个权利具体来说就是两点:

第一、八旗之间地位平等,旗主相互没有统属关系,旗主只向皇帝一人负责。

第二、旗主就是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对属下旗员、兵丁的统属关系十分严格。旗人对旗主要有“君臣之分”。

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努尔哈赤在创立八旗制度之初,就把所有的部众,包括后来归附和俘获的人员,都编入各旗中。形成“以旗统人”的统治格局。

也就是说,后金政权建立之初,没有类似于中原汉地的行政建制。人太多了,努尔哈赤一个人管不了,他就只能把人丁打散,分别编入八旗。除了他自己亲自统领的两黄旗之外,其余六旗,都交给自己的儿子和侄子管理。

这就相当于,如果后金是一个公司,努尔哈赤把大公司拆分成了八个子公司。他本人兼任两个子公司的老总,其余六个子公司交给儿子和侄子打理。各子公司自负盈亏,相互之间不干涉,只向努尔哈赤一人负责。而各子公司内部的具体运营,努尔哈赤不管,都由子公司的老总负责。



比如镶蓝旗主阿敏欺压塞桑古(弟弟),塞桑古就跑到正红旗找代善告状。但是代善因为规矩不敢管。塞桑古又跑去找正白旗找皇太极告状。然而皇太极也不敢过问此事。这个情况在旗人中被称作“隔旗如隔山”。

还比如,旗下官员及旗民有事,必须要到本旗主处报告,得其允许后方可行动。行军打仗不得擅离本旗及其所属牛录,如擅自离开要处重罚。甚至于,旗人女子婚嫁也需要本旗旗主的许可才行。这么大的权限,说旗主在一旗之内就是一个小君主,土皇帝,一点都不过分。

不过这种情况只是清初才有,顺治皇帝继位之后,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他就剥夺了旗主的这种如同“土皇帝”一样的权力。

具体剥夺的办法很简单:顺治亲政后,设立了一个叫“都统”的官职。并把管理旗人的职责交给都统负责。旗主就不再负责本旗的一切军政事务了。




也就是说,入关之前,旗主不仅有地位,而且还有军政大权。入关之后,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交由都统负责,旗主不再负责本旗的军政事务。

至于说顺治为什么要用都统分旗主的权,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旗主是世袭的身份,享有支配奴才的权力。如果旗主造反,奴才是不能提出反对的。这样就很不利于皇帝的统治;而都统是官职,是流动性官职,有任职期限,只有管辖权,没有所有权。都统可以指挥旗人,但是不能把旗人当做奴才。

康熙中前期之前,都统一般都是本由本旗的旗人担任,旗主也可以出任兼职。从康熙中期开始,都统可以跨旗出任。所谓的跨旗出任,就是说正红旗的都统,不一定是正红旗的旗人担任,什么旗的旗人都可以。这样一来,都统也就不受旗主的束缚,只向皇帝一个人负责。

因此,从康熙后期开始,各旗旗主也就是彻底变成了“空筒子王爷”。这些旗主老爷在本旗有很高的地位,但就是没啥权力。如果不出仕当官,就只是个黄带子宗室。每月按时领自己的俸禄,指挥不了旗人。

像《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出现的关外四位旗主王爷进京逼宫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这个时期的旗主,仍然可以享受主人的待遇,旗人见了旗主还是要毕恭毕敬。这就好比儿子在外面威风八面,回到家里还是得老老实实,见了爸爸一样要规规矩矩。

然而在乾隆朝之后,由于乾隆不满意旗主的特权,就对旗主特权进行了削弱。之后的嘉庆和道光两朝也是数次削弱旗人对旗主的义务。所以其实到后来,根本就不知道各旗的旗主是谁了。因为,旗主老爷是谁压根就不重要。爱是谁是谁,反正旗人对旗主也不需要尽什么义务了。



最后做一个总结:

