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沙子變金子、「難民」變「富民」……庫布其用40年時間解讀了一個關鍵

震撼!沙子变金子、“难民”变“富民”……库布其用40年时间解读了一个关键

■庫布其的實踐,在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荒漠化地區,找到了一條一條生態與經濟並重、“治沙”與“治窮”相結合的荒漠化防治之路;

■庫布其的實踐,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人民幣,被聯合國環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2018年7月27日,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來說,是一個必須記入歷史的日子。這一天,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杭錦旗退出貧困旗。

“我年初就脫貧了。”貧困戶閆河寬去年搬進了杭錦淖爾新村,老宅的土屋曾經一次次被風沙半掩,他一次次地用鐵鍬“搶救”過自己的家園。為了解決移民搬遷後的收入來源問題,政府又為每個貧困牧民投資近4000元建設了320平方米棚圈,發放兩隻母羊,並由當地企業億利資源集團捐贈一隻公羊。“母母下母母,三年一窩窩”,這一年他靠養殖業就收入1.8萬元。

“其實不止這些收入,我還有。”樸實的閆河繼續說,自己承包了50畝修復後的沙地種玉米、小麥、向日葵,1畝將近收入1000塊;農閒的時候給生態修復項目打工種樹一天工錢150塊;給億利公司清洗光伏板每年24000塊;女兒也在億利工作,每月工資5000塊。這樣算下來,家庭純收入已經超過了10萬元。

在精準扶貧政策幫扶下,最後的貧困戶閆河寬終於加入了綠富同興的大軍。而庫布其沙區政府人民的治沙創富奮鬥史,可以直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

震撼!沙子变金子、“难民”变“富民”……库布其用40年时间解读了一个关键

沙漠自西向東綿延360多公里,直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達拉特、準格爾三旗。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鄂爾多斯市歷屆黨委政府團結帶領沙區各族幹部群眾,加速走出了一條從“治沙”到“減貧”再到“創造生態財富”的道路。庫布其的綠色之變,其影響,超越了治理成效本身。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參加(第四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時曾經指出,防沙治沙工作要“更加註重調動社會力量,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集治理資金,總結推廣產業化治沙的成功經驗。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權益。讓參與防沙治沙的企業、個人經濟上得到合理回報,政治上得到應有榮譽,充分釋放市場、企業、社會組織的活力。”這是對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的深刻揭示。

庫布其實現蛻變的秘密,就是鄂爾多斯人在沙漠治理實踐中探索出的“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模式———在政策引導下,廣大沙區群眾在以億利、東達、伊泰等為代表的當地企業帶領下,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在生產過程中緊密結合,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共同獲益,真正實現了產業治沙、生態致富。

生態·經濟:治得好,沙子就是金子

達拉特旗有一處地名叫做風水梁。這個聽起來應是風生水起的地方,曾經卻是起伏的沙海,沒有一戶人家。

2005年起,東達集團在此栽樹種草,如今這裡綠樹縈繞,廠房、小區掩映其間。蛻變後的“生態小鎮”已入住3103戶,6000多人從事獺兔養殖,53平方公里的治理區內草木蔥蘢。

“我們實現了生態、產業兩個循環。”東達蒙古王集團生物科技養殖園經理藺海軍說,“沙柳三五年必須平茬,細枝柳條蛋白質含量是玉米的兩倍,是上好的獺兔飼料,粗枝幹是造紙和生產刨花板的上等原料,這是生態循環;出欄的兔皮、兔肉等再進行深加工,直到服裝、食品等產品終端,這是產業循環。”

治不好,沙子就是沙子;治得好,沙子就是金子。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鄂爾多斯就大膽改革創新,實行了“五荒到戶、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的政策,釋放出巨大能量。產業拉動防沙治沙,生態鏈上做大做強,從“談沙色變”到對沙“治沙愛沙”,庫布其用40年時間詮釋出一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範例。

“沙漠三件寶———沙柳、胡楊和甘草”,鄂爾多斯獨有的“梁外甘草”馳名中外。甘草枝葉低矮,根系沿地皮繁衍,根部的固氮功能具有很好的土壤改良能力,並具有優良的藥用價值。

