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入川时,庞统为何要主动求死?难道真的无计可施了吗?

朱砂丄172cm


刘备入川的前后谋划确实由庞统主导,但并没有求死这一说。庞统围攻雒县时中流失而死,也打乱了刘备的战略部署,好在法正及时辅佐刘备,利用对于川蜀的熟悉,帮助刘备夺取益州。

皇叔态度转变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 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九州春秋》

刘备应刘璋之邀,率军入蜀帮助刘璋北抵张鲁,此时庞统便看准机会,劝说刘备借机夺取益州,然而刘备以曹操才为天下共贼为由,不愿做违背人心之事,庞统又以成大事后赏赐刘璋益州故土做封邑为辞劝说,刘备稍微动心。


而当刘璋迎接刘备于涪县之时,庞统再次建议刘备乘机控制刘璋,这样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夺取益州,刘备以“初入他国,恩信未著”为由推辞,这种观念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刘备在荆州逃难时,带领了十万之众的难民一同逃亡,这也是他赢得民心,快速拿下荆南四郡的重大原因,因此刘备欲立恩信是没有毛病的。


而当刘璋返回成都之时,令刘备做好北伐汉中的准备。此时庞统再一次劝说刘备并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供刘备选择。上计为“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也就是趁刘璋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便直接向成都发起闪击战;中计为以荆州有军情为由,借道杨怀、高沛所据关头回师,然后突然占据关头、夺取兵员粮草,再向成都发起攻击;下计为退回白帝城,联通荆州所部,步步为营的再攻打川蜀。

刘备在此三计中选择了中计,随即便斩首了杨怀、高沛二人。这也代表了刘备的态度彻底转变为占据益州的军事行动,因此,这里也就否定了演义中庞统以身犯险,劝说刘备发起攻击的说法。

庞统之死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三国志.庞统传》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庞统并非与刘备兵分两路退出蜀地,而是在诛杀杨怀、高沛之后,便兵向成都,并平定沿途各地,也正是这个战略决策,使得庞统在领军攻打雒县时,身中乱箭而死。

庞统之死多少是受到刘备过于优柔寡断的因素所造成,倘若刘备抓住庞统建议的两次兵不血刃的机会,想必刘备也不用大动干戈的攻打成都数月之久。

刘备入川,庞统所献所有计策均为极佳的方案,但刘备身为仁义之主,民心向背看的尤为重要,就像白帝托孤时对刘禅所讲“惟贤惟德,方能服人”,这是其做人的原则,也是乱世之中“耽误事”的一方面。


棍哥观史


庞统是率军攻打雒城时中了流矢身亡,三国演义中艺术加工为落凤坡中埋伏被乱箭射死。新三国那个纯属编剧朱苏进脑袋有问题,水平低,脑补出一个庞统故意送死给刘备一个进攻机会。刘璋在不给刘备补充兵源和钱粮的情况下,两家已经是决裂的态势了,还需要像新三电视里写的那样,送一个军师人头来找借口攻打?两刘决裂之时,庞统给刘备献的定蜀三计,上计派部队走小道急攻成都,中计取雒城为根据地慢慢发展,三计退回荆州重整兵力进图益州。刘备认为上计太急,因为只搞定成都,其它州县关隘都没有降的情况下,成都和孤城没两样。下计刘备觉得太慢,退回去重整兵力再打益州难上加难,本益州属于易守难攻,要是退兵回去二次进攻,刘璋会加强防御,攻取的难度会增加。刘备取中计是因为他在涪水关主事后在当地建立了一定的声望和群众基础,取下雒城后作为根据地这样是攻是守是等待荆州援军的可操作性就大了。庞统是有名的谋士,要是想给刘备找攻打的借口有很多种,根本没有必要像新三国那样自己跑去送人头,这傻不愣登地剧情简直没法吐槽。


西木青良


庞统中箭身亡是可以肯定的,刘备身为蜀汉君主与庞统相处关系融洽,进军四川献良策立了大功一件,刘备感激涕零,当时诸葛亮都没有献计。只是功打雒县之前,主仆庆功晏上有不欢之谈,刘备说今天好高兴,庞统说攻他国非仁者,刘备说周武王伐纣也不仁吗?刘备看到庞统不高兴,顺便说我错了吗?庞统说我们两都错了,然后庞便离开。庞统属羊的,羊的个性就是这样,大大列列的,都没有伤害谁的意思。攻打雒县诸葛亮叫庞统不要急于求成。庞统不听,雒县城池坚固不好打,为了抓住战机靠的越近越危险,所以中了张任的箭而亡。要是法正庞统不死,诸葛亮还是军需官,这个人材肯定被埋没了。假如庞统不死不帮刘备,他也可以象徐庶一样找个借口离开。刘备照样厚礼相送,不会为难庞统的。所以说庞统送死一说一点道理都没有。


用户夏天


寻找占领蜀地的借口


鸿运易学


谁说庞统主动求死?有何依据?现在论三国,太注重主观臆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