第一、旗主在清朝早期是一种类似于君主的身份,旗主就相当于是土皇帝。比如多尔衮三兄弟因为控制了两白旗,就敢跟身为皇帝的皇太极叫板。

第二、因为旗主权力太大,所以从顺治时期开始,旗主的军政大权就被剥夺了。之后的康雍乾三代继续打压旗主,使得旗主变成了一个荣誉身份。

第三、嘉庆和道光两朝继续打压旗主,削弱了旗主对旗人的主奴支配权,导致旗主变得可有可无,没有人再关心旗主是谁了。

第四、旗主的没落过程,其实就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的具体表现。


Mer86


八旗制度的建立

当二十多岁的努尔哈赤,用祖上留给他的十三副铠甲起家时,他肯定没想到,一不小心就开创了一个王朝,即使到了皇太极时期,女真人的梦想也只不过关外称王而已。

随着女真,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不断壮大,努尔哈赤开创了八旗制度,最开始并不是直接就建立了八旗,而是先有黄、白、红、蓝4旗,此后随着队伍进一步壮大,努尔哈赤又在4旗的基础上,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制度正是确立(1615年)。

八旗看起来很难理解,其实本质就是八支队伍,之所以分开,是为了战时分军指挥。每个旗中都有相应的中层军官,牛录额真统辖300人,甲喇额真统辖5个牛录。努尔哈赤在世时,八旗一开始都在他一人的手里,后来随着年纪大了,精力有限,于是他将八旗的一部分指挥权交给四个较大的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

  1. 大贝勒代善,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

  2. 二贝勒阿敏,领镶蓝旗

  3. 三贝勒莽古尔泰,领正蓝旗

  4. 四贝勒皇太极,领正白旗

综上,我们知道,理论上八旗第一任旗主就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们,也就是四大贝勒,旗主就相当于这一支部队的最高领导。5但到了后来旗主就明存实亡。

八旗制度的消亡

关于满清初期皇位争夺,很多影视作品种都有介绍,努尔哈赤死后,诸贝勒蠢蠢欲动,结果平时低调且老谋深算的皇太极笑到了最后。他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原先努尔哈赤直属的两黄旗和自己手里两白旗来了个“混编”。本质上就是欺负当时的多尔衮和多铎年幼,将八旗中的精锐部队骗到了自己手中。

除此之外,皇太极在原有旗主的基础上,设置了固山额真(注释1,可以参照军长),统管一旗的军政大权。又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称之为上三旗(注释2)。其余五旗成为下五旗,仍由诸王爷贝勒拥有,但此时王爷贝勒是旗主之位就有些被架空了。等到了皇太极死后,皇位再次开始竞争。最后让孝庄太后的儿子顺治登上了皇位。

顺治时期,多尔衮将八旗军权进一步统一,等到顺治亲政时,八旗的指挥权基本都回到皇帝手中,八旗的各旗旗主虽然仍然存在,单已经是明存实亡了。

官位就是个名字而已,统治者想让你全力滔天,即使是太监也可以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再比如唐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按道理就是个秘书的职位,但实际上却有着相当于宰相的权利。

流水的官名,铁打的权利,那些唬人的名号不一定就厉害,千万别当真!

注释1:固山额真,源自满语,是满清入关前的官名。职位为八旗中的一旗长官,管理全旗户口、生产、教养、训练等事。满清入关后改为都统。

注释2:最开始的上三旗,在皇太极时期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入主中原后,多尔衮将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豪格统领的正蓝旗降入下五旗,所以很多人对上三旗是哪三个会有争议,其实是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而已。


瓦尔登的船夫


八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八旗最初的雏形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黑旗军。之后又发展为红旗与黑旗,努尔哈赤亲掌红旗,原来的黑旗军交由其胞弟舒尔哈齐掌管。随着实力的不断扩充,努尔哈赤又将红旗、黑旗等重新编制,分为黄、白、红、蓝四旗。再之后,又在四旗基础上扩编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自此,八旗成为定制,正黄旗、镶黄旗由努尔哈赤亲掌、正红旗、镶红旗旗主为代善、正白旗旗主为清太宗皇太极、镶白旗旗主为杜度(努尔哈赤之孙,嫡长子褚英之子)、正蓝旗旗主为莽古尔泰、镶蓝旗旗主为阿敏。皇太极即位之后,通过权利斗争,又对八旗的势力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最终形成了皇太极亲掌正黄旗、镶黄旗,代善父子分掌正红旗、镶红旗,一母同胞的多尔衮兄弟分掌正白旗、镶白旗,皇太极嫡长子豪格掌正蓝旗,阿敏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掌镶蓝旗的格局。此后,多尔衮掌权、豪格失势,多尔衮兄弟又瓜分了豪格原本的正蓝旗,之后又重新设置了新的正蓝旗,并且将自己的正白旗通过置换,纳入了上三旗序列。而且,八旗中各旗所辖的牛录也一直在不断变动,并不固定。