杭錦旗現已圍封補種和半野生栽培“梁外甘草”220萬畝,億利集團5萬畝的阿木古龍農場便是其中最主要的示範性項目。在此基礎上,研發了億利甘草良咽、複方甘草片和複方甘草口服液等特色中蒙藥系列產品,並與匯源集團合作,開發出潤喉型植物功能飲料“沙小甘”,成功打造出沙漠生態健康產業鏈。

億利集團沙漠生態事業部總裁奧寶平介紹:“集團在杭錦旗將大片沙漠改造為綠洲,構築起特色農牧業、生物碳基複合肥、沙漠光伏產業、生態旅遊業、藥材種植加工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為沙漠增綠的同時,實現了企業發展、地方興業。”

伊泰百萬畝碳匯林工程、綠遠梭梭嫁接肉蓯蓉、天驕沙棘飲料、高原杏仁露、源豐生物質熱電、同圓工業治沙項目……據統計,鄂爾多斯市參與治沙造林及其相關產業開發的企業,數量達到了80多家,培育自治區級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2家。

沙漠曾經令人生畏,如今達拉特旗的響沙灣旅遊景區成為人們度假休閒的好去處。旅遊區總經理張瑞明說:“2017年,景區接待遊客86萬人次,收入1.8億元,解決就業1200人,其中包括當地200多名農牧民。”

相鄰的銀肯塔拉,中部的恩格貝,西部的七星湖……庫布其沙漠中建起6個旅遊休閒度假區,打造了沙漠越野、親近動物、生態文化、大漠星空等特色生態旅遊項目,開展體驗、認知、教育式的沙漠生態旅遊。近十年來,鄂爾多斯市生態旅遊景區累計接待遊客近1000萬人次,實現收入24.6億元。

2017年9月,聯合國正式發佈了《中國庫布其生態修復與財富創造商業模式》報告,報告顯示,庫布其沙漠共計修復綠化沙漠969多萬畝,固碳1540萬噸,涵養水源243.76億立方米,釋放氧氣1830萬噸,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價值3.49億元,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人民幣,其中80%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帶動民眾脫貧超過1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100多萬人(次)。

生態·民生:“七種身份”帶富沙區新牧民

2006年搬進道查噶圖牧民新村的孟克達來如今已經有了七種身份:沙地業主、企業股東、生態工人、新式農民、旅遊小老闆、民工聯隊隊長、產業工人。七種身份,一年算下來,全家收入30多萬元,40歲的孟克達來成了沙漠裡的“金領”。

同在一個鎮上,47歲的農民張喜旺則是一位治沙民工聯隊隊長,他帶著30餘名農民,通過招投標參與到治沙項目,一年收入十幾萬:“在庫布其,和我們一樣的民工聯隊還有很多。”

僅億利集團就組建起232個民工聯隊,5820人成為生態建設工人,帶動周邊1303戶農牧民從事旅遊產業,發展起家庭旅館、餐飲、民族手工業、沙漠越野等業務,戶均年收入10萬多元,人均超過3萬元。在東達集團的風水梁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通過實施“無土移民”戰略,6000多戶沙區農牧民搬遷來此集中創業,10000多人“進的來、穩得住、能致富”,帶動貧困牧民人均增收2000元。

諸多產業鏈條為附近農牧民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和治沙企業累計為群眾提供就業機會100多萬人(次),沙區農牧民人均年收入從不到400元增長到1.5萬元。生活在1.86萬平方公里庫布其沙漠腹地的牧民,是這場治沙扶貧行動最直接的參與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39歲的貧困戶趙瑞今年剛和億利集團簽下了清洗光伏板和甘草養護的“責任狀”。“有了協議,以後收入就穩定了,我每年只要清洗光伏板不少於4次,就能獲得24000元的收入。”他說。

