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西藏唯一统一的政权

建立国家

公元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鼎盛阶段

青藏高原原来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吐蕃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从弃聂弃开始,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制度,第八世赞普布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629年,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他削平了叛乱,统一了西藏。松赞干布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迁都到逻些(拉萨),从此逻些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他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为了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松赞干布时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松赞干布以后,吐蕃与唐朝进行了激烈的角逐。670年,吐蕃灭吐谷浑,又侵入西域,675年唐控制西域,687年-689年吐蕃再占西域,692年,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收西域,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驻唐兵3万,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安史之乱朱泚之乱藩镇之祸牛李党争甘露之变,唐不断内斗严重削弱自己,吐蕃趁机扩张,790年以后,唐朝失去安西北庭。851年左右,唐朝张议潮重占陇右河西北庭。吐蕃长期对唐朝形成军事上的强大压力。

友好往来

641年(贞观十五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唐高宗时,吐蕃又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并派酿酒、制碾碓、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710年(景龙四年),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弃隶缩赞赞普。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虽然是宗室女,不是真公主,但她们在吐蕃地位很高。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都是唐朝处于优势时,与吐蕃联姻。松州之战唐军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退兵谢罪,吐蕃退出党项、白兰羌等,青海的吐谷浑成为唐朝的藩属。唐朝长期控制河西陇右,还逐步控制了西域(安西北庭),吐蕃松赞干布接受唐朝的册封,唐朝对吐蕃处于优势,使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唐休璟陈大慈率唐军击败吐蕃军,唐朝长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陇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唐朝对吐蕃也处于优势,使金城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随着唐蕃关系的日益密切,许多汉族人进入西藏,一些吐蕃贵族子弟也进入长安的国子学学习汉文化。双方派遣的使臣不绝于途,进行修好、朝贡、庆吊、会盟等活动。汉文化的输入对吐蕃社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吐蕃文化对汉族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甚至吐蕃的赭面风俗也被汉族妇女所模仿。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加深了双方之间的情谊。729年(开元十七年),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旧唐书·吐蕃传》)说明在唐代汉蕃人民的关系已经不可分离了。

国力削弱

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唐朝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吐蕃军。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821年(长庆元年),吐蕃可黎可足赞普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仪式先后在唐都长安和逻些举行,盟文强调要永远和好相处。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分裂。吐蕃将领之间又发生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848年(大中二年),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陇地区又重新为唐朝所控制。

崩溃之后

吐蕃王朝自朗达玛死后,其二子沃松和永丹各据一方,互争权位,攻伐不己。百姓相继起来,在各地举行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中规模较大的有两支:

1、当东北部镇将混战时,吐蕃随军奴隶在河陇地区发动了大暴动,自号“浑末”军,这个起义军的主要参加者是河陇地区的吐蕃奴部,除此之外还有受吐蕃奴隶主奴役的党项、回鹘、羌、汉和其他民族。这支起义队伍大致往两个方向发展:

①向南进驻大渡河流域。(首领鲁耨月)

②向西北移居河西,主要是凉州一带(今武威)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862年浑末入贡。

在凉州一带的温末集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原来分散的小部落,逐渐联合成为有一定实力的大部落,一个势力很强的地方政权(角嘶罗政权)。

东北部镇将混战是指公元843年,论恐热率兵二十万攻鄯州(今青海乐都)守将没卢氏尚婢婢,尔后,整个河西、陇右的吐蕃边将都卷入了这场混战,时达二十余年。公元866年,论恐热为拓跋怀光所杀,战争才逐渐平息下去。

吐蕃尚延心率部众及河州、渭州、浑末部万帐投降于唐朝,唐朝将其安置在吐蕃东部附近。

2、发生在吐蕃本部的奴隶平民暴动。从吐蕃东部开始爆发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和奴隶大起义,吐蕃王国灭亡。

①公元869年,手工匠人首领韦·阔竭勒登从康氏区率领起义军向卫藏挺进,席卷拉萨一带,取得巨大胜利。

②随后卫如的韦·洛波洛琼趁乱揭杆而起。(没卢氏与贝氏混战)

③约如(今山南、工布一带)的大奴隶主尚·解赛耐赞强派奴隶百姓在山顶修筑水渠,工程浩大而艰巨,奴隶不堪其苦役折磨与残暴压迫,提出:“砍出头不如砍人头容易!”的起义口号,以钦普和工布地区的六人为领袖,发动了暴动,给了奴隶主以沉重打击。

④公元877年,起义军首领许布达泽等四人率军攻下山南穷结,将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掘毁多处,取出的殉葬财物,则由几个首领们瓜分。这是吐蕃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农民和奴隶大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吐蕃奴隶制社会。杀死了哦松的儿子贝科尔赞(在《藏族史略》中记:公元895年在娘若香波堡杀死统治该地的哦松的儿子贝科尔赞。《西藏佛教史略》中欧松的儿子贝考赞于公元九二三年被起义军杀死。)

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的割据局面,其中出现了四个王系:

1.拉萨王系—朗达吗之子云丹的后裔占据拉萨,称为拉萨王系。他的势力多在拉萨、桑耶、朵康等地。

2.阿里王系—哦松之孙尼玛衮退居阿里布让为王,其三子分别统治孟域——拉达克王系,布让、象雄——古格王室,总称为“上部三衮”。古格王室之后拉喇嘛绛曲斡迎请阿底峡大师至西藏。

3.亚泽王系——尼玛衮的第十一代孙据亚泽为王,称亚泽王系。

4.雅隆觉阿王系——哦松之孙扎西邹巴有三个儿子:巴德、斡德、基德,称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个儿子赤穹,据雅隆秦昂达则城,形成雅隆觉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后人在青海定居,成为宗喀王(角厮罗)。

疆域

辽、北宋-吐蕃诸部(公元1038~1065)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今青藏高原)、羊同(今青藏高原)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盆地西部、云南西北部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在西域的大片土地。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即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阿拉伯帝国,632~1258,东至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接壤,东至现今甘肃省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海拔8000多米)与天竺(今南亚次大陆)接壤。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以后内部分裂。10世纪时,河陇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区的称为乌思,其东为波窝、敢,其西为藏,今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分为纳里、古格、布让、日托、麻域等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