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為什麼提出性善學說?性善學說是怎樣的呢?

少兒國學經典入門書《三字經》開篇既說:“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說,人生命最初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因為一般人都誤以為性本善是亞聖孟子的觀點,所以也都不再去辨別真假對錯,但是,孟子沒有說過性本善,他只是在與告子辯論的時候說:“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人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往低處流的。當然,水受到拍打從而飛濺起來,可以高過額頭;水受到阻力從而逆行起來,可以流到山巔。難道這是水的本性嗎?只是形勢迫使它如此而已。也可以迫使一個人做壞事,人的本性也是這個樣子。”這才是孟子的觀點,人性向善。

孟子為什麼提出性善學說?性善學說是怎樣的呢?

人性向善,孟子也提供了相關的論據。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見到一個小孩將要掉進井裡,不自覺的就會擔心,這就是惻隱之心;光天化日之下,車馬人流之中,沒有人會赤身裸體,這就是羞惡之心;見到長輩,不胡亂說話,不胡亂作為,這就是恭敬之心;知道做什麼是對的,做什麼是錯的,這就是是非之心。這些都是不需要通過後天學習而本身具有的,只是沒有平時去想這些因而不覺得罷了。人與人相差很大,有的人這些做的很好,有的人做的很爛,那是因為沒有充分去發揮這些本身具有的潛質,這些潛質,需要人去探求去實踐,如果不探求不實踐,那當然會失去。這就好比一面鏡子,需要人去經常使用,經常擦拭,如果很久不用,也不擦拭,那自然就灰塵滿滿,嚴重的鏽跡斑斑,甚至破碎而被丟棄。世間之所以有好人壞人善人惡人,就是這個緣故。

孟子為什麼提出性善學說?性善學說是怎樣的呢?

那麼為什麼孟子要提出人性向善呢?一方面,人的確是有向善的潛質,一方面,是為了向諸侯王推廣自己的仁政理論。人既然都有向善之心,諸侯王也不例外,這就有了實行仁政的基礎。通過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敬自己的老人,也不忘記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小孩,也不忘記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以這個思路為出發點去治理國家,並附以相關的制度(制民之產、平均稅賦等),保證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從而社會和諧,國家強盛,天下大同。

孟子為什麼提出性善學說?性善學說是怎樣的呢?

然而,孟子的人性向善理論和仁政思想並不能實現,那是一個諸侯紛爭戰火遍地的時代,那是一個崇尚武力崇尚權術的時代,人性向善的話還怎麼去打仗?行仁政的話政府怎麼會有錢去支撐打仗?於是儒家的後輩為了適應時代發展,到了荀子那裡,就有了人性有惡的觀點,主張重禮隆法,從禮和法兩方面去約束限制人的惡,在之後,荀子的弟子李斯和韓非,已經不再講禮,主張以法治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