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厌恶“动漫”?它是否就是玩物丧志?

作为一名动漫爱好者,我一再注意到不仅我自己,周遭一些喜爱ACG的爱好者们也经常受到很多人藐视。仅因为他们碰巧与我有不同的兴趣,结果就是从同龄人那里得到了侮辱和嘲笑,这难道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了?

媒体对待动漫行业常常只是当做娱乐类,对于动漫相关的态度大致是公平的,也不会掀起太多过分的舆论。虽然我们都知道欧美国家的动画与日本动画相比有一些共同点,但日本的部分二次元(例如初音未来等萌系二次元)文化还是存在差异,这些人通常被称为“OTAKU”,其字面意思是“为TA的爱好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人”。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动漫”?它是否就是玩物丧志?

虽然“御宅族”在欧美国家并不会令其反感,但Otaku这个词在起源地也就是岛国,却带着一丝丝贬低的含义。这在欧美国家的体现是,当你在路边炫耀你的COSPLAY时,路人或许会微笑,但你不知道那实际上是尴尬的面带笑容。这种二次元文化在欧美国家其实反而并不会太受到特别的青睐。

动漫行业是近年兴起的一个前途无量的行业。我们总能听到一些岛国的当地依靠动漫行业兴,而这个国度的电视行业的全球排名也就仅次于欧美国家。利用热门的动漫人物对旅游方面的宣传,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但也不乏日本的相关人士、名人和艺术家却敲响了警钟,声称动漫行业正在逐步失控,这是没有根据的危言耸听?

一方面,动漫可以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孩子经常会把动漫里的那些超酷的英雄角色当作心中的榜样,另一方面,动漫所带给小孩子的是难忘,感人和善良的回忆。伴随着心中的英雄一起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用行动能教会你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传统的美德,这并不会永远流失。崇拜三观正确的形象确实可以起到积极影响,然而只要稍微“不注意”,就会形成全神贯注于这些虚构的世界而不是现实的负面效果。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动漫”?它是否就是玩物丧志?

良莠不齐的文化也蕴藏动漫里,例如热血格斗动漫的反科学常识,舍小取大的武士道观念等等,这些并不是孩童时期就所需要的理念。虽然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也直到最近几年才被注意到并分划规定,但又有多少8090后却在那时被熏陶了,成了时代的见证者。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动漫”?它是否就是玩物丧志?

那么,那些本来不对动漫敏感的人为什么开始也厌恶起与动漫有染的人呢?究其原因还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首先是夸大的批判和贬低,以偏概全的错误观念,使得其他人根本从来没有体会到动漫的真正本质,不懂动画中的激情,也不会像漫迷那样看待它描绘丰富多彩的世界。换句话说,这种误解的根源仅仅是缺乏对动漫的理解程度。

台湾的一位很名气不小的《游戏王》卡片收藏家chake,他曾在一段视频纪录片里说过这样的话。“别人的爱好有收藏汽车,而他的爱好只是喜欢收藏卡片,这并不矛盾”(其本人收藏有一张价值300万台币的“黑魔导少女”)。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动漫”?它是否就是玩物丧志?

第二个原因是部分人对动漫人物和幻想的世界感到厌恶,因为它与现实世界几乎没有关联。这里有这样一种说法,那些对动漫很狂热的行为,其主要原因是为了逃避现实,使得日常压力能够无所拘束地倾泻,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也不需要涉足户外。总之,你可以看到街边那些热衷于动漫的人仅仅也就只有小孩子这辈,反而不会见到会有一个成年人对着电视上的动漫形象“号叫”,因为在这里反而对这些二次元人群来说,是很尴尬的。

第三个原因是地方宗教和人文的影响。动漫作品,尤其是日本动漫,在被引进其他国家时是会进行部分修改的。前面提到游戏王卡片,这里就不得不小科普了,比如基督教的十字架形象是不能被以任何形式传播的;记得最搞笑的是火影里有一段再不斩站在悬空的树边这真的不是恶作剧,而是牵涉到相关宗教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动漫”?它是否就是玩物丧志?

尽管最后一个原因与动漫起源地无关,但是“日出之国”仍然还是担忧自己国家里的“OTAKU”的人口比例上升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动漫粉丝的涌入。虽然他们时刻担心着这些人会忘记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且不再继承和弘扬,但动漫行业的所带来的利润实在太大了 。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7年,其动漫行业市场规模就达到了2.15亿日元,这个数字还在逐年增长。

为什么会有人厌恶“动漫”?它是否就是玩物丧志?

人是思想和习惯的奴隶。凭借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消费媒介等影响,与他人寻找共同点时,唯一需要弄清的即是每个人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其他人的想法,也不能做出与其同样的行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