可见,八旗旗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权力斗争不停变换着。而且,所谓旗主并不一定完全掌握旗下所有牛录,部分地位相对低一些的入八分宗室王公也会拥有少量牛录,这部分人又被称为小旗主,其地位低于大旗主,但对于自身拥有的牛录依然有很大的自主权。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尤其是清世祖(顺治帝)掌权之后,为了避免各旗旗主做大,刻意分化、削弱下五旗各旗,规定入八分宗室王公在获得封爵的同时,会被划拨给下五旗多少不等的牛录,称为旗份。此后,下五旗被不断分化、稀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谓大小旗主,已然无法出现入关前一家独大的局面。



换句话说,只要拥有旗份,就有资格被称为旗主。那么,谁可以拥有旗份?前面已经说了,入八分宗室王公。何为入八分宗室王公?即和硕亲王至奉恩辅国公。这些人可以享受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八项礼仪性待遇,故而又称入八分宗室王公,也只有这些人才有资格分得旗份。不入八分镇国公及以下宗室,只拥有封爵,没有资格分得旗份。按清制,不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者,皆为超品,即凌驾于正一品之上。由此可见,无论是大旗主还是小旗主,其地位皆在正一品之上。



同时,因为八旗制度保留了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各牛录编制下人员,对于拥有本牛录的大小旗主,名义上依旧保留了主奴关系。打个比方,某位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所在的牛录是某位入八分辅国公拥有的旗份。那么,名义上那位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就必须认这位入八分辅国公为主子,哪怕这位入八分辅国公没有任何行政职务,仅仅在家抱孩子养老。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小旗主的地位就更加是高得没品了,连“宰相”都得叫主子,不是吗?



至于上三旗的旗主,那就更是没什么可说的了。上三旗归皇帝亲掌,皇帝就是上三旗的旗主。试问,还有谁能够大得过皇帝?在这里纠正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皇子理所当然隶属皇帝亲掌的上三旗,其实不然。皇子们封爵时获得的旗份仍然属于下五旗,换句话说,清朝的皇子及其后代应当是隶属下五旗。如果哪位皇子的后代在上三旗,多半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某位皇子的后代,因为彼时制度并不严格,有部分皇子后裔留在了上三旗内。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旗主,不是官。

是世袭八旗军事贵族,某一旗的总负责人。

努尔哈赤起兵后,最初只有一旗,色黑。后建红旗,黑旗交给弟弟舒尔哈齐。再后建立白旗交给长子祁英。因为内部斗争,舒尔哈齐与祁英都被处理,努尔哈赤改建黄白红蓝四旗,再扩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分别以自己的子侄为旗主。后面扩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依附于各自的满洲八旗之下。

大体上,八旗制度以300士兵为一牛录,佐领管辖。5牛录为一甲剌,参领管辖。5甲剌为一固山(旗)。也就是说,初期一旗大多25牛录7500士兵。后面人口繁衍,如满军镶黄旗在清末时期已经达到84佐领2个半分佐领,人口13万,士兵2.6万。

一般来说,八旗以1644年入关为界,旗主、参领、佐领,等职务均为世袭。

就是说,入关前的祖先是旗主,子孙后代就是所有本旗人等的主子,同理,参领就是本甲剌的主子,佐领是本牛录的主子。虽然后期康熙雍正架空了旗主、王、贝勒、贝子、入八分公的统兵权乃至控制各旗民政事务,但这种主奴名分依旧维持着。

