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緊鐵籠子 露出“袁百萬” 北京市延慶縣舊縣鎮經濟經營管理中心原主任袁學勤挪用公款、貪汙、受賄案剖析

袁學勤,曾任北京市延慶縣舊縣鎮農村財務服務中心負責人、農經站站長、農村經濟經營管理中心主任,中共黨員,大專文化,案發時44歲。

經查,袁學勤從2008年至2014年2月,在6年多的時間裡,數十次挪用公款2400多萬元歸個人使用或轉借給他人,並從中收受好處費68萬餘元。其間,袁學勤還利用職務之便,貪汙公款12萬餘元。

作為一名基層幹部,袁學勤何以挪用如此鉅額的公款,又是怎樣露出“馬腳”,最終自掘墳墓的呢?

“籬笆扎不緊,狐狸鑽得進”

2008年之前,延慶縣村級資金相對較少,賬上沒什麼錢。但是作為鄉鎮農村財務服務中心的負責人,袁學勤就已經開始盯上公款,只不過那時是小打小鬧、即挪即補,沒有被發現。

2008年之後,隨著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村集體的資金量越來越大,村級賬戶上的錢也越來越多,習慣了把公款挪來挪去的袁學勤,膽子也越來越大,逐漸開始走向瘋狂。

袁學勤案件中,董某是關鍵人物。董某與袁學勤是老鄉,他屢次找到袁學勤借錢做生意。袁學勤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指使舊縣鎮農村財務服務中心出納,於2009年分三次將290萬元公款劃入董某經營的飯館賬戶,供其經商使用。

生意做完後,董某將袁學勤挪用的290萬元公款全部歸還。袁學勤看到他守信用,於是又在2010年8月和2011年3月分兩次將1000萬元公款劃到董某飯館賬戶。董某得到上述款項後,借給他人用於營利活動。幾個月後,董某又將借款歸還。

2010年的時候,房價一路飆升,董袁二人從中看到了商機,兩人密謀後,袁學勤安排將200萬元公款劃入董某飯館賬戶。之後,兩人在昌平區回龍觀購買了三套房子,其中袁學勤得到兩套。截至案發時,其挪用的公款200萬元,還有120萬元沒有還上。

縱觀袁學勤案,僅挪用到董某一人身上的公款就達1200多萬元,佔到其挪用公款總數的一多半,並且還是連續6次,這個過程中,袁學勤還心安理得地收受了董某奉上的好處費。

數額如此之大、次數如此之多,表明袁學勤已將用於村級發展、農民致富的公款,當成了自傢俬有財產,隨意處置。其目無規矩、膽大妄為可見一斑。

人們常說:“籬笆扎不緊,狐狸鑽得進。”袁學勤案的發生,正是制度上的漏洞給了他可乘之機。

從該案看,延慶縣村級會計委託代理服務工作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村級財務印鑑管理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未按規定分別由多人監管;對賬戶的網上銀行轉賬業務,缺少必要的風險防控措施;聘用的村級會計與鄉鎮農村經管部門的財務權責分工不明晰;財務內控機制幾近失效,會計與出納之間未能發揮相互制衡、相互監督的作用。

 編織扭曲夢想,催生錯位人生

袁學勤一直想發大財,很羨慕有錢人的生活,也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夠過上更體面的生活。有這樣的想法本無可厚非,但“致富”心切的袁學勤,沒有在正道上想辦法,卻打起了公款的主意,走上了違紀違法的不歸路。

袁學勤自命不凡,總以為憑自己的能力在鎮里弄個副鎮長幹不成問題,不料事與願違,2008年的競選失利,徹底打碎了他的當官夢,這讓他十分惱火,甚至揚言:“別看今天鎮裡少了一個副鎮長,不出多久,就要出一個千萬富翁!”

仕途的受挫,讓袁學勤的發財夢變得前所未有的迫切,在他看來,實現夢想,公款是“捷徑”。他多次挪用公款借與他人,在朋友圈內有了“袁百萬”的稱號。身邊的朋友都把他當成“財神爺”,紛紛向他借錢,他的發小辦了一個奶牛場,找他借錢;他的同學搞運輸合作社也找他借錢,他都很“義氣”地挪用公款借給他們,結果借出去的錢有去無回,他的發財夢徹底破滅。

 沒有空子鑽,碩鼠現原形

延慶縣有60%的農業人口,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是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大以來,延慶縣委、縣紀委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出臺《關於違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相關規定責任追究辦法》、《延慶縣村級幹部廉潔履職“十嚴禁”》等制度。

特別是在農村財務管理制度方面,延慶縣委不斷完善相關配套制度,陸續出臺《關於進一步規範農村集體資產與財務管理工作意見》等10多項制度,使得農村財務管理越來越嚴格,越來越規範,大大擠壓了“碩鼠”們利用管理漏洞進行違規操作的空間。

正是隨著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袁學勤意識到賬戶虧空這個問題要暴露了。於是他四處託人跑貸款,想要填上600萬元的“大窟窿”。想想自己挪用的公款還沒有補上,過去風光無限的袁學勤,此時心有餘悸、惶惶不可終日,最終作繭自縛,後悔晚矣。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袁學勤的落馬再次表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試圖鑽制度“空子”的行為,終將自食其果。廣大黨員幹部當警醒。(延紀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