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地名故事——闻名于史的竹里山

下蜀镇祝里村位于下蜀集镇西北,沪宁铁路路北。“祝里”本名竹里,村名来自竹里山。竹里山山势陡峭,又名“翻车岘”。南朝宋代,在竹里山曾有过两次重要的战役。


句容地名故事——闻名于史的竹里山


据《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竹里山在县北六十里仁信乡。按《方舆记》云,行者以其途倾险,号曰'翻车岘'。《元和郡国志》:'山间有长涧高下深阻。旧说神似洛阳金谷。'晋王恭举兵京口,仗刘牢之为爪牙,使账下颜延为前锋。牢之至竹里,斩延以降还袭恭。宋武帝起义兵自京口至江乘破桓玄将吴甫之于竹里,即此山也。”

在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初冬,时临川王刘义庆由江州移镇南兖州(治所广陵,在今扬州市西北),鲍照作为刘义庆的国侍郎,与之同行。鲍照在刘义庆门下做一个小官, 却得跟随着王府离乡背井、 东奔西走。来至竹里,正当寒风料峭之时,又履艰难险阻之地,人生不得已的郁闷,又袭至心头。作此纪行诗,便是一种宣泄。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是从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去广陵的必经之地。“行京口”犹言往京口。

明代句容有城6座,分别为:县城、琅琊城、竹里城、甲城、南城、北城。竹里城以地处竹里山得名。

南朝齐永明二年(484 年),崔惠景叛乱,遣骁骑将军张佛护等六将,在竹里筑城拒敌,名曰竹里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竹里城在县北六十里,琅琊乡东阳镇东二十五,齐永明二年崔惠景叛向建康,派骁骑将军张佛护、直阁将军徐元称等六将,据竹里,为数城以拒之。”

南朝宋鲍照的五言诗《行京口至竹里》:

高柯危且竦,峰石横复仄。

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

水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

斯志逢凋严,孤游值曛逼。

兼途无憩鞍,半菽不遑食。

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

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明代邑人曹景曾写有《竹里山》一一诗,抒发思古之幽情:

巉岩石笋怒如抽,说到翻车我亦愁。

鲍照吟余空岘晚,寄奴战罢野场秋。

北来山势连京口,西下潮声到石头。

羡煞龙潭垂钓客,不关风雨住扁舟。

竹里城毁后,建竹里庙,逐渐发展成村,村落以竹里山定名。明清时,竹里为里,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民国时设竹里乡。1958年建队时,为庆祝公社化,将“竹”字改为“祝”字,村名沿用至今。


句容地名故事——闻名于史的竹里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