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新零售的風口or黑洞?阿里再入局

《2018-2023年中國零售行業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便利店行業的毛利率雖然20%-30%,但扣除房租、人力成本、水電費、物流配送費等成本以後,平均的淨利率大部分不到2%,幾乎全部處於虧損狀態。但是便利店行業融資不斷,且保持著兩位數的快速發展。

便利店--新零售的風口or黑洞?阿里再入局

2018年8月,鄰家便利店一夜之間關閉了168家店鋪;北京131便利店5個月燒光4000萬元,創始人被刑拘;11月,北京規模最大的全時便利店資產盤點尋求出售;京東直接宣稱要在5年內開出100萬線下便利店,但 2018年下半年開始就不斷爆出京東便利店倒閉的消息;阿里近兩年在便利店領域嘗試天貓小店(供應鏈賦能夫妻老婆店)、淘咖啡(探索無人便利店技術)、投資傳統連鎖便利店品牌喜士多似乎也不慍不火。

便利店--新零售的風口or黑洞?阿里再入局

由百聯集團和阿里集團聯合投資10億元打造的新零售項目——逸刻便利,3月11日首家門店已在上海開業。

便利店--新零售的風口or黑洞?阿里再入局

“逸刻新零售”主要定位做生鮮便利店,新型便利店。主打“便利店+餐飲”的概念,逸刻便利店面面積在 500 平米左右,三分之二左右面積都是鮮食或熱食區域——從現制咖啡、當日烘焙麵包到熱餐,在店內佈置了

20多個就餐位,只有東側三分之一的區域銷售的是瓶裝飲料和包裝食品。此外,還有果蔬生鮮在貨架上擺放。位於上海商務區的逸刻對於商務人士的定位要高於全家、羅森等日系便利店。逸刻支持打造全渠道的購物方式,支持網上下單門店配送的O2O場景。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曾表示希望雙方能探索出一個之前沒見過的、似是而非的商業形態,成為吃喝玩樂的中心、連接消費者的中心。

便利店SKU大概在2000到3000,主要輻射周邊500米左右的消費群體,它的SKU或商品的運用場景主要是滿足消費者渴了、餓了、嘴饞或者是急用性的需求,所以它應該是通用型的業態。便利店的傳統服務項目受移動互聯網的衝擊掛掉約40%,如公用事業收費、手機充值等等,但服務增項受到多因素限制。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百聯與阿里緊密合作,能創出一種能迎合消費升級與便利消費的新需求,能引領上海便利店行業的新發展,是便民利民的大好事。

日本雖然不是便利店的起源地,但卻是成就了便利店的地方。

60、70年代的日本處於快速工業化階段,人們正在擺脫物質匱乏的束縛,日益增多的大型零售業態,讓街邊小店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90年代後,日本基本完成了基礎工業化,開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匱乏經濟基本結束,人們對大規模物品採購的衝動已經漸漸消失。而此時人們的消費開始轉向及時性、便利性、偏個人的消費,便利店開始崛起。1927年,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家便利店原型,由美國南方公司創立,1973年鈴木敏文把7-11引入日本後更名為“7-ELeven”。而當下的中國,正好就處於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狀態,開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基本告別了匱乏經濟,人均GDP在2018年已經接近1萬美元。

中國有600多萬夫妻老婆店,佔到了全社會零售渠道出貨量的40%,其中10萬家店的品牌便利店佔比不到2%,而且滲透率非常低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已接近10萬家,銷售額達1300億元人民幣。且主要品牌在主要區域的佔店總數已經超過總門店數的一半,而國內的農村市場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均希望將自己的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對接給這些小商店,讓它們成為自己的線下零售終端,開拓線下流量,

真正的競爭是在最後“300米生活服務圈”

但是便利店行業的日資三巨頭,全家自2004年進入中國後,時隔10年才扭虧為盈;羅森預計將在2019年實現整體盈利;而早在1996年就進入中國的7-11,至今尚未有在國內市場盈利的消息。便利店到底是零售變革中的風口還是黑洞只能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