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河南十位历史专家明确指出“客家大迁徙已证明造假”,你怎么看?

珠三角广府人


作为一个广东人,我们喜欢自称是中原移民,我们的语言属于中古汉语,但其实只是一种后代重新构建的文化想象,来掩饰处广东长期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的自卑。历史学家罗新说,传统历史学有两个与生俱来的思维倾向,可概括为“起源崇拜”和“迁徙崇拜”:总是把当下的人群构造追溯到遥远的过去中,给出一个单一的起源性解释;总是把某一历史人群的出现,解释为一种跨时空长途迁徙的结果,而忽视或无视任何人群都处在持续的解体和重构的过程中,其边界是流动和不清晰的。

有人提什么客家保存中原民俗,其实也无非是文化交流中受到中原文化的辐射,又因为相对封闭保存得较好而已;至于族谱,族谱在历史材料中可靠性是非常低的。

说了这么多,不意味着广东人要自轻自贱。有人说这个问题“事关客家人的声誉”,其实非常可笑,上千几百年前发生的事关今天的客家人什么事呢?包括客家人在内的广东人固然没有显赫的祖上,我们的祖上很可能只是茹毛饮血的百越先民,但是广东人在近现代史和当代取得的辉煌成就谁能否认?我们更需要的是做好自己,而不是伪造过去来获取虚假的族群自信。


漆园故人


这种学术争论是正常的!

我们广西的汉族人。只要不说客家话的,多数人都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东过来的。2014年我去山东潍坊(青州就在潍坊市管辖范围内)。问了一下当地人,他们对我的说法茫然不知。一细谈才知道,现在的山东人多数是明朝初年才从山西移民来的。

而我们广西的汉族人有的移民到广西已经有千年之久,有点已经五六百年。

所以现在的河南人说客家人的移出地“证明是造假”未免太武断。只能说,缺乏证据比较合适!


村夫论述


此问题不值一辩。

本不想理会,但关乎客家人声誉,还是决定发一发声。我从以下几点驳之:

一、传统

包括客家人在内的南迁汉人保留着中原汉人遗风,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崇尚节俭。客家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继承,甚至如今的北方人都不及。中国传统节日,客家人无一不过,甚至形式更加传统。

二、方言

客家方言有六声,发音与中古汉语也极为相似,不了解自己网上查去,不想多费口舌。客家话还保留了中古汉语的词汇,如着(穿)、髀(大腿)、曳(摇)、归(回)、食(吃)等等,数不胜数,如果你了解客家话,你会觉得有的客家口语都像文言文。

三、族谱

客家大迁徙的证据,你翻一下客家人的族谱就可以得知。客家人的族谱如果造假,不可能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开始造假;如果造假,不可能整个客家地区包括赣、粤、闽、桂、台、港、湘、川等地的客家人全部一起造假;如果造假,难道客家人在宋代被编入客籍(意为外来人口,为和当地土著区分)的史料也是造假?

客家人的族谱记录了迁徙足迹,客家是汉族中最漂泊的民系,但客家人从不忘家族的荣耀,对自己从哪里来从来不敢忘记,这和古代汉人的家族观念并无二致。

四、堂号

客家地区,每个家族都有堂号、堂联,有自己的祠堂,每年都会大规模祭祖。对于祭祖尊祖,没有比客家人更重视的了。去看看客家民居的门联,你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我们家族史上祖籍彭城(今徐州),堂号是彭城堂,我家搬过几次家,虽然住在小区房,但是不管搬到哪里都在客厅挂一个小小的祭祖神龛,上书堂号和堂联,初一十五我爸妈必点蜡烧香(环保的插电的香烛)。

五、客家人为什么不被认可

客家人不被认为是南迁汉人,主要有别有用心的人拿客家人与南方瑶畲民族的结合说事,故意放大。

客家人与瑶畲民族的结合,这一点我们不否认,但瑶畲民族人数很少,远比北方胡人少,而且那是客家人用汉文化同化他们的过程,此外瑶畲不仅和客家人有融合,和南迁到南方的汉族各大民系都有融合(和浙闽赣粤湘黔等省的非客家地区都有融合),而且这远比处于民族大融合漩涡中心的北方地区程度更轻。