比如,旗主的某些子孙败落了,甚至沦落到在大街上当苦力,可依旧是本旗或者本牛录旗丁们的主子,这些人哪怕就算当上大学士,军机大臣,碰到老主子那也得立即上前伺候,奉献钱财。而那些继续当旗主参领佐领的人,逢年过节,生日喜丧这些,旗丁子孙不仅要孝敬财物,跑腿帮忙都得跑快点。


四川達州


八旗旗主既不是爵位也不是官职,在清朝中后期之前,旗主却比所有官员和爵位都威风!就算是权倾朝野的和珅见了旗主,也要给“老主子”下跪请安!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在兰州城遇到老旗主“金三爷”,马上一脸谄媚的给他下跪。这虽然是电视剧情节,但是,也反映出旗主在清朝的地位。


八旗在1601年设立之初,只有四旗:黄、白、红、蓝。等到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才正式确立。此时,八旗旗主每人掌握一份人口(兵马)和土地,八旗旗主合起来,就是整个满清(后金)。也就是说,此时的满清是八个股东,每一位旗主就是一位股东。也是因此,股东(旗主)都有跟皇帝(大汗)叫板的勇气。

等到满清入关以后,一方面上三旗都被皇帝直管。另一方面,各旗主的兵马慢慢的都被朝廷收回,此时,旗主只管旗务,不管军政事务。军政事务由朝廷任命的“都统”管理,都统是从一品官员。但是,旗人对都统没有任何义务,都统对旗人也只有行政上的权利。旗人对自己的旗主却有天生的义务,在清中后期之前,旗主在本旗内,绝对是皇帝一样的存在!



举个例子:清朝文臣之首范文程,为清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深的皇太极信任。可是,他的妻子却被旗主多铎霸占。最终,在皇太极出面以后,多铎被罚银1万两,才算给范文程一个交代!

清朝军大学士松筠,好几天不上朝。道光便问道:“松筠为什么又没来?”。同僚们告诉皇帝,松筠的旗主家办白事,他前去服丧去了,最近一段时间都没空。道光听了以后,觉得这太不成体统了,这是有意侮辱朝中重臣。但是,道光皇帝也不好说什么,旗人听旗主的差遣,毕竟是祖制。于是,道光给他抬旗到(皇帝直管的)上三旗,这才算完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努尔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由于历史原因,八旗的排序: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合称八旗,统领满洲、蒙古、汉军。

八旗旗主基本由皇族担任,后来上三旗直接由皇帝统领,所以八旗旗主都是都是皇朝中拥有着较高权力的人,虽然有些时期部分官职地位高于旗主,但仍未能压下旗主在满清皇朝中的地位。

八旗分类是这样的:

正黄旗(45牛录):努尔哈赤

镶黄旗(20牛录):努尔哈赤

正红旗(25牛录):努尔哈赤次子代善

镶红旗(26牛录):代善长子岳托

镶蓝旗(33牛录):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次子阿敏

正蓝旗(21牛录):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

正白旗(25牛录):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

镶白旗(15牛录):努尔哈赤长子褚英长子杜度


水瓶儿


满清的旗主在各个阶段它的权力是不一样的,在努尔哈赤时代和皇太极时代,旗主的权力非常大。如果套用现在的观念,满清前期的旗主就相当于公司的合伙人,大家都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皇帝本人就是旗主之一,而且是最大的旗主,有什么事都是八个旗主一起商量解决,这时的满清制度叫八王议政。

在满清的前期,八旗旗主就相当于各旗的皇帝,每个旗的实力取决于自己下辖多少个牛录,一个牛录是三百人,下辖的牛录越多,旗的实力越强,旗主的地位越高,比如正黄旗就有四十五个牛录,而最弱的镶白旗只有十五个牛录。


在东北的时候,旗主在满清朝廷内的话语权基本上都是取决于自己的实力。等到了满清入关,旗主的权力就开始和皇权产生了冲突。皇帝想要把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上,但是各个旗主不愿意让出自己的权力,还希望能恢复在东北时八王议政的局面。

但是这个时候,天下已经平定,皇权集中是大趋势,从顺治开始就不断的消弱各旗旗主的权力。到了乾隆朝的时候,各旗的旗主基本上已经没什么实际权力,这时候的旗主更像是一个荣誉称号。

