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济南明府城区域内,不仅有地上的老城,更在地下埋藏、叠压着大量古文化堆积,一座座代表了各个时代的古城,构成了明府城另一部史书,见证了济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县西巷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辖区内,位居济南市的核心商业圈,南起泉城路,北至大明湖路,全长769米。

六百多年前,当山东按察司署由青州迁来济南,需要将原济南府署改为按察司署(今泉城中学、曾经的济南一中地址)、原开元寺改建为济南府署(今省政协地址)时,开元寺钟楼被迁至大明湖东南岸镇安院,民间俗称钟楼寺。正对钟楼寺街的南北街遂被定名为钟楼寺街。至今,当年的钟楼台基仍坐落于大明湖路北侧。五百多年前,明德王大兴土木修建德王府时,其边界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后宰,西至芙蓉街,东与旧历城县署隔路相对。县署王府间的那条南北路于是被时人称为县西巷。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县西巷旧貌


2003年7—8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县西巷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发现了一批佛教窖藏、宋代地宫、明代房基等在内的重要文化遗迹,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在山东省属于重大考古发现,引起考古学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发现的宋代砖雕地宫,是目前国内发现的雕刻最精美的地宫;同时在地宫南侧发现了佛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坛”,这在全国已发现的佛教造像埋藏坑中(包括各个时期的地宫)尚属首次发现。出土的雕刻精美、形态各异、种类繁多、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宋代)的佛教造像及残件八十余尊,在国内引起轰动。这些佛像虽已残缺不全,但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雕刻之精、制作之细、时代之久,且大部分都有彩绘、贴金,在济南地区已出土的佛像中均属上品,对研究济南地区佛教的发展和雕刻艺术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地宫精美的砖雕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大型建筑全景

在县西巷北段发现了大型的建筑遗址,可能与寺院有关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祭坛内一周佛像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祭坛内佛像出土时是非常泥泞的,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的泥土清掉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唐代跪式供养人菩萨出土现场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精美的唐菩萨手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清理完毕后的残缺的地宫,中间放置一块记事碑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县西巷发掘出土北朝精美绝伦菩萨像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县西巷发掘出土北朝带背屏三菩萨立像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东魏背光佛像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北朝精美菩萨立像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县西巷佛像考古发掘现场

泥泞的地下水位给发掘带来了极大困难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唐代彩绘泥塑佛像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唐代力士石像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唐代半身思维菩萨出土现场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最大的佛像出土现场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仰视地宫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县西巷发掘出精美佛像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精美佛像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县西巷发掘出土北朝精美菩萨像


旧 闻 新 读

《生活日报》2004年5月20日报道:

唐代房基身份为月台

县西巷考古发掘收工

本报济南5月20日讯(记者 雍坚)经过一天的清理,昨日县西巷发现的"唐代房基"的身份被考古人员确定为是古代月台。

"这里应当是个月台,南面为台阶,北侧就是台墙。石阶的石料上还刻有席纹。"今天下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陈宾对昨日发现的"唐代房基"的身份做出解析。记者从考古现场了解到,对于这个月台的建筑时间,有专家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是宋代建筑,但其使用的石料却可能不会晚于唐代,像是用唐代建筑拆下的石料重建的。 据介绍,月台旧时为赏月而筑的台,三面有台阶、正殿前方突出的台也叫月台。

历时十余日的县西巷考古发掘工作今天基本收工。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铭介绍,这次发掘共出土大小佛像十余尊,在济南城区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研究济南乃至山东的佛教及雕刻、彩绘艺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石佛出土的幕后新闻

县西巷本不准备进行地下考古

继济南市高都司巷工地和旧军门巷工地考古发掘之后,济南市县西巷工地抢救性发掘石佛的工作再次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在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内,济南古城区内三度进行城市考古,"地下宝贝"批量面世。

这似乎印证了此前一位文物工作者的断言--"济南古城区地下全是宝,动哪里哪里出东西。"

自去年春天济南市在市区内划定无影山区、刘家庄区、魏家庄区、古城区、二环东路区和牛旺庄区六大地下文物保护区之后,济南市城市考古姗姗拉开序幕。凡是涉及大面积文化层开挖的,一般都要事先进行考古发掘,然后再施工。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由于污水管道施工是间隔性挖坑,通过机械力量往地下顶管子,故县西巷工地工地原本不准备进行大范围地下古文化层考古发掘。但熟谙文物出土惯例的考古工作者并未因此放松对该区域的巡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铭告诉记者,早在该工地施工之初,他就向施工单位强调,一旦发现挖出的地下泥土中有文物,立即停止施工并通知考古部门。

石佛出土的偶然与必然

4月20日晚21时许,一个热线电话打到本报热线,称县西巷工地地下挖出神秘石制品。本报值班记者殷玉国随即赶赴现场,只见县西巷南段施工现场塌下去一个面积不大的约3米多深的坑,在工地电灯的照射下,只见坑地暴露出两件雕有花纹的石制品,事后证实这是两尊无头石佛,一尊项部向上,一尊则基座朝上,像是胡乱放置。在那里的。

4月21日,本报6版独家刊出神秘石佛的照片。当天上午,记者我和殷玉国赶到县西巷工地,只见工地民工已连夜从塌下去的坑中捞出6尊残缺佛像,将他们放置在工地西侧的临时工棚里。闻讯赶到现场的考古人员透露说:"早在2天前,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就获悉,该位置地下有东西。考虑到文物安全问题,暂未对外声张。正准备进行考古发掘时,不料工地民工自作主张,将它们给挖出来了。幸好未造成石佛损伤。"现场一民工悄然告诉记者:"水里还有2尊大佛,根本弄不动。"

更为戏剧性的一幕随后发生了。当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派车来转移已出土石佛时,几位民工挡在车前硬是不让走,声称"文物是国家的,除了公安局,谁也不能带走!"原来他们不明白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真实身份和业务职能,只是朴素地认为惟公安局才能带走出土文物。经过工地一负责人的出面"疏通",6尊石佛才安然运抵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5月16日,当县西巷考古现场挖到3米来深时,人们终于看清楚,原来一具真人大小、1米来高的无头坐佛正好挡在正在向北敷设的地下污水管道正前方。从水泥管道新出现的缺口看,显然是在机械顶管过程中与石佛相"对抗"时被硌掉的。"看来佛祖是非要出来才这么做的。"一位观看石佛发掘的市民开玩笑说。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城市考古 | 县西巷:发现精美砖雕地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