发展到今天,汉族中没有哪一个民系敢说自己血统绝对纯正,特别是经历过各种战乱(如五胡乱华、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的河南等中原地区。现在的中原人已经不是古代的中原人了。

凡事得客观,你可以发表你的观点,但请拿出证据来,不要信口开河,不然会伤害别人,也显得自己无知。




一起闲谈吧


这又是个标题党,典型的挑拨汉族人,我就是河南人,南北本来都是一家,从古代气候和地理环境而言,大部分都是华夏的苗裔,后来吸收其他部落,大家都是同族同宗,这个标题故意挑起纷争,挑拨南方人骂河南人,河南人骂客家人,仔细想想,汉民族自古人口占优势,不管怎么战乱,怎么汉化别的小民族,最后都是汉民族主体优势,至于说胡化,蛮夷入汉,这部分人口太少了,笑笑而已…标题党真的是居心叵测,我们需要的是团结,倒是一小部分异端分子,民族败类生怕人民团结,煽风点火,无耻行径,实在非君子所为!!!


dongfang28817645


陕西人说他祖上是秦人,我会笑笑问他,烽火连天经历两千年,屠宰之地的你们祖先恨不得有一对翅膀逃的无影无踪。四川人说他祖上是刘备从中原带来的人,我会问他听过张献忠没有?听过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没有?中国的人口流亡从来没有停止过,越是中原地区越是不可相信现居人口的祖上是原来的土著。50年后,我也会怀疑广州城内的人是否本来的广州(广东)人,即使他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而不是普通话(看形势发展是普通话)。论到研究可信度,香港就是一个语言与族群活体研究城市。才70年光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难民后代几乎全部操“港式粤语”否则,就是“非我族类”。


粤风温润


作为客家人,没有系统的论据来反驳,很觉得遗憾。但就举两点来反驳下:

一、客家以氏族传承,多有家谱,从哪来,我们自己很清楚,跟哪些学者放了什么屁,不影响我们自己的传承。客家的习俗中,祖宗、拜神、嫁娶、用具等等,哪一点是少数民族的延续?有兴趣的,可以拿客家习俗和河南等中原习俗比较,不但习俗接近,饮食习惯也很相似呢!

二、客家话是一个具备鲜明特点的语系,尽管分散华南的客家话已经多有变化,但不同区域说的客家话,相互间还是听得懂。且根据历史记载和古诗词来佐证,客家话在唐代应当是中原官话,宋代时中原官话变成了粤语,这是历史论证达成一致共识的。


DS忠正爱华


首先,科学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结果正确。

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后移居美国,纳粹组织了一百零几位德国控制下的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正面相对论是错的。

面对记者就这场证明的提问,爱因斯坦回答:如果真能证明我错了,一位科学家就够了!

所以,十位学者的证明并不能增强证明的效力,反倒对证明的动机产生疑问。

其次,历史学属于验证性学科,在未能根本确认或否认前,多种有依据(哪怕是孤证、不完整的证据)的学术观点都应该得到尊重。

而作为平民教育的相关历史,则需要按照当时相对得到承认更多的学术结果去采信。

比如,在挖掘到殷商遗迹前,商朝的存在就是未有定论,至根据甲骨、甲骨文的线索挖掘到殷商遗迹后,商朝的相关历史才成为定论。

而“衣冠南渡”的相关问题,当下并无定论,应当鼓励百花齐放。

~~~~~~~~~~~~~~~~~~~~~~~~~~~~~~~~~~~~~~~~~~~~~~

“衣冠南渡”之所以被重视、被争议,在于封建文化下对正统地位的追崇——如果衣冠南渡被证实,则岭南客家人文化更接近于古中原文化;如果被证伪,则现在中原地区的文化与古中原文化没有太大差异。

类似争正统的观念习俗,不仅体现在对衣冠南渡这样历史课题的争论上,包括日本人推崇的“崖山之后无中国”(给日本现代文化带来更多正统自信)、韩国人的天下任何东西都是韩国人发明的,都是这种以正统沿袭来提高文化自信的习惯/陋习。

~~~~~~~~~~~~~~~~~~~~~~~~~~~~~~~~~~~~~~~~~~~~~~~~~~~~~

封建社会结束,封建意识也该退场了!

