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5e4680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留下的《道德经》几乎句句都是真理。

简单来说,就是老天爷对谁都不会特别仁慈,特别照顾,在他老人家眼中,高贵的人类与卑贱的狗尾草都是一路货色。

  比如大海啸来临,老天爷不是因为你是大款,你是美,就不淹死你;大地震来临,也不会因为你是可爱萌宠就不震翻你。在老天爷眼中,一切都是平等的,他对谁都没有特别的关照,特别的仁慈。

  因此,方才说,天地不仁!

  与孔子的《论语》不同,孔子的《论语》像是心灵鸡汤,越看越觉得心理温暖,老子的《道德经》是苦口良药,越看越觉得天地苍茫,宇宙浩瀚,至于人,实在渺小可怜。

孔子将的是人类的温情,老子将的是世界的客观,有些冷漠,却真实存在。儒道结合,方才是完整的人生,完整的世界。


叶之秋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于这两句话,历来的人常有误解。刍狗一般认为是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微不足道。很多人将这两句话解释为:“天地残酷的对待万物,圣人残酷的对待百姓。”

其实,这两句话并不能这么解释。

老子说的仁,当然指仁爱。但老子说的不仁,就指残忍吗?显然,仁爱的对立面是残忍,但在仁爱与残忍之间,却存在着一个冷漠无情的中间地带,而这才是老子说的不仁。

比如说,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妻儿、亲戚朋友都是仁爱的,对于冤家仇人则是冷酷的,但对于没有关系的路人,则是冷漠待之,不会特别亲近,也不会特意疏远,这就是《道德经》中的“不仁”。

古人认为,天地之上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宰之神,他是仁慈的,用阳光雨露养育万物,特别是他偏爱人类。但是老子却指出:这样的主宰者是不存在的,天地对万物毫无偏私,冷漠以待,任由他们自己发育,并不加以干涉。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认为,人要效法天地,而天地的不仁又是效法道的“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那些理想的统治者,即圣人,也像天地一样不仁,圣人对百姓毫无偏私,冷漠以待,任由百姓自由发展。所以“不仁”也就是《道德经》中一直论述的“无为而治”。

其实,“不仁”的道理,直到今天还有意义。比如,十八世纪西方流传着一句话:“最好的政府是最懒惰的政府。”意思是政府不必对人民干涉太多。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领先了西方一两千年。现代的市场经济同样主张政府不能过多干涉市场,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同样是一种“无为而治”。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读文史


年少时在一部修真小说《诛仙》中初看到这句话,当时不理解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到这句话,似乎这句话有着什么更深层的意思,竟然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

直到后来读了《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典出《道德经》第五章,意为天地之道,本没有仁义与否的定义,不干涉,不偏袒,任其自然育化。



1993年郭店楚墓出土的简本《老子》无此句,仅有本章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但文义与通行本是一样的。

这里的天指天道、自然之道,某些宗教人士会把它理解为上天、创世的神。宇宙孕化万物,实际上就是把诸多粒子按不同的序列排列组合而成,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其实本质根源都是一样的,所以在从宇宙的角度来看,一切事物都源于同种物质。佛家也说众生平等,我是一切,一切即我。

刍狗,古代祭祀时的祭品,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很受人们重视,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任其自然腐朽,这是一种贵贱一体的事物。



老子说这句话,意在提醒我们三点:

第一,局外看局,即看问题的角度。俗话说,旁观者清。比如我们下象棋,如果你是棋子,你的观察对象只有棋子与棋盘,如果你是弈者,你的观察对象是整个棋局与对弈者,如果你是看客,你的观察对象是对弈双方及整局棋,如果你站在楼上,你的观察对象不仅是对弈双方、棋局,还有一群看客……其大无外,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做人也一样,格局要大。



第二,怀柔天下,懂得包容。天地能以大胸怀容纳万物,不论善恶,都是自然之道,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不能因恶而恶之,不以善而趋之,恶中有一善,善中亦有一恶。善恶消长,终化因果,因此轮回不息。但我们始终要以善化恶,让世界更美好。

我们大部分人其实一直都生活在狭隘的个人世界中,偶尔读点心灵鸡汤类的文章,便突生一种醍醐灌顶的醒悟,但放下书不久,又忘了先前所悟。那就拿这句话来不时地提醒自己吧!



