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人厭惡“動漫”?它是否就是玩物喪志?

作為一名動漫愛好者,我一再注意到不僅我自己,周遭一些喜愛ACG的愛好者們也經常受到很多人藐視。僅因為他們碰巧與我有不同的興趣,結果就是從同齡人那裡得到了侮辱和嘲笑,這難道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了?

媒體對待動漫行業常常只是當做娛樂類,對於動漫相關的態度大致是公平的,也不會掀起太多過分的輿論。雖然我們都知道歐美國家的動畫與日本動畫相比有一些共同點,但日本的部分二次元(例如初音未來等萌系二次元)文化還是存在差異,這些人通常被稱為“OTAKU”,其字面意思是“為TA的愛好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人”。

為什麼會有人厭惡“動漫”?它是否就是玩物喪志?

雖然“御宅族”在歐美國家並不會令其反感,但Otaku這個詞在起源地也就是島國,卻帶著一絲絲貶低的含義。這在歐美國家的體現是,當你在路邊炫耀你的COSPLAY時,路人或許會微笑,但你不知道那實際上是尷尬的面帶笑容。這種二次元文化在歐美國家其實反而並不會太受到特別的青睞。

動漫行業是近年興起的一個前途無量的行業。我們總能聽到一些島國的當地依靠動漫行業興,而這個國度的電視行業的全球排名也就僅次於歐美國家。利用熱門的動漫人物對旅遊方面的宣傳,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促進當地的旅遊業發展,但也不乏日本的相關人士、名人和藝術家卻敲響了警鐘,聲稱動漫行業正在逐步失控,這是沒有根據的危言聳聽?

一方面,動漫可以對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小孩子經常會把動漫裡的那些超酷的英雄角色當作心中的榜樣,另一方面,動漫所帶給小孩子的是難忘,感人和善良的回憶。伴隨著心中的英雄一起成長,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用行動能教會你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傳統的美德,這並不會永遠流失。崇拜三觀正確的形象確實可以起到積極影響,然而只要稍微“不注意”,就會形成全神貫注於這些虛構的世界而不是現實的負面效果。

為什麼會有人厭惡“動漫”?它是否就是玩物喪志?

良莠不齊的文化也蘊藏動漫裡,例如熱血格鬥動漫的反科學常識,舍小取大的武士道觀念等等,這些並不是孩童時期就所需要的理念。雖然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也直到最近幾年才被注意到並分劃規定,但又有多少8090後卻在那時被薰陶了,成了時代的見證者。

為什麼會有人厭惡“動漫”?它是否就是玩物喪志?

那麼,那些本來不對動漫敏感的人為什麼開始也厭惡起與動漫有染的人呢?究其原因還是以訛傳訛的結果。

首先是誇大的批判和貶低,以偏概全的錯誤觀念,使得其他人根本從來沒有體會到動漫的真正本質,不懂動畫中的激情,也不會像漫迷那樣看待它描繪豐富多彩的世界。換句話說,這種誤解的根源僅僅是缺乏對動漫的理解程度。

臺灣的一位很名氣不小的《遊戲王》卡片收藏家chake,他曾在一段視頻紀錄片裡說過這樣的話。“別人的愛好有收藏汽車,而他的愛好只是喜歡收藏卡片,這並不矛盾”(其本人收藏有一張價值300萬臺幣的“黑魔導少女”)。

為什麼會有人厭惡“動漫”?它是否就是玩物喪志?

第二個原因是部分人對動漫人物和幻想的世界感到厭惡,因為它與現實世界幾乎沒有關聯。這裡有這樣一種說法,那些對動漫很狂熱的行為,其主要原因是為了逃避現實,使得日常壓力能夠無所拘束地傾瀉,不需要面對面的交流,也不需要涉足戶外。總之,你可以看到街邊那些熱衷於動漫的人僅僅也就只有小孩子這輩,反而不會見到會有一個成年人對著電視上的動漫形象“號叫”,因為在這裡反而對這些二次元人群來說,是很尷尬的。

第三個原因是地方宗教和人文的影響。動漫作品,尤其是日本動漫,在被引進其他國家時是會進行部分修改的。前面提到遊戲王卡片,這裡就不得不小科普了,比如基督教的十字架形象是不能被以任何形式傳播的;記得最搞笑的是火影裡有一段再不斬站在懸空的樹邊這真的不是惡作劇,而是牽涉到相關宗教問題。

為什麼會有人厭惡“動漫”?它是否就是玩物喪志?

儘管最後一個原因與動漫起源地無關,但是“日出之國”仍然還是擔憂自己國家裡的“OTAKU”的人口比例上升以及來自其他國家的動漫粉絲的湧入。雖然他們時刻擔心著這些人會忘記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其他方面且不再繼承和弘揚,但動漫行業的所帶來的利潤實在太大了 。

據不完全統計,在2017年,其動漫行業市場規模就達到了2.15億日元,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長。

為什麼會有人厭惡“動漫”?它是否就是玩物喪志?

人是思想和習慣的奴隸。憑藉著自己的經驗、知識和消費媒介等影響,與他人尋找共同點時,唯一需要弄清的即是每個人根本無法完全理解其他人的想法,也不能做出與其同樣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