所谓的八旗旗主这个时候更像是一个公司的股东,不能实际参与公司的运作,只有分红的权利了。所有的权力都已经集中于皇帝也就是ceo手里。


而到了后期,满清朝廷基本上已经被汉化,所谓的旗主就是一个称呼,大家也不在意这个旗主了,所谓的八旗基本上已经消失,八旗这时就是一个领钱粮的理由。


西山讲历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吧

满清的八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特殊的民族管理组织形式,具有特定的满族政治文化的鲜明特征。

八旗的来历

八旗的雏形来自于明代女真人(满洲人)的射猎小队“牛录”。意思大致是狩猎的时候,分若干头领,各带人马并进行统一组织围猎,后来努尔哈赤将这一制度进行了改善,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依位次,分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色,以旗-参领-佐领统治系统,建立起了一个井然有序的管理模式。后来八旗逐渐发展成集军事、生产和行政管理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再后来又随着民族势力的发展,又增设了蒙古和汉军八旗。

由于八旗组织为满清四处征战和入关夺天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清廷视为“国家根本所系”,自然八旗组织在满清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地位。

满清入主中原后,八旗制度和前明政治制度出现并存,在汉地的统治基本上沿用明制,而八旗在行政隶属上则独立于这一体系之外,因此又被称为“国中之国”。

八旗子弟“生则入档,壮则当兵”,故以披甲从军为主要职业,此外还可选择出仕,他们在教育、科考、任职、律法等政治、经济领域均享有一定特权。

八旗的地位

要说明这个问题,必须要确定一点,八旗制度和其他政治管理体系一样,是维护皇权统治权力的工具。所以,在满清还在关外的时候,努尔哈赤亲掌两黄旗、大贝勒代善主两红旗、二贝勒阿敏主镶蓝旗、三贝勒莽古尔泰主正蓝旗、四贝勒皇太极主正白旗、努尔哈赤长孙杜度主镶白旗,可见八旗旗主全是皇子皇孙,贝勒王爷。但是八旗的排序和这些皇族王爷的排序一样,也体现了各旗在权力中心的地位。就官爵来说,旗主均为一品,权力较大的统领也能官封从一品,佐领一般为三品。

在多尔衮之后,八旗的排序也相对稳定下来。八旗的顺序至此变更为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至此,终清一代再未有所变更。顺治帝为了加强皇权,亲自统领了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上三旗”,皇帝的户口登记在镶黄旗内,称“镶黄旗第一参领第一佐领上御名”,故镶黄旗为头旗。由诸王公、贝勒掌控的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五旗则被称作“下五旗”,其中正红旗主为礼亲王、镶白旗主为肃亲王、镶红旗主为克勤郡王、正蓝旗主为豫亲王、镶蓝旗主为郑亲王。因八旗顺序有别,所以旗人由于战功或与皇室恩赐等原因从下五旗改隶上三旗者,称之为“抬旗”。

八旗的变革

顺治皇帝以此开始剥夺旗主和入八分王公领主在各自旗内的权力,以王公薪俸制取代旗主均分制,八旗议政之制也被取消。不仅如此,下五旗旗主对本旗军队的统领权也遭到了削弱。雍正年间,清世宗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他以儒家“天无二日”之论发布谕旨,将下五旗旗人官员与旗主王公、贝勒的从属关系彻底废除,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也由皇帝直辖。旗主对于本旗官员的任免权也被剥夺,八旗都统在康熙年间起施行跨旗担任,以防旗主王公掣肘。从此后,下五旗旗主在旗中仅仅是名义上的老大,既没钱也没权,实质控制权全在皇帝手上。

八旗制度伴随了整个满清的兴起直至衰亡。民国初年,八旗衙门因《清室优待条件》获得保留部分职能。1938年,随着最后一支八旗组织新疆锡伯旗营被改编为县治,八旗正式成为历史。

谢谢!


知行锵锵


比军区司令员官大。


奥德修斯蛇夫座圣斗士


和今天中常委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