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西藏唯一統一的政權

建立國家

公元6世紀時,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澤當、窮結一帶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奴隸制政權。其領袖人物達布聶賽、囊日論贊父子,逐漸將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7世紀初,囊日論贊之子松贊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蘇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諸部,將首邑遷至邏些(今拉薩),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鼎盛階段

青藏高原原來的居民稱孟族。戰國以後,有些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他們和當地人民相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吐蕃族。吐蕃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動在雅隆河谷的犛牛部,統一犛牛部各部落的叫棄聶棄贊普。“贊普”是雄強丈夫的意思,以後成了吐蕃君長的尊稱。從棄聶棄開始,吐蕃確立了酋長世襲制度,第八世贊普布袋鞏甲以後,吐蕃社會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逐漸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

629年,年僅十三歲的松贊干布繼贊普位,他削平了叛亂,統一了西藏。松贊干布還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遷都到邏些(拉薩),從此邏些成為西藏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他參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為了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松贊干布時開始採用曆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于田、天竺等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以後發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殘酷的法律。

松贊干布以後,吐蕃與唐朝進行了激烈的角逐。670年,吐蕃滅吐谷渾,又侵入西域,675年唐控制西域,687年-689年吐蕃再佔西域,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復收西域,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唐朝長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安史之亂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牛李黨爭甘露之變,唐不斷內鬥嚴重削弱自己,吐蕃趁機擴張,790年以後,唐朝失去安西北庭。851年左右,唐朝張議潮重佔隴右河西北庭。吐蕃長期對唐朝形成軍事上的強大壓力。

友好往來

641年(貞觀十五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大量物品,有錦帛珠寶、生活用品、醫療器械、生產工具、蔬菜種子,還有經史、詩文、工藝、醫藥、曆法等書籍。唐高宗時,吐蕃又從內地引進了蠶種,唐朝並派釀酒、制碾碓、造紙墨的工匠到吐蕃傳授技藝。

710年(景龍四年),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給棄隸縮贊贊普。吐蕃還通過互市,向唐朝購買茶葉、絲綢等物品。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雖然是宗室女,不是真公主,但她們在吐蕃地位很高。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都是唐朝處於優勢時,與吐蕃聯姻。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松贊干布退兵謝罪,吐蕃退出党項、白蘭羌等,青海的吐谷渾成為唐朝的藩屬。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還逐步控制了西域(安西北庭),吐蕃松贊干布接受唐朝的冊封,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使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唐休璟陳大慈率唐軍擊敗吐蕃軍,唐朝長期控制安西北庭河西隴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唐朝對吐蕃也處於優勢,使金城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隨著唐蕃關係的日益密切,許多漢族人進入西藏,一些吐蕃貴族子弟也進入長安的國子學學習漢文化。雙方派遣的使臣不絕於途,進行修好、朝貢、慶弔、會盟等活動。漢文化的輸入對吐蕃社會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吐蕃文化對漢族也有一定的影響。當時,吐蕃的馬和形制優美奇異的金銀器等物品不斷地傳到內地,甚至吐蕃的赭面風俗也被漢族婦女所模仿。密切的經濟文化關係加深了雙方之間的情誼。729年(開元十七年),棄隸縮贊贊普向唐玄宗上表說:“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舊唐書·吐蕃傳》)說明在唐代漢蕃人民的關係已經不可分離了。

國力削弱

頻繁的戰爭削弱了吐蕃的國力,唐朝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進入9世紀以後,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能再向外擴張。821年(長慶元年),吐蕃可黎可足贊普派專使到唐朝請求會盟,締結友好盟約。隆重的會盟儀式先後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盟文強調要永遠和好相處。823年,在拉薩建立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團結的珍貴物證。

8世紀末葉以後,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於分裂。吐蕃將領之間又發生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848年(大中二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群起響應,很快佔領了沙州。接著,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隴地區又重新為唐朝所控制。

崩潰之後

吐蕃王朝自朗達瑪死後,其二子沃松和永丹各據一方,互爭權位,攻伐不己。百姓相繼起來,在各地舉行了大規模起義,起義軍中規模較大的有兩支:

1、當東北部鎮將混戰時,吐蕃隨軍奴隸在河隴地區發動了大暴動,自號“渾末”軍,這個起義軍的主要參加者是河隴地區的吐蕃奴部,除此之外還有受吐蕃奴隸主奴役的党項、回鶻、羌、漢和其他民族。這支起義隊伍大致往兩個方向發展:

①向南進駐大渡河流域。(首領魯耨月)

②向西北移居河西,主要是涼州一帶(今武威)

