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學以後,父母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給孩子一定的自主和自由,這有益孩子嗎?

老左心理工作室


孩子上小學以後,父母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給孩子一定的自主和自由,這有益孩子嗎?

父母給孩子一定的自主和自由,無論上學前或上學後對孩子不僅有益,而且益處很大。

我家鄰居兒子和兒媳都是獨生子女,兩親家又住在同一個縣城,小兩口結婚以後到目前為止就生一個孩子。從孩子出生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再加上雙方的太爺太奶十個大人,整天就圍著一個寶貝轉,按照我們當地的方言說孩子嬌得像寶貝豆子似的。孩子一動身後面跟著幾個大人,孩子要玩玩具,這邊猜想夠著拿,大人立即說:“寶貝,寶貝過來我給你拿,玩具盒別倒了砸著你。”孩子端起杯子要喝水,“別動,別動,別燙著,過來媽媽給你端著喝。”寶寶小手髒了去洗洗,水龍頭還沒打開呢,奶奶又急忙跑過去,“你不能洗,弄溼了袖子會受涼”……孩子自己想做點事情大人是這不管,那不行,總之全家一個心思,孩子只管吃喝玩睡其他什麼都不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都由大人來承擔。試想,孩子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自理能力從何而來?

據觀察發現,現在的家庭孩子越少越嬌慣,家長越嬌慣孩子的自由度就越少,孩子自由度越少自理能力就越差。

就拿我好朋友李姐家來說吧,李姐家大寶寶出生的時候,別說一家老老少少對孩子嬌慣,寶寶姥姥家的姥姥姥爺太姥姥和太姥爺都是捧在手裡怕飛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大寶寶從都上幼兒園了連衣服和襪子都不會穿,因了寶寶中午在幼兒園睡覺,每天孩子因了脫衣服穿衣服急得哭,老師不得不特殊照顧天天幫忙。在老師強烈的要求下,李姐一家才不得不在家裡讓孩子自己練習穿衣服脫衣服。

李姐家的第二個寶寶出生後,因為有了之前的教訓,加上二寶寶出生時他們家老奶奶生病住院,之後又接著臥病在床,大人整天都忙得團團轉,領二寶就沒有帶大寶寶那麼細緻,想不到這樣竟然二寶寶不僅比大寶會走路早、說話早,二寶寶兩歲不到就自己會用勺子自己喝水,自己吃飯;就連吃香蕉、桃子剝皮從來都不讓大人幫忙剝。

許多家長都有一個通病,孩子一動身動手總是怕這怕那碰著了咋辦?傷著了咋辦?總是以孩子太小為藉口,剝奪孩子自主的權利,孩子想幹什麼都會遭到阻攔,這樣就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孩子沒有鍛鍊的機會。家長這樣做孩子的本領從何而來?!

如果真正愛孩子,請相信孩子,給孩子自由的空間,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健康康的迅速成長!


智慧奶奶


今天空閒之餘,正好和一個朋友聊孩子的問題。朋友養孩子的觀點很簡單,孩子在上初中的時候離家住宿,父子兩個商量好,每週什麼時候,讓孩子在學校門口等著他。朋友做的事情很簡單,或給孩子包點餃子帶去,或者給孩子買個便當,總而言之每週父子兩個都會在學校門口碰個面,一直持續到孩子高中畢業,孩子名牌大學畢業。

另一個朋友的養子之道,就是每週孩子回家之後,餐桌上都要和孩子談一談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逢考之後更是要談一談。我問他你和孩子談什麼,怎麼談!他來了句瞎談,談什麼不重要,就是想和孩子溝通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孩子考好考壞不是問題。這個朋友的孩子沒有參加工作,但是在某個大學學博士,快畢業了。

我們常談的一個話題,就是要信任孩子。但是信任有沒有底線,才是問題的根本。一個初中生把手機帶到了學校,家長到校之後給班主任一頓鬧騰,信誓旦旦的說自己孩子聽話從來不玩手機。班主任指了指他的孩子,說你問問他。結果孩子來了句“手機是他從家裡拿來的!”,你說打臉不,鬧騰得家長臉紅脖子粗對孩子就是兩大嘴巴。

