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中的似是而非

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中的似是而非

《弟子规》里还有一句:“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在责备子女的时候,子女必须老老实实地听着,而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或者反抗。有人或许又该问我了,这一句又怎么了呢?难道这一句说的也不对?父母教训子女,子女难道还能反抗?我要说的是,对与不对,不可一概而论,有时候父母之责,需要顺承,有时候则未必!

我这里还是先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再举反面的例子。话说当年孟子年幼的时候,也是非常调皮的孩子。据说有一次调皮的孟子不好好学习,孟子的母亲干脆就把织布机上的梭子给折断了。孟子一看,觉得很纳闷,“母亲您这是怎么了呢?”孟母则是她说:“梭子断了,布就不能织了,学习也一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才能获得成功。”孟子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亚圣。

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中的似是而非

这就是《三字经》里提到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故事的真伪无法考证。但是在可靠的文献里,也的确记载了孟母教导孟子的故事。据说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坐姿不雅,被孟子看到了,孟子非常生气,就要把妻子休掉。孟子要休妻,被孟母知道了,她就把儿子叫过来对儿子进行了一番教导,“你妻子一个人坐在屋子里,没有别的人,人家爱怎么坐就怎么坐。你进门的时候不先敲敲门,也没有问屋里有没有人,是你失礼在先,你怎么还能责备妻子坐姿不雅呢?”孟母的一番教导,使得孟子放弃了休妻的想法。

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中的似是而非

孟子墓

孟母深明大义,教导儿子要努力学习,要遵守礼法,善待妻子,这样的父母之责,当然是须要顺承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如孟母一样开明,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反面的典型。

东汉末年,昏聩的汉灵帝公开卖官鬻爵,公卿百官明码标价。幽州名士崔烈历任二千石高官,还想更进一步。当时汉灵帝的标价是,三公一千万,九卿五百万。崔烈不想掏那么多钱,于是就通过汉灵帝的乳母以五百万成交,被任命为司徒。

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中的似是而非

《三国演义》中的崔钧

在崔烈的任命仪式上,汉灵帝心生懊悔,对身边的亲信说道:“后悔没有再坚持一下,一千万就可以到手了!”乳母程夫人恰好在身边,听到汉灵帝这话就不乐意了,她对汉灵帝说:“崔公是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要不是我从中说合,他连这五百万也不肯出。不仅得了五百万,而且还为朝廷赢得了门面,陛下怎么还不知好歹呢?”

崔烈当上司徒以后声望就大不如前了,他自己也有点心虚。有一次崔烈问自己的儿子崔钧说:“我出任司徒以后,外界有什么评论没有?”崔钧说道:“大人论资历和声望,出任司徒都是胜任的,别人倒也无话可说。就是略嫌其中有点铜臭的味道!”

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中的似是而非

影视作品中的崔烈

崔烈一听,羞愤难当拿起手中的拐杖朝着崔钧就打了过去,崔钧狼狈地逃开了,崔烈还说道:“你老子打你,你还跑,能说是孝子吗?”崔钧则答道:“当初舜的父亲瞽叟用小棍打舜,舜就受着。瞽叟用大棍子打舜的时候,舜就逃开。我现在逃开,也是以舜为榜样。”干脆把父亲比成了荒唐贪婪的瞽叟。

对于崔烈这样的父母之责,显然没有顺承的必要!

当然,这里所举的两个例子都有点儿极端。我并不是非要鼓励子女反抗父母,如今我也已为人父。我想说的是,父母应该平等对待子女,而不是一味地用父母的权威来压制子女,强迫子女服从自己的意志。即便子女有过,也应当是以理服人。而不是说,我是你的父亲,我说的你就必须听。一味地强调父母责,须顺承,只能是扼杀孩子的个性,最终教出来的也只能是个充满奴性的窝囊废!

《弟子规》里面的这些言论,且不论其似是而非的具体观点,比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父母对子女关系的绝对性。而这显然不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里。今天我说这些话,其实都是在重复新文化运动之中那些前辈们早就说过的了。之所以去烫别人的剩饭,就是因为数十年过去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在流失。甚至于,一些数十百年前的沉渣又在泛起,奴性教育又在回头。孟子说:“吾岂好辩也哉?不得已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