《資治通鑑》記載公元862年渾末入貢。

在涼州一帶的溫末集團,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由原來分散的小部落,逐漸聯合成為有一定實力的大部落,一個勢力很強的地方政權(角嘶羅政權)。

東北部鎮將混戰是指公元843年,論恐熱率兵二十萬攻鄯州(今青海樂都)守將沒盧氏尚婢婢,爾後,整個河西、隴右的吐蕃邊將都捲入了這場混戰,時達二十餘年。公元866年,論恐熱為拓跋懷光所殺,戰爭才逐漸平息下去。

吐蕃尚延心率部眾及河州、渭州、渾末部萬帳投降於唐朝,唐朝將其安置在吐蕃東部附近。

2、發生在吐蕃本部的奴隸平民暴動。從吐蕃東部開始爆發蔓延到吐蕃全境的平民和奴隸大起義,吐蕃王國滅亡。

①公元869年,手工匠人首領韋·闊竭勒登從康氏區率領起義軍向衛藏挺進,席捲拉薩一帶,取得巨大勝利。

②隨後衛如的韋·洛波洛瓊趁亂揭杆而起。(沒盧氏與貝氏混戰)

③約如(今山南、工布一帶)的大奴隸主尚·解賽耐贊強派奴隸百姓在山頂修築水渠,工程浩大而艱鉅,奴隸不堪其苦役折磨與殘暴壓迫,提出:“砍出頭不如砍人頭容易!”的起義口號,以欽普和工布地區的六人為領袖,發動了暴動,給了奴隸主以沉重打擊。

④公元877年,起義軍首領許布達澤等四人率軍攻下山南窮結,將吐蕃王朝歷代贊普的陵墓掘毀多處,取出的殉葬財物,則由幾個首領們瓜分。這是吐蕃歷史上範圍最廣,規模最大的農民和奴隸大暴動,沉重地打擊了吐蕃奴隸制社會。殺死了哦松的兒子貝科爾贊(在《藏族史略》中記:公元895年在娘若香波堡殺死統治該地的哦松的兒子貝科爾贊。《西藏佛教史略》中歐松的兒子貝考贊於公元九二三年被起義軍殺死。)

吐蕃王朝崩潰之後,出現了大大小小許多政權的割據局面,其中出現了四個王系:

1.拉薩王系—朗達嗎之子云丹的後裔佔據拉薩,稱為拉薩王系。他的勢力多在拉薩、桑耶、朵康等地。

2.阿里王系—哦松之孫尼瑪袞退居阿里佈讓為王,其三子分別統治孟域——拉達克王系,佈讓、象雄——古格王室,總稱為“上部三袞”。古格王室之後拉喇嘛絳曲斡迎請阿底峽大師至西藏。

3.亞澤王系——尼瑪袞的第十一代孫據亞澤為王,稱亞澤王系。

4.雅隆覺阿王系——哦松之孫扎西鄒巴有三個兒子:巴德、斡德、基德,稱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個兒子赤穹,據雅隆秦昂達則城,形成雅隆覺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後人在青海定居,成為宗喀王(角廝羅)。

疆域

遼、北宋-吐蕃諸部(公元1038~1065)吐蕃在其贊普(首領)松贊干布時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瓊結縣)遷都邏些(一作邏娑,今西藏拉薩市),兼併了蘇毗(今青藏高原)、羊同(今青藏高原)等部,又破党項、白蘭,擊敗吐谷渾,取得其舊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爾地區的大、小勃律(位於喀喇崑崙山脈以南、喜馬拉雅山脈西北部),向南取得了泥婆羅(今尼泊爾)等地,不僅統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佔有今四川盆地西部、雲南西北部等地。安史之亂後,吐蕃向東、向南擴展,取得了唐朝在西域的大片土地。8世紀後期至9世紀初,吐蕃的疆域達到極盛,西起蔥嶺(今帕米爾高原)與大食(即興起於西南亞地區的阿拉伯帝國,632~1258,東至帕米爾高原和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接壤,東至現今甘肅省隴山、四川盆地西緣,北起天山山脈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與印度次大陸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海拔8000多米)與天竺(今南亞次大陸)接壤。9世紀中葉,吐蕃發生內亂,國勢衰落,以後內部分裂。10世紀時,河隴地區只剩下一小部分,祁連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屬於吐蕃的吐谷渾部落,在今青海地區的吐蕃族稱為脫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區的稱為烏思,其東為波窩、敢,其西為藏,今阿里地區、克什米爾地區(喀喇崑崙山脈以南)分為納裡、古格、佈讓、日託、麻域等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