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一主五輔”致力產業富民

地處呂梁山深度貧困地區的興縣,貧困人口多,致貧原因複雜,有貧困村102個,貧困人口7465戶18961人,脫貧任務繁重。面對重重困難,當地按照縣政府提出的“一主五輔”產業項目佈局要求,大力發展雜糧、畜牧、馬鈴薯傳統特色產業和食用菌、中藥材特色新型產業標準化基地,促進貧困村和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僅去年就帶動全縣1.2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帶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戶均年新增產業收入3000元以上。為今年的脫貧摘帽打下堅實的基礎。

立足優勢企業帶動

雜糧做成脫貧增收大文章

作為全省面積第一大縣也是雜糧種植第一大縣,興縣依託雜糧種植品質好、面積大這一資源優勢,通過資金投入和政策引導,發展綠色和有機小雜糧生產基地,新建農業園區,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發展種植、加工、養殖循環產業鏈,積極推廣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逐步實現以基地帶動特色產業發展,以旱作農業產業標準提升和品牌效益帶動農民脫貧增收。

2月的一天,在優質小雜糧主產區之一的蔡家會村,山花爛漫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行。去年全縣60萬畝雜糧喜獲豐收,其中6000餘噸將通過這裡加工銷往全國各地。在公司展廳,記者看到紅小豆、豇豆、綠豆、豌豆、紅芸豆等七八種有機農產品,其中“山花爛漫”牌小米系列有機小米、月子小米等各種包裝應有盡有。銷售經理蔡計林給記者介紹,公司成立於2008年,是省級扶貧龍頭企業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山花爛漫”被認定為山西省著名商標並通過農業部綠色食品A級認證。在發展壯大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縣脫貧攻堅,帶動農民增收。公司通過土地流轉、訂單生產、勞務補助、吸納就業等方式,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結對幫扶利益聯結機制。農戶生產的綠色穀子、有機穀子分別由公司以每公斤高於市場價0.1元、0.5元包銷。穀子良種按6元/公斤的保護價回收。2018年共發展訂單農業2.72萬畝,其中綠色穀子2.2萬畝,涉及56個村3016戶農戶,其中貧困戶963戶,戶均增收8000餘元。公司還吸收賀家會鄉金融扶貧貸款300萬元,入股貧困戶60戶,戶均年分紅3000元。公司解決長期勞動力40人,其中貧困戶17人,年人均增收3萬元。王彩明是蔡家會鎮沙莊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家訂單種植的30畝晉谷21號育種穀子和15畝紅芸豆賣下了好價錢,去年一共下來小雜糧收入了5萬多塊錢。51歲的貧困戶呂侯平是白家山村人,家裡孩子多負擔重。種了十幾畝地的棗樹,但僅能收入幾千塊。2016年他來到公司務工,月工資3000元,老婆也在公司務工,月工資1800元,加上扶貧貸款每年分紅3000元和打零工每天100元左右的收入,生活有了目標和保障。

小雜糧種得好、賣得好,那怎麼就能讓興縣小雜糧獲得更高的附加值,讓老百姓的腰包更加鼓起來?雜糧釀酒釀醋的產業也在蓬勃興起,其中清泉醋業成為佼佼者。

山西清泉醋業有限公司是山西省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始創於1996年,公司在康寧鎮曹家坡村建有佔地60畝,年產4萬噸的現代化陳醋生產基地;在蔡家崖村建有佔地20畝,集醋文化展示、觀光旅遊為一體的晉西北 “清泉醋博園”。清泉醋釀造工藝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負責人之一的白潤泉給記者介紹,公司擁有“白清泉”“晉綏”兩個山西省著名商標。目前通過農業農村部認證的綠色高粱基地已有1萬畝。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合作模式,在康寧、蔡家崖、孟家坪3個鄉鎮32個村發展綠色高粱基地訂單面積5000畝,嚴格標準化生產模式,並且以每公斤高於市場價0.1元的價格回購產品。共惠及農戶948戶,其中貧困戶477戶,戶均增收3420餘元。該模式實現了農民增收與企業增效的有機結合,得到了政府和農戶的一致認可。同時吸收康寧、蔡家崖、瓦塘、魏家灘4個鄉鎮金融扶貧貸款918萬元,入股貧困戶183戶,每戶平均年分紅3000元。

曹家坡村37歲的貧困戶李旭琴已經在清泉醋業務工5年了,她這樣對記者說,“我家裡有4口人,老公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失去勞動能力。我在公司每個月有2000元工資,家裡有3畝地種了公司的訂單高粱,已經3年了。去年公司以每公斤2.2元收購,高出市場0.1元,按畝產400公斤算,收入近900元,比以前種玉米高多了。家裡一共有5畝地、退耕還林2.5畝,扶貧貸款5萬元,每年分紅3000元。如果沒有這些幫扶,像我家這種困境很難渡過,真是太感謝政府的扶貧政策了。”