人們常說喜愛是驕縱的根源,依我看來信任才是驕縱的根源。很多時候我們既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更要給與孩子足夠的信任,但是這種信任不盲目、不誇大,相反還要適當的縮水。別人說孩子多好,很多時候是一種恭維。自己家的孩子不一定有多好,家長要有自知之明,空間給與了,信任給與了,不是放任孩子,更多的是要知心。

孩子總是看著自家的好,很多時候就會放之任之,卻不能夠管之教之,等到發現了問題又會悔之晚矣。很多時候我們確實需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但是如天上飛的風箏,無論多高多遠,手裡的線要拽的牢拽的穩,等到孩子有了問題要收的回來,不然等到孩子叛逆了,在想教育就真的晚了。

麻煩您在閱讀前點擊右上角紅色字體“關注”,五畝閒田每天為您提供最實用的教育知識,讓我們一起討論有價值的孩子教育問題,助力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

五畝閒田


其實不單單是孩子上小學以後,給孩子一定的自主和自由,越早越好,在父母能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


講講我自己的個人經驗。


今年我們女兒3歲,剛剛上幼兒園。在她幾個月剛會爬的時候,我就會週末經常帶她去人不是很多的遊樂場,然後讓她自己在地上充分的爬,去探索她自己 感興趣的東西,我會在後面跟著,只要保證她的安全,當她需要的時候扶她一把。


而且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是她自己買的衣服,還是吃東西,或者選擇其他的東西,我都會盡可能的給她表達需求的空間,如果適當的就會尊重她的選擇。


現在我就發現孩子的語言表達精細化程度很高,她已經經過了兩次語言的爆發期,很早就會跟我們聊天,而且說話的複雜度,越來越趨向於成年人。


而且她很會表達自己的需求,膽子也很大,幼兒園入園之前,我一直忐忑,孩子會不會有分離焦慮,結果沒想到,除了第一天去幼兒園,中午睡覺的時候,非常驚訝的問:為什麼要在這裡睡覺?還有老師喂別的小朋友吃飯的時候,她會撇著嘴有點委屈的說:為什麼沒人餵我?之外,很快就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每次送她去的時候,都高高興興的,特別期待去幼兒園,而且交了很多好朋友。


所以孩子獨立的空間,和自主性的培養,越早越好,父母要相信孩子,只要保護好大的安全,其他的父母多觀察,控制住自己就好。


婚姻諮詢師範俊娟


能夠教育出、讓自已放心的孩子的父母是成功的父母,能夠獨立自主不被大人擔憂的孩子是優秀的孩子。

孩子獨立性的鍛鍊,從上幼兒園時就已經開始了,那時,也就四五歲吧,孩子離開父母,能夠聽老師的話,和其它小朋友一起學習,一起玩樂,回到家還能記著老師安排的簡單作業,認真地完成,雖然,時不時需要父母的輔導與幫助,但不難看出,大部分的孩子,他們純真、好奇,沒有壞心眼,他們總是儘可能的想自己完成些事情,比如弄玩具,他們自己在玩的時侯,許多時候連父母都不讓插手。事實證明,一個人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從很小的時候其實就開始了,只是我們的父母愛子心切,不善於發現罷了,及至到了七八歲,孩子們上了小學,許多的習慣與性格已成雛形,這時侯,細心的父母應該對自己的兒女有了初步的瞭解,他們怎樣花零錢,愛找哪個玩伴玩,是否與小朋友愛爭吵、打架,如果自己的孩子懂事、有禮貌,父母儘量適當放手,給他們自由活動的空間,使他們在不受大人干擾的場所盡情玩耍。

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往往是聽話的孩子,給孩子空間,給孩子自由,才能教育出獨立、自覺的孩子,總是不放心,一方面是我們教育不到位,另一方面則是擔心的有點多餘,我們都是做父母的,讓我們共同探討,共同懂得教育孩子的有效辦法,使孩子們身心健康成長。





劉丙午1


作家尹建莉老師曾經說過:自由的孩子更自覺。深以為然。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上,照顧得很細心,甚至是代替孩子做很多事情。孩子兩歲的時候,你擔心孩子將飯灑得到處都是,害怕他吃不飽,總是給孩子餵飯。孩子形成了讓大人餵飯的習慣,再大一點,不肯自己吃飯,父母會生氣,為什麼這麼大了還要人喂。