第三,无为而为(其实个人认为,无为而为是整部经文里最低层次的思想,局部性和局限性很强)。无为可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的前提是渐进性的正确,正常,大环境改变了,原本的“正确、正常”如果不加以提升,就跟不上大环境步调,相对来说就“不正确、不正常”了,这就是优化。但如果事物朝着不正常、不正确的方向发展,那就必须得加以干涉。

以上是个人理解,说到这里,我得感谢老子,因为一部《道德经》,治好了当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郁症,如今生活里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与人争执时,我都会想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把自己的格局瞬时放大,即时也就没有了争执的情绪了。


奔腾系列之狂奔的蜗牛


这句话是《道德经》第五章,前半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孔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道德经》的思想也是“一以贯之”。

首先这句话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像《木兰辞》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战士一同出生入死,得胜归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说天地、圣人不仁,以万物(百姓)为刍狗。

要弄清这句话,先来看看这话中的名词在《道德经》文本里的意思。

这句话的名词有“天地”,“万物”,“圣人”,“百姓”。在《道德经》出现多次。

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从以上文本中,天地、圣人都是好词,对“万物、百姓”没有仁与不仁的区别对待,都是待之如一。‘天地’和“万物”,“圣人”和“百姓”也不是对立关系。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天地就是万物,万物就是天地;圣人就是百姓,百姓就是圣人。没有谁比谁高出一等。都是“同谓之玄”。是“和其光,同其尘”的。

关键在于“仁”,真的“仁”就是上面所说,是“一”,无有分别。其实连 “仁”都没有,有“仁”就会有“不仁”,这又是“妄生分别”了。又要争论不休了。

你看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仁义”一出,各种幺蛾子就出现了。

圣人设教,循循善诱,为了容易理解,假托于“仁”与“不仁”。

“不仁”或者假仁,就是谁比谁高级,谁把谁当“刍狗”了,有了这高下之分,世道就纷争不断了。

所以,老子对这个纷乱世道的解决方案就是“和光同尘”,“不争”,“复归于婴孩”。


下半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就像个大气囊,没有里面的气,就没有饱满的囊;没有生机勃勃的万物,就没有广阔的天地。本来就是一体的,说多了都是无用的争辩,不如不说,做好自己,在这万物中绚烂出自己的生机!


所以整个第五章,前半句应该是反问,后半句是反驳,这才能理解老子的真意!


右手累了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句,连同随后一句:"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两句话,引起天大误解,引发太多讨论,很多人断章取义,曲解老子的本意,把太多人引入字面表义的曲途之中,让老子无端背锅,让老子被莫名摸黑。

因此,为全面了解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需要通读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因为这两句话语出第五章。

以下是我在《时空之外·道法自然》中对第五章的个人理解,供参考。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意译解:

天地绝无偏爱,对万物一视同仁(比如都是刍狗),圣人也绝无偏爱,对百姓一视同仁(比如都是刍狗)。

天地之间,多么象一个风箱,虚静之时是一片安寂,鼓动起来是一场折腾,形容再多都讲不清其间的变化,不如就此打住最好。

可见,老子的书,其实很直白,非常好读,越读越来劲,5000字,一个小时就能读完。能否读懂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着非常带劲。


刘怯之


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往大了看要了解老子个人的思想主张,往小了看也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到底说的是什么,才能理解他书里面话的意思,不能单独片面的理解。

而天下者众,最不喜欢的就是埋头苦读,最喜欢的就是想当然并且拿来就用。所以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江湖好汉要对抗朝廷或地仙反抗天界的时候最喜欢用。意思就是你们上面管事的啊,不拿老百姓当人,只当做狗!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其实这句话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只不过老子的韵文念起来掷地有声,声壮气粗,就显得特别有道理,所以没有读过《道德经》的老百姓还真以为这是老子说的意思,就是该反!

