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中的似是而非

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中的似是而非

《弟子規》裡還有一句:“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說,父母在責備子女的時候,子女必須老老實實地聽著,而不能有絲毫的懈怠或者反抗。有人或許又該問我了,這一句又怎麼了呢?難道這一句說的也不對?父母教訓子女,子女難道還能反抗?我要說的是,對與不對,不可一概而論,有時候父母之責,需要順承,有時候則未必!

我這裡還是先舉一個正面的例子,再舉反面的例子。話說當年孟子年幼的時候,也是非常調皮的孩子。據說有一次調皮的孟子不好好學習,孟子的母親乾脆就把織布機上的梭子給折斷了。孟子一看,覺得很納悶,“母親您這是怎麼了呢?”孟母則是她說:“梭子斷了,布就不能織了,學習也一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才能獲得成功。”孟子聽了母親的話,從此努力讀書,最終成為亞聖。

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中的似是而非

這就是《三字經》裡提到的“子不學,斷機杼”。這個故事的真偽無法考證。但是在可靠的文獻裡,也的確記載了孟母教導孟子的故事。據說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坐姿不雅,被孟子看到了,孟子非常生氣,就要把妻子休掉。孟子要休妻,被孟母知道了,她就把兒子叫過來對兒子進行了一番教導,“你妻子一個人坐在屋子裡,沒有別的人,人家愛怎麼坐就怎麼坐。你進門的時候不先敲敲門,也沒有問屋裡有沒有人,是你失禮在先,你怎麼還能責備妻子坐姿不雅呢?”孟母的一番教導,使得孟子放棄了休妻的想法。

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中的似是而非

孟子墓

孟母深明大義,教導兒子要努力學習,要遵守禮法,善待妻子,這樣的父母之責,當然是須要順承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如孟母一樣開明,接下來我們看一個反面的典型。

東漢末年,昏聵的漢靈帝公開賣官鬻爵,公卿百官明碼標價。幽州名士崔烈歷任二千石高官,還想更進一步。當時漢靈帝的標價是,三公一千萬,九卿五百萬。崔烈不想掏那麼多錢,於是就通過漢靈帝的乳母以五百萬成交,被任命為司徒。

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中的似是而非

《三國演義》中的崔鈞

在崔烈的任命儀式上,漢靈帝心生懊悔,對身邊的親信說道:“後悔沒有再堅持一下,一千萬就可以到手了!”乳母程夫人恰好在身邊,聽到漢靈帝這話就不樂意了,她對漢靈帝說:“崔公是冀州名士,豈肯買官?要不是我從中說合,他連這五百萬也不肯出。不僅得了五百萬,而且還為朝廷贏得了門面,陛下怎麼還不知好歹呢?”

崔烈當上司徒以後聲望就大不如前了,他自己也有點心虛。有一次崔烈問自己的兒子崔鈞說:“我出任司徒以後,外界有什麼評論沒有?”崔鈞說道:“大人論資歷和聲望,出任司徒都是勝任的,別人倒也無話可說。就是略嫌其中有點銅臭的味道!”

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中的似是而非

影視作品中的崔烈

崔烈一聽,羞憤難當拿起手中的柺杖朝著崔鈞就打了過去,崔鈞狼狽地逃開了,崔烈還說道:“你老子打你,你還跑,能說是孝子嗎?”崔鈞則答道:“當初舜的父親瞽叟用小棍打舜,舜就受著。瞽叟用大棍子打舜的時候,舜就逃開。我現在逃開,也是以舜為榜樣。”乾脆把父親比成了荒唐貪婪的瞽叟。

對於崔烈這樣的父母之責,顯然沒有順承的必要!

當然,這裡所舉的兩個例子都有點兒極端。我並不是非要鼓勵子女反抗父母,如今我也已為人父。我想說的是,父母應該平等對待子女,而不是一味地用父母的權威來壓制子女,強迫子女服從自己的意志。即便子女有過,也應當是以理服人。而不是說,我是你的父親,我說的你就必須聽。一味地強調父母責,須順承,只能是扼殺孩子的個性,最終教出來的也只能是個充滿奴性的窩囊廢!

《弟子規》裡面的這些言論,且不論其似是而非的具體觀點,比如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更重要的是,它強調了父母對子女關係的絕對性。而這顯然不適用於我們這個時代裡。今天我說這些話,其實都是在重複新文化運動之中那些前輩們早就說過的了。之所以去燙別人的剩飯,就是因為數十年過去了,新文化運動的成果在流失。甚至於,一些數十百年前的沉渣又在泛起,奴性教育又在回頭。孟子說:“吾豈好辯也哉?不得已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