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中國民族樂器“十大改革家”潘貴軍

唐山人引領全國揚琴改革

——記中國民族樂器“十大改革家”潘貴軍

记中国民族乐器“十大改革家”潘贵军

圖為潘貴軍向記者介紹蝶式揚琴的特點。張荷西攝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我這個工廠,其實更像是研究所。即使睡夢中想起一個創意,我也馬上起身記下來。”在我市東郊一棟不起眼的二層小樓裡,剛剛被中國民族管絃樂協會樂器改革製作專業委員會評為中國民族樂器“十大改革家”的唐山藝術家潘貴軍侃侃而談。

這個小院裡生產的揚琴,引領著全國揚琴的改革,出口美國、日本、丹麥、新加坡、馬來西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第一個蝶式揚琴樂團——中國臺灣揚琴樂團使用的全套揚琴,也誕生在這個不起眼的小院裡。

潛心揚琴改革50年

潘貴軍是我市民族管絃樂學會會長,著名揚琴演奏家、教育家和製作大師,潛心揚琴改革、研究近50年。

他的父母都是開灤職工,10多歲時,他家住在老西北井工房,他喜歡鑽在人群裡看幾個老人演奏揚琴。苦於找不到老師,他自己找個桌子,在上面劃線練習。好在哥哥的同學有架揚琴,他時常能夠藉著玩。當時他做夢都想有架揚琴。

上中學時,潘貴軍加入了唐山八中宣傳隊,得以“無師自通”地擺弄各種樂器。他可以用學校裡的揚琴自彈自唱京韻大鼓,還在去上海時買了笛子。1966年,他中學畢業後去下鄉,曾在學校演出時去過的越河鄉宣傳隊點名要他。

後來,通過朋友介紹,潘貴軍認識了北京老藝人楊競明先生,楊老把珍藏的國內第一本揚琴演奏書郵寄給他。他如獲至寶,手抄了一冊。後來見面時,楊老看到他的手抄本非常高興,希望他把揚琴技藝傳承下去,並送給他一架親手製作的揚琴。

潘貴軍一直珍藏著老師贈送的揚琴,目前他已收藏上至明清時期的揚琴上百種。

最艱難的時期賣掉了房子

潘貴軍的家庭條件很差,以至於當時到北京去的一張兩元多錢的火車票都負擔不起。他業餘時間經常幫朋友的單位演出,這家單位每次公車去北京時都捎上他。

下鄉歸來後,潘貴軍到我市棉紡廠工作,業餘時間經常抽調到俱樂部演出,得以延續自己的音樂夢想。1982年,他調到市評劇團工作。1986年,他停薪留職,與愛人一起辦起了音樂幼兒園,愛人教手風琴、電子琴,他教揚琴。

不久後,一位孩子的家長到北京進修,潘貴軍託這位家長去看望久無音訊的老師楊競明。結果,楊老還住在那裡,一聽說他在辦音樂幼兒園來了興趣,也到唐山來給孩子們上課,並親自編寫了教材。楊老還精通古箏,想先教會他。可過了沒幾天,楊老說古箏有“傳女不傳男”的古訓,決定傳授給他愛人;但看他在“旁聽”時非常用心,楊老還是決定打破古訓對他“傾囊相授”。

潘貴軍清楚地記得,1992年4月19日,他的古箏班開課,招到了25名學生。楊老每年都要來一兩次,每次都要在這裡一兩個月。現在,那批學生裡,已經出了好幾個研究生。

在教學過程中,楊老發現了揚琴的弱點,帶著圖紙來到唐山,與潘貴軍一起探討對揚琴進行改革,可惜,不久後楊老身染重疾。潘貴軍把自己的第一件樣品拿到楊老的病榻旁,老師激動地跳起來,一起探討、調試,發現不足。令人遺憾的是,當他把第二件樣品做出來後,楊老已經去世了。

那時也是潘貴軍最艱難的一段時期,由於研製過程中廢品較多,還要繼續買材料、給工人開支,他賣掉了房子。

尋求突破中國無低音樂器的歷史

潘貴軍是揚琴演奏家,他根據自己的使用和經驗,發現問題,不斷改進。

1992年,他改變揚琴的梯形外觀,研製出第一臺蝶式402型揚琴。2000年,他研製出第一臺大揚琴,將原來1.2米的長度改變為1.4米。2001年,他的高、中、低、貝系列揚琴正式生產。2004年新型框架結構揚琴研製成功。2005年,在北京舉辦的第八屆世界揚琴大會上,新加坡華樂樂團首席揚琴演奏家翟建青用潘貴軍制作的揚琴表演,讓“貴軍牌”揚琴一舉成名。他與韓國藝術家尹銀花共同研製的韓國音位琴,目前已經在韓國廣泛推廣。

潘貴軍說,阻礙中國揚琴發展的很大問題就是攜帶不方便、跑音嚴重、穩定性差。他將揚琴分為舞臺揚琴和便攜式揚琴,便攜式揚琴與傳統大琴音位、音域相同,攜帶方便。他研製的五排碼琴成功解決了轉調問題,除了音量稍遜,能演奏出C、D、G、F、A及降B等6個調,開啟了傳統揚琴“無縫隙轉調”的先河。

1998年,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專利博覽會金獎,2013年被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命名為“中國民族樂器十大製作師”之一。

目前,他正在尋求突破中國無低音樂器的歷史,研製低音揚琴,以填補國內空白。

記者楊文進實習生張荷茜

通訊員趙子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