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挑戰與機遇並存

自從 1920 年,捷克科幻作家恰配克在其所寫的科幻舞臺劇《羅索姆的萬能機器人》中提出機器人的概念以來,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機器人的功能已經從簡單的行走,逐漸發展到可以高效地替人類完成不同類型工作。

而中國機器人自 20 世紀 70 年代正式起步,經過了幾十年的技術發展,目前中國機器人已經在能夠在國際機器人市場上分一杯羹。在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市場仍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而對於剛剛進入行業的企業來說,這會是一個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市場。去年新成立的碧桂園全資子公司博智林機器人,面臨的正是這樣的環境。

中國機器人:挑戰與機遇並存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2018 年發佈的數據,全球機器人市場需求在 2017 年達到 38.1 萬臺,相比五年前翻了一倍,預計到 2021 年,年平均增幅將達到 14%。而其中中國市場需求佔比 36%,達到了 13.8 萬臺,2016-2017 年間就上漲了 59%。從數據上看,中國無疑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這個結論也得到了國內外的業內人士的贊同。國內知名的新松機器人創始人曲道奎在去年曾表態稱,中國從 2013 年開始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而國際機器人市 " 四大家族 "(瑞士 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德國庫卡)中的瑞士 ABB 首席執行官 Ulrich Spiesshofer 也曾在 2017 年表示,ABB 很清楚中國才是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當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獲得認可的同時,國內外機器人的差距也越發明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王雷的一份對國內機器人行業的調研報告顯示,儘管中國在工業機器人相關基礎零部件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無論在質量、產品系列還是批量化供給等方面,與國外產品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一些關鍵零部件上,大部分核心技術由國外企業掌握,這也造成了國內機器人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製造成本居高不下的現象。

另外,伴隨著國內機器人市場的飛速發展,一些行業內亂象也同時出現。國內註冊機器人的企業多達上千家,但擁有自主開發機器人並實現銷售的卻是少數,大部分還是屬於中小型企業,產品多以中低端為主,而這些走性價比路線的機器人產品註定無法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產品抗衡。

中國機器人:挑戰與機遇並存

但有挑戰的地方,就同樣會有機遇。面對這樣的行業現象,國家已經意識到機器人產業自主知識產權發展的重要性,並在 2016 年由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出臺《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對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進行國家層面的指導和規劃。同時國家還加大了對機器人產業的扶持力度,由科技部就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批出 20 億元的引導基金,以支持從基礎研究、到關鍵技術和示範應用等各個環節的發展。

與此同時,國內機器人市場在創新方面的稀缺,也給了新進市場的企業一個機會。在這方面,博智林機器人正在進行前期的技術積累,之後將基於已有的硬件技術,開展伺服控制系統、運動控制系統的研發和 AI 系統的開發。在形成完善的研發體系後,公司將專注於減速機、視覺傳感器、力覺傳感器、芯片和 AI 等重點核心技術領域。

背靠世界 500 強碧桂園集團的平臺,博智林機器人將在廣東順德打造總佔地約 10 平方公里的機器人谷,並引進全球頂級的專家及研發人員,為推進新一代智能機器人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與技術儲備。

中國機器人:挑戰與機遇並存

除此之外,博智林機器人還將進行校企合作,通過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西湖大學、東北大學等多所知名高等院校在人工智能、智能製造、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研發等方面達成戰略合作,開展 " 科學家 + 企業家 " 的新時代產學研發展新模式,建立聯合研究院,為智能機器人產業提供人才和科技成果。

面對廣闊的中國機器人市場,唯有源源不斷的創新,才能幫助企業在這其中搶佔更多份額。而在未來,博智林機器人也將繼續堅持創新,打造世界一流的機器人研發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