小雜糧產業是興縣實現穩定脫貧的基礎產業,涵蓋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到2018年雜糧面積已達60萬畝。從基地到銷售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採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戶增收。去年全縣共投入2100萬元,發展雜糧產業13.7566萬畝,其中發展綠色穀子9.8萬畝、綠色高粱0.88萬畝。重點從優種、配方肥、精播機給予補貼,突出抓綠色有機標準生產流程全程跟蹤技術服務、統一培訓、統一訂單回收的產業體系。全年訂單回收雜糧2000萬公斤,綠色雜糧基地認證10萬畝,有機基地認證2萬畝,共帶動17個鄉鎮376個村委29622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6520戶,戶均收入達6000元。

全民入股抱團致富

合作總社引領村民奔小康

“有了這37個食用菌大棚,再加上262畝中藥材,2018年年底收入50萬左右了,要不了幾年,我們村裡肯定大變樣。”2月的寒風中,蔚汾鎮河兒上村的春秋食用菌大棚雖仍在歇棚,但記者在村黨支部書記張補平的眼裡看到的卻是滿滿的希望。

食用菌產業和藥材產業都是興縣近幾年確定發展的特色產業。該縣引進華億食用菌有限公司生產食用菌棒,到目前已形成從製作菌棒到生產基地標準化種植、訂單回收、產品深加工為一體的產業鏈條。依託現有食用菌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在惡虎灘、交樓申、蔚汾3個鄉鎮,新建菌棚125座,冷庫1座,發展食用菌產業。貧困戶種植每棒補助3元,非貧困戶種植每棒補助2元,符合要求的菌棚,貧困戶按總投資的50%予以補貼,非貧困戶按總投資的30%予以補貼。採取以點帶面、優先貧困戶種植的方式,在全縣推廣。去年政府共投入340萬元,發展菌棒100萬棒,共帶動貧困戶130戶,戶均收入達26400元。2016年該縣確定中藥材為支柱產業,並且引進了興皖藥業有限公司,在全縣基地上搞技術服務,並回收產品。去年共投入200萬元發展中藥材產業5000畝,帶動13個鄉鎮的貧困戶657戶,預計達產後人均年收入可達8938元。產業發展過程多樣化的經營模式中,合作社成為重要環節。

以蔚汾鎮河兒上村為例,全村290戶,900人,1080畝地,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2戶406人,2017年整村脫貧後,利用扶貧資金建起37座食用菌大棚,當年收入20萬元,實現了集體經濟的破零。年底村委帶領全體村民成立合作總社,所有村民每人以50元入股。“當年的20萬元收入集體留了5萬,其餘15萬元按比例給貧困戶分紅每戶356元。我們建立了完善的利益分享機制,確保社員的合法權益。2018年通過以每畝350元流轉村民土地後種植藥材262畝,統一管理、技術、採收和銷售。年底的收入,我們也按比例給社員分紅。”村委會主任兼合作總社負責人杜永軍給記者介紹。合作總社採用“生產託管+流轉一體化模式”引領社員參與規模經營,促進了適度規模經營,農民成為土地流轉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社員屈貴平長期在外務工,家裡土地撂了荒,將自家3畝土地流轉到合作總社,流轉為他增加收入1050元。社員郭信堂、楊小平等15戶把200畝經濟林託管到合作總社,合作總社統一管理、技術、採收和銷售。郭信堂高興地說,這下子解決了技術、勞動力缺的難題,樹木得到很好管護。62歲的貧困戶康去平做村裡的保潔員每月收入500元。3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總社每年收入1050元。去年入股分紅,兩口子分了730元。平時還可以在食用菌和藥材基地務工,每天能收入100元左右。還有扶貧貸款分紅3000元和退耕還林的收入1500元。“依靠合作總社,我們老兩口的生活可是有保障了!”康去平老人高興地說。

“合作總社的經營範圍由種植和打工,拓展到承建造林、小型基礎設施等項目,由過去一業發展為多業支撐。通過政府提供項目、合作總社承辦實施、社員參與勞動的‘政府+合作總社+社員’的模式,支持合作總社參與植樹造林,道路、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既可減輕財政投入負擔,又能使合作總社獲得穩定收入,還可以增加社員收入。”河兒上村黨支部書記張補平這樣說。

蔚汾鎮公義村距縣城6公里,現有村民171戶、643人,在去年也成立了合作總社。“村裡發展了旅遊觀光采摘園,這是新建的15畝黑枸杞示範園。”蔚汾鎮副鎮長王建偉給記者介紹。村裡通過對泥淖坑覆土造地,新增農田14.5畝,可帶動30餘戶貧困戶,預計年產值能收入30萬元。“村裡變化太大了,村民生活越來越好,這可要歸功於政府的脫貧政策呀!”老支書康樸唐動情地說。

河兒上村成立全縣第一個村委會牽頭、全體村民自願參與的農村經濟發展合作總社以來,帶動經濟發展運行良好。目前興縣正在全縣376個行政村推廣合作總社這一模式,這將更好地促進產業規模發展,引領百姓抱團奔小康。

精準脫貧,產業先行!圍繞產業佈局和區域特點,興縣還因地制宜發展綠色馬鈴薯基地,帶動13842戶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元;發展畜牧產業,帶動300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7000元……

嚴格按照“五有”標準,興縣正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以一鼓作氣、攻城拔寨的決心,今年年底堅決啃下深度貧困這塊硬骨頭!來源:山西農民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