老子冤枉得很。我们来看这句话的出处,不能通读全文,至少知道这一章说的什么,这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先看几个古词的意思。“刍狗”,就是古代祭祀的时候要来代替活祭品的草扎的狗,摆个样子,糊弄上天,用完就扔的东西。“橐龠”,橐(tuó)龠(yuè),这个东西呢,就是咱们经常在影视剧里面看到打铁的用的风箱,橐是口袋,龠就是节奏感。

我们知道老子的中心思想是“无为”,他的宇宙观中最本源的是什么?“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遵从“道”来自生自灭,不用“有为”来横加干涉。你的“有为”只会违背“道”的本意。在老子眼中,并没有好坏善恶忠奸,只有遵“道”无为和逆“道”有为。

那么在老子的思想里,人和刍狗有没有区别?并没有。天和地又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不过都是遵循自然之道运转的机器而已,自然也不会有任何倾向,任何感情。道生息万物,并不自以为道。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情,生万物而平等视之,任你自生自灭。“圣人”,是老子思想中接近道的人,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管理百姓,也没有偏颇轻重,一视同仁,任百姓休养生息。

个人见解,《道德经》,包括诸子百家的作品,其实都是国策建言,都是思考如何管理国家,管理百姓的道理文章。至于后世的演义,与本身文字无关。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的大道啊,就像个大风箱啊。“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看上去里面什么都没有,却一直都在生息着万物。越是活动折腾,越是产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以大智若愚,大德若虚,越是外露的人越是底子浅,不如安守内心虚静。

通篇解读下来,你就会知道“刍狗”在这里毫无贬义,老子也并没有对天地、苍生、刍狗投射任何感情。他只是告诉你,宇宙万物都是遵循自然之道生息往复,“无为”也不是啥都不做,要守中抱一,顺应“大道”,就能得到最合乎自然的结果。

生死,也不过自然之道。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据传,他活了100岁,传世作品是5000余字的《道德经》,虽然只有区区五千余字,但其广博、深奥、浩渺的思想,对文化、哲学、宗教、科学、政治等领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道德经》也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名著之一。

(老子)

在全世界的发行量上,《道德经》是仅次于《圣经》的巨著。西方近代不少哲学大师,如,斯宾诺莎、黑格尔、尼采等人,在建立个人哲学体系时,都从《道德经》里吸取了不少思想学说,可见,老子思想早已超出了国界和民族,完全称得上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宝藏。

有一句俗语这样说:老子天下第一。实际上指老子是人类历史上10大作家第一人,所以这样称之。这句话不是自吹自擂,而是上个世纪末美国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评选出来的结果。

《道德经》里每一句话都有深刻内涵,如果抽丝剥茧地解析,几乎每句话都可以衍生为一篇长篇大论,就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一样,同样是浓缩后的精华。

这句话字面意思为:天地之间如果没有了仁,是因为万物都丧失了灵魂,形如枯草扎成的狗。

要深入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刍狗”。刍狗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做祭祀活动时,用草扎成的形同狗一样的祭品。

(孔子拜见老子)

原始人对祭祀非常重视,为了祈求平安和五谷丰登,为了向上苍表明自己的诚心和敬意,往往要事先精心制作许多道具,刍狗就是常用的一款道具,用作祭奠神灵。

当把刍狗制作好之后,会把它装进精致华贵的箱子,并给箱子披上用兽皮做成的精美华丽的饰物,然后就虔诚地等待祭祀主持人在约定时日来取走它。

当祭祀活动做完,刍狗即刻失去利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会被人们捡去当柴烧。

可以这么说,在祭祀活动前,刍狗是高贵的神圣之物,也是有灵魂的祭品,但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它会变得一文不值,甚至遭人厌弃。

老子用“刍狗”做比喻,实际上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多余的,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不能因为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认为它一文不值。

(刍狗)

引申来讲,世上每一个人,对待所有人、事、物,都要一视同仁,不爱不憎,不悲不喜,就像天地对待刍狗一样,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不会因为它有没有价值,而爱它或恨它,要像大海那样,能容纳下万事万物生和灭,用“无为”的态度审视每个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拥有如此胸怀和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圣人。


