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下榻聚樂堡

聚樂堡坐落在大同縣東北部,距大同市三十公里,為昔日大同城左輔它和大同城西側的高山堡一起,共同形成對大同城的兩大拱衛犄角之勢。

慈禧下榻聚樂堡

聚樂堡北門

聚樂堡也是大同前衛七堡之一,為公元1458年(明英宗天順二年) 所築,周圍三里,高三丈一尺,據資料載,內駐守備及大同後衛中前所等官,另有官軍722員,馬騾190匹,管火路墩9座。這些火路墩都在大同城與聚樂堡之間,每隔十里還有軍鋪相連,今天“二十里鋪”“三十里鋪”“四十里鋪”等村莊地名仍然存在,並且有的還保存有完整的小型堡壘,起著通信聯絡的作用。公元1501年,添設倉場,備屯兵之用。公元1572年(即明隆慶六年)磚包。到了清代,又在聚樂堡設立軍站,道光十年這裡仍常設馬四十匹。同時,還設有驛站,備馬十二匹。

慈禧下榻聚樂堡

聚樂堡有城門二座:東門叫鎮安,西門叫懷遠。聚樂堡的西門已經不存,一個大大的豁口成了連接內外的大道。城堡牆體基本完整,只東牆毀損多一些。現存牆體平均高六米,頂寬兩到三米,所有包磚早已經蕩然無存,大多因為戰爭拆於20世紀40年代。這個城堡並非通常的那種四邊形,而是一個“曰”字型,城堡裡另有一道同樣高大的牆橫貫東西兩面,在北面形成一個封閉嚴密的小天地,足足分去了整個城堡五分之一.的面積,內牆中間有一個磚券大門連接南北。北邊那個空間就是過去的“倉場",也就是聚樂堡囤積糧草的軍庫。

慈禧下榻聚樂堡

聚樂堡的繁華是從清代開始的,其時外患漸少,城內商號林立。清乾隆年間,有“海嶽遊人”之稱的詩人張開東獨坐木輪車來到聚樂驛,留下了《宿聚樂驛》這首詩:

疲車鳴石澗,倦馬踏冰橋。

戌火燈迎戶,壚煙灑滿瓢。

官亭俱有備,晚興倍清饒。

聚樂堡的北邊,就是著名的採涼山。山上分佈著各種名貴的藥材,如桔梗、柴胡、遠志、黃芩、百合、知母、地芋,有人還在山上採到過靈芝和人參。藥材讓這個小鎮的人們過得十分富足!據說,這裡的商鋪主要以經營藥材為主,而村民也多以挖藥材為生,因而這裡又叫聚藥店。採涼山現在仍有野生藥材,只是山高路遠加上傳統已丟失多年,也沒有人願冒險上山採藥去了。

慈禧下榻聚樂堡

據《清史稿》載,光緒26年(1900年)農曆7月12日,八國聯軍由天津攻人北京。次日凌展,慈蔣太后攜光緒皇帝和一班王公大臣逃出北京,向西奔逃。八月初六,慈禧一行到達天鎮,天鎮知縣苦於應酬,又懼口怕慈禧淫威,服毒自盡,慈禧覺得晦氣,封天鎮為“喪城”。八月初七,到達陽高,因陽高知縣和城內仕神接待熱情,慈禧一高興,就封陽高為“喜城”。八月初八,慈禧到達聚樂堡,住在堡內財主王保德家。

慈禧下榻聚樂堡

慈禧下榻王保德家

這是一處四合院,坐落在堡內最繁華的東大街,坐北朝南,房子殘留的東碼頭上有非常精美的磚雕,原先院內正對著大門建有一座磚雕照壁,院內三間正房,東西側廂房各三間。門上曾有清朝皇家所賜之匾額,後毀於文革,今門頭依稀還有痕跡。大門!正對的堂屋東側就是慈禧太后曾經下榻的臥室,屋內仍然是一百多年前的方磚墁地。還有接待過西太后的大炕,據說四鄉八里的人們來這裡觀賞,都要特意走走這個磚地,坐坐這個大炕,以沾沾西太后留下的福氣和貴氣。

慈禧下榻聚樂堡

據說,慈禧是當天下午到達聚樂堡的,因為一路已成驚弓之鳥,所以進堡後特別吩咐手下不準擾民,以防不測。誰知太監張天順為了討好慈禧,暗令聚樂驛的行營官並一些野菜,讓大後換換胃口。行營官哪敢不聽,逼著居民們上山採集,這一來晚餐時便有蘑菇、地耳、香草、黃精等野菜端上了飯桌,慈禧剛吃了幾口,便聽得外面鬧了起來,趕忙打發大臣去查問。原來,堡內的幾個後生上山採野菜時摔斷了腿,是來向慈禧討藥費的。慈禧大怒,當即斬了張天順,人們這才退去。

慈禧下榻聚樂堡

還有一種說法是,慈禧一行在來聚樂的路上,太監張天順走得又困又乏,發現路旁有個老農在放驢,張天順便動了歹心,離開隊伍,想將那條驢子搶來作為自己的坐騎,老農不肯,雙方發生爭執,在打鬥中老農喪命。夜裡,老農的兒子找來,喊冤叫屈,驚動了西太后。西太后怕村人鬧出事來,就讓人斬了張天順。

慈禧下榻聚樂堡

第二天一大早,慈禧不敢久留,吩咐立即往大同開拔。大同府的--幹官員早得了通報前來迎駕,在距聚樂古堡五六公里的一個小山包與慈禧的人馬相遇,後人們給這座山起名“遇駕山”。附近有個村莊叫“孟家皂”,便是由“夢駕皂”演化而來的。

據說,慈禧太后走時留下了一些餐具、經幢、銅香爐、銅燈豎、銅鏡子等,後來均毀於文革,現僅存兩塊木雕匾額,上刻“桂秀榮芬微積原,錦堂旭日輝金鳳”,可以猜想一下當年慈禧在這裡下榻的情景了。

聚樂堡是大同有名的花果之鄉,盛產甜美碩大的哈密杏,每當春天杏花開放的時節和杏子成熟的仲夏,這裡的景色格外美麗。

慈禧下榻聚樂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