孩子第一次想幫助父母做家務,父母總會嫌孩子太小,不讓他做,大了自然就會了。結果孩子大了既不會也不願意做。

孩子寫作業,父母總在旁邊盯著,寫慢了、寫錯了、父母會在旁邊嘮叨。結果孩子對作業越來越排斥了,父母不在身邊,乾脆不寫。

當孩子需要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習慣了父母的安排,和監督,他完全不知道該怎麼下手。父母說,按你的想法做。孩子說,我沒想法,以前不都是你們說怎麼辦,我就怎麼做的嗎?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著慢慢放手,孩子才會成長。

首先,要教孩子怎麼做。其次,要允許孩子犯錯,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體驗挫折,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學會修正自己的錯誤。同時要懂得欣賞孩子,及時表揚孩子、鼓勵孩子。試著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家長懂得適時放手,會讓孩子成為一個自覺的人。懂得欣賞孩子,會讓孩子成為一個自信的人。把決定權交給孩子,會讓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九月鈴蘭


要想做一個好家長,須給孩子提供兩樣東西:愛和自由。充裕的愛讓孩子有安全感。滿足他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而自由則是孩子髮長展的需求。網上有一句話:想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那就是管他管他使勁管他。雖誇張但也不無道理。事實上,孩子在幼兒園不管是“背古詩”還是“學認字”都是遊戲狀態下的。上小學就變成工作性質的事情了。兒童的認知思維也有變化,意味著他的世界正在逐步放大,這個時候適當給孩子自由,有助於開發他的認知能力,幫他建立良好的富有創造性的思維模式,在他以後面對嚴苛的學習挑戰時就相對容易一些了。而且,上學後,孩子的活動中心已由家庭擴展到社會,父母能鉗制孩子的年齡是前六年,即0-6歲,6歲前孩子總掛在嘴邊“我媽媽說”,6歲到12歲,管用的是“我老師說”,12-18歲變成了我同學說,同伴影響還是挺大的。雖然在大人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但不能違背了心理發展特點,想那個網上明星飾演《奮鬥》裡面華子那個朱雨辰。媽媽控制慾太強了,什麼都干涉,吃飯喝水談戀愛。給孩子帶來多大痛苦,影響一輩子。父母的愛,既能載舟,又能覆舟,所以最好的愛要有邊界,就在於給予和表達的方式適時適度。有愛又有自由。




媽媽幫哦


非常有益!

現在的家庭孩子少,基本上都是一個寶貝,有二胎的也是老大和老二相差年齡比較多。所以,孩子的事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最重要的事。

我見過很多個慣上天的孩子,該抱著的年齡抱著,該走路的年齡依然抱著,上了幼兒園必須等到開飯時,喂吃喂喝後家長才離開(孩子已經朝胖墩兒隊伍發展了),即便是孩子們集體活動也要跟前跟後的,別的孩子稍微碰一下就哇哇叫,養孩子養到了玻璃花瓶的境界,就是用來“炫”的。有多少娃娃就是這樣被不願放手的家長養廢的,“媽寶男”就是這樣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的。

上了小學的孩子,如果還揹著抱著拉著拽著跟著看著不肯放手,若干年後,要麼家長流不完的淚,要麼孩子吃不盡的苦。在該放手的年齡,慢慢放手吧,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自己走吧,讓他自己操心吧,讓他自己經歷風雨吧。少年強則家強國強民族強!


種豆得福


當然了,要不然怎麼會有上大學把衣服快遞迴家讓父母洗好再快遞回來。吃雞蛋不會剝皮。大學報道第一天晚上因為不會鋪床,在床上坐了一夜。



MM先sen


非常理解想讓孩子們跑的更快,又怕他們跌倒的心情。孩子的成長跟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當孩子離開幼兒園進入小學,的確要他們自己親自去做很多事情,培養動手的能力和自主能力,同時要給他們一定的空間,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他們這個年紀沒有足夠能力分辨事情的界限,所以家長和老師的教導更為重要。用心做父母,才能成就孩子。



俗人馬師傅


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