鸿鹄迎罡


看问题要全面,联系全文才能知效老子表达的真正意思与思想。

本句摘自《道德经》第五章,原文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里的“仁"的意思是仁爱,仁慈。不仁就是没有偏爱。“刍狗"的意思是用草扎的狗,古代用草扎的狗代替活狗来做祭祀用,祭祀完后,便随意丢弃。全句意思就是,天地没有无所谓仁慈,没有偏爱,任凭宇宙万物象草扎的狗一样自生自灭,圣人没有偏爱,任凭百姓象草扎的狗一样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就象一个大风箱吗?其中心空虚而风不可穷尽,愈动风就愈多。治理国家政令太多必然出错,不如虚静守中为好。此章反映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天地不情感用事,遵循道的自然运行规律,对宇宙万物一视同仁,对万物生长不去干预,任其发展,任其自生自灭,绝对的公平,大公无私。


FTYH006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读者理解的意思,没错。

就是老天爷对万物没有怜悯之心,把万物当成是草扎的狗。

什么是刍狗?很早以前流行祭祀祭天,开始的时候官家还是老百姓为了显示对老天爷的诚意,都是拿猪牛羊肉来供奉。

后来发现老百姓一年到头也吃不上一回肉,却要白白把它们给看不见的神仙供奉,太奢侈了。 再加上还得留着牛马骡子干农活呢,哪那么轻易就宰了。

所以后来老百姓们祭祀就舍不得用真猪牛羊肉了,改杀狗祭祀。 毕竟狗子好养,跟着人吃口饭就能养大,况且狗子不能耕田也没几两肉。

再后来,老百姓连杀狗子都舍不得了,就用稻草扎个草狗子,然后祭祀的时候把草狗子披红戴绿打扮一下。这就是刍狗。

我为什么说《道德经》里这句话就是读者理解的本意。

刍狗和天地有直接的关系,是人们为了敬仰天地才设计出来刍狗这种东西。人们认为用刍狗祭祀天地就是表达对天地的诚意。那么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有又什么问题呢?

其实大多数人都不应该信这句话。因为信这句话会跟大多数人的世界观有冲突。比如有些特别相信命运的人,有些特别相信运气的人,有些特别相信善报恶报的人......

老子的意思是想说,老天爷不会给世间万物什么特别的照顾和特别的灾害,在老天爷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他没闲工夫特意给谁平添福气也没闲工夫给谁降下灾难。每个人生活的好坏都是要看自己的付出。

至于这句话后边那句话“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是想通过前边这句话衬托后边这一句。既然老天爷都不会特意干涉万物的生老病死,你们以为自己是圣人,自己是天子王侯就可以干涉老百姓们想什么做什么了吗?

这正好契合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那就是放养百姓,就拿他们当成草扎的狗子当块石头当棵大树当棵小草......由他们去吧。


古代文化常识


这一句的下一句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联系上下文,与先秦时的文史背景,我们应当将这两句话理解为与“一视同仁”的意思一样。

《论语》中有“仁者爱人”的说法,所以“仁”简单来说就是“爱”的同义词。

“仁”与“爱”的含义相比,更有道德指向,指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公正无私的爱,是指类似“慈悲”、“博爱”的“大爱”。

我们要注意在“天地不仁”这里,我们不能将此处的“不仁”不能理解为类似“不仁不义”的“不仁”,准确的理解应是“不偏爱”、“没有偏爱”。

所以这句话应当理解为:


天地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哪一样,都没有特别的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里,并没有特别贵重与低贱的差别,每一类都与草扎的狗一样,没有贵贱之分。

“刍狗”的意思是“草扎的狗”,这是价值不高的祭祀品。

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应当解释为:

圣人治理是没有偏爱的,对于众姓各族也是一视同仁的。

《道德经》中的“圣人”与先秦其他古籍的习惯一样,“圣人”是指像尧舜禹这样的治世的圣人。“百姓”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有所不同,指的是不同姓的各个族群。像传说中的古圣人之道,尧舜禹治众,并没有特别眷顾自己的亲族,而是平等对待亲疏不等的各个族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