是否正统的争论本就缺乏现实意义——若有衣冠南渡,能让中原汉文化重新光大的核心也不是古中原文化(目前是沿袭下来的中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若衣冠南渡不存在(含文化意义的不存在),也不能代表现代中原文化可以独立拒绝外来先进文化而独立发光。

~~~~~~~~~~~~~~~~~~~~~~~~~~~~~~~~~~~~~~~~~~~~

专家们争论的,其实只是文化融合发展下,哪支对现代人影响更多而已。

这种多少的争论,对发表论文/评职称、拿课题费有用,对现代人的现代生活几乎完全没有影响、也不该有任何影响。

对于历史课题,有充分的了解就足够了。

当下的生活里,有衣冠南渡也不代表着应该用河南话或秦腔去朗诵李白杜甫的诗歌。衣冠南渡被证伪也不代表着粤语/闽南语就应该比标准普通话更值得推广。


理得心安


河源惠州的古客家话是东江到新丰江河源惠州新丰翁源江西南部的龙川新丰沿东江新丰江下的连平新丰龙川东源河源博罗惠城惠东一部紫金临江等几乎都是这一语系,这是客家地区早期形成的客家话!惠城人说自己是本地话也没错,很多地方对外人说都说自己讲本地话,所谓客家话是近几十年统一的口径,客家话与客家民系是历史形成的结果,并没有说哪一时间段就是汉人不是客家民系,那一时间段才是客家人,客家民系基本上从赵佗那些汉人开始就在变化着到我们今天,惠州本地话是客家早期形成的话与广府话形成有互相的母体,并不是另外一种客家口音与白话影响的结果,所以白话与客家话语系很接近非常好转换,所以大家也不用吵了,这些广州东莞惠州河源梅州汕尾等客家话广府白话互相也会影响的,并没有谁就只影响别人而别人不影响你的!汉族是一伟大民族,其核心伟大之处在于“变”,互喷没意义,努力工作互相团结才是正确的!


3795复兴中华60948179


看了评论区感觉这个题目沒能展开,导致一些人故意疑惑否定。怎么说?

这要回到1997年。笔者创作拍摄的电视片《中国客家人》杀青后,为慎重起见,邀请了全国各地238名知名客家学教授学者参加对该片的评审。其中,河南省有四个大学16人之多。为什么要请河南史学家多呢?因为客家人自称是“中原衣冠南渡的后裔”。

评审会在深圳龙岗区政府大厅举行。我们当时还担心专家评审会产生争执不下情况,以举办龙岗区首届客家文化节的名义准备了几套预案。总得让客人高兴而來愉快而去。没想到,15集电视片播完后,竟获得到会201位专家的一致通过。在场的该片总顾问,省政协副主席兼省客家联谊会会长黄浩先生高兴地询问河南大学一老教授: “这部片子说客家人是南宋时汉畲民族融和体,不是过去说的中原衣冠南渡。你怎么看?” 河南老教授说:“这才是实事求是的!过去有些人喜欢攀龙附凤,以为读书求官,做官光荣,播迁四海,光耀祖庭。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

这次评审会后,广东梅州举办了首届全国客家联谊会。会上,有河南学者提出反对客家人迁徙说,将《中国客家人》作为案例,引起大会重视。后來听说有十多名教授学者联名签署反对罗香林的“客家迁徙说”。

因为这已不关笔者的事,也就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严家庆


什么所谓专家,史记都说得不知所谓,什么广东人是中原迁过来的,胡扯,除广东广西外,所谓中原人会说潮粤客家话吗?我见识少,但我家乡有一位历史传奇女英雄冼夫人,她的历史我有留意过,据当时五代十国乱世南北朝,广东岭南地区早已是百越人种,有一百多洞族,方言有俚话(与潮汕话相近),艾话(与客家话相近),其次就是沿海的围头话(海话)及大白话土白话,当然,还有不少类方言,或许就是现在人口较其它话少的少数民族方言,不用历史言传,根据当时环境,秦大军压境加上汉武帝平南越的军队不同时期的战乱,逼使类艾话,俚话及其它族的人沿着海岸线迁移,一直迁移至福建以西等地区,或者,这样的历史才可以顺理成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