庫布其生態能源公司的田俊廷說,在沙漠裡,光伏電板能擋風遮陰,而清洗電板沖刷下來的水可以就地澆灌牧草,牧草為散養的綿羊和土雞提供飼料,禽畜的糞便能夠改良土壤,反過來又能促進牧草生長。最為關鍵的是,項目周邊800多戶貧困戶還可以通過國家光伏扶貧資金進行投資並享受相應的發電收益分紅,通過參與太陽能板清洗、種植牧草等工作,實現精準脫貧。

在庫布其,治沙處處與增收緊密聯繫。今年以來,在鄂爾多斯市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按照甘草治沙產業扶貧的總體部署,庫布其生態事業部甘草治沙扶貧項目組成立。年初,項目組成員分別奔赴伊和烏素蘇木、獨貴塔拉鎮、吉日嘎朗圖鎮及道圖嘎查、黃芥壕嘎查、查汗淖爾嘎查等地走訪入戶,與各村主任、嘎查長和貧困戶進行溝通洽談,全面落實甘草產業扶貧任務。

“種下甜苗苗,拔掉窮根根,”貧困戶吳直花脫口而出當地農戶種植甘草後自己編的順口溜,她告訴記者,公司負責種苗供應、技術服務、訂單收購,農牧民提供土地和種植管護,“一年能有3萬來塊錢收入。”

從“生態難民”成了“生態富民”,庫布其人的精神面貌煥發出熱情與活力。牧民的孩子進了現代化的億利東方學校,牧民們挖掘絲路文化、“古如歌”文化,自發組建起藝術團、文化公司,保護、傳承古老的蒙古族文化。在歌聲中、在舞蹈中,庫布其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熱土。人們對沙漠的認識悄然發生了變化,從恐懼變為嚮往、敬畏、熱愛。

生態·潛力:“生態美、百姓富”的治沙新道路

哪裡有沙漠,哪裡就有貧困。庫布其曾經的掙扎,很多沙漠仍在持續。

我國中西部地區國土面積777萬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262萬平方公里,佔近1/3;全國830個貧困縣中,有290個深處沙區,也佔近1/3——兩個1/3直觀揭示,沙漠既是生態問題,也是貧困問題。庫布其用40年時間解讀了一個關鍵:治沙與治窮必須緊密結合,才能從根本上遏制荒漠化。

“鄂爾多斯沙漠治理是以1979年‘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為起點的。”鄂爾多斯市委書記牛俊雁介紹,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庫布其沙漠治理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實現了“三個轉變”,即防沙治沙主體由國家和集體為主向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轉變;由注重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向科技創新支撐綜合防治轉變;由單純注重生態效益向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同共進轉變。

從前,老百姓為了生存下來而治沙,現在,嚐到甜頭的群眾是庫布其治沙事業最廣泛的參與者、最堅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最初設想,是計劃在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嚴重的西北、華北、東北406萬平方公里國土上,人工造林添綠,重點治理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如今,工程建設的道路越走越寬。

國家林業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三北”工程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2918.5萬公頃,其中經濟林667萬公頃,1500萬人依靠特色林果業實現了穩定脫貧。目前,全國沙區農牧民收入持續保持了18.6%的年均增幅,貧困人口減少到2015年的1597萬,貧困率由40.7%大幅下降到12.4%。

“目前我國北方重點沙區有灌木林資源約3.3億畝,其中有1000萬畝亟待平茬復壯,平茬枝葉加工利用,增收潛力仍然很大。”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林草局局長張建龍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吸納貧困人口參與沙區生態建設與保護、實施沙區灌木林平茬及加工扶貧項目、培育沙區特色產業,成功探索出“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庫布其的故事有了結果,中國綠富同興的故事未完待續。在生態文明建設強本固基的關鍵期,扶貧開發攻堅拔寨的衝刺期,荒漠化治理承載著鞏固我國北疆生態屏障、拓展民族發展空間的迫切需求,承載著西部欠發達地區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美好家園的真誠期待。

震撼!沙子变金子、“难民”变“富民”……库布其用40年时间解读了一个关键
震撼!沙子变金子、“难民”变“富民”……库布其用40年时间解读了一个关键震撼!沙子变金子、“难民”变“富民”……库布其用40年时间解读了一个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