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死也要死在我身邊,咱回家去!
伴隨這句聲嘶力竭的話,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86歲的徐某像著了魔般,伸手將插在患病妻子咽喉裡的呼吸管拔掉……
事情發生在2018年12月24日下午3時30分許。
當時,正是江西中寰醫院重症監護室探視時間,患者家屬徐某突然“闖”進ICU病房,將剛入院3天的妻子黃阿婆的呼吸管拔掉,欲帶她回家。
年逾六旬的黃阿婆患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氣腫,搶救後靠插呼吸管維繫生命,隨時可能死亡。
據瞭解,徐某和妻子是當地的五保戶,無任何收入來源,膝下僅一患智障的女兒,無直系親屬。
黃阿婆是江西中寰醫院的老病號,多年來治病花了不少錢,此次入院救治進ICU病房,短短几天就花費近3萬元,這對徐某一家來說,無疑是一筆鉅款。
徐某的侄子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徐某除了因為缺錢,主要還是不忍心妻子受病痛折磨,覺得再治療也沒有多大價值。
所幸的是,徐某的拔管行為被現場醫護人員及時發現。
經緊急救治,拔管行為沒有造成無法挽救的後果,徐某被隨後趕到的保安控制。
徐某的行為,再次引發關於安樂死的討論。(以上內容來源法制日報)
中國各大城市在陸續發佈幸福指數。
但這些發佈很健忘——忽略了“死亡質量”也是幸福指數的核心指標。
當生命走到盡頭至最後一刻,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安然離世,然而中國的死亡質量卻不容樂觀。《經濟學人》雜誌在其智庫報告《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全球姑息治療排名》中指出, “2015年死亡質量指數”一項,中國綜合得分在80個國家中僅排到第71位,在亞太地區的18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四。
該報告指出,在中國 400 家專業腫瘤醫院中,只有少數社區康復中心和慈善醫院為病人提供生前預囑和姑息治療服務。
僅有不到 1% 的人可以尊重本人的預囑,享受到姑息治療服務,並且大多數臨終關懷機構都集中在上海、北京和成都等大城市。
生前預囑和臨終關懷在中國推廣一直非常緩慢。
很多人將其歸結於中國的文化因素。
親人往往為體現孝心,願意花高額的過度醫療費,但是很難接受平安送終。
很多人對臨終關懷服務,都會感到稀奇、驚訝,他們只有在走投無路時才會主動詢問相關信息。
絕大多數老人也從來沒有思考過臨終關懷的生前預囑計劃。
在網絡、新聞和報紙上經常能看到,社會輿論的筆調非常尖銳,比如“過度治療就是對親人的凌遲”、“家人對我的愛成為自然死亡最大的阻力”、“讓我變成臥床老人,你們才是大不孝”。
電視劇《天道》裡,王志文主演的男主角丁元英遇到了類似事件。
中國沒有安樂死的死法,只要病人賬上有錢,還有呼吸,醫生就要救
從這樣一個人設丁元英的角度,了脫了生死,不想看著父親受苦,就算救了也是個植物人。
角色裡他妹妹問:如果我們砸鍋賣鐵湊錢,再也借不來錢了,但是爸還需要一萬塊錢,這個時候你怎麼辦?
丁元英說:“那就讓他死”
丁元英說:“如果我孝順的口碑,是以我父親的尊嚴和痛苦為代價,我真不知道是個什麼東西了”
如果是你,你怎麼做?
“死亡”這詞,一直被中國人所避諱,因為它隱藏著不安、不吉利。
而死亡,又恰恰是每一個人在婆娑世界的必達終點,只是到達的時間有先有後。
多少人曾私下問過自己,生命的最後一程,究竟願意選擇什麼樣的方式“謝幕”?
現實情況是,數據顯示,人一生中醫療保健費用的1/4-1/3用在臨終前一至兩週的無效治療。
正是因此,樹立一個正確的“優死觀”,讓臨終者有尊嚴地“謝幕”,才顯得那麼迫切。
害怕離開,是臨終者普遍的心理
很多患者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會懷疑是否真正進入了臨終期。
臨終患者的心理反應通常包括否認期、憤怒期、協議期、憂鬱期、接受期。
都不願意死、希望抓住一切救命稻草。
“然而,這種觀念會增加許多無效的醫療。”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專家認為,“有些病人大量的錢是花在癌症晚期,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是無效醫療。
有些病人一定要到北上廣大醫院排隊,到了醫院插了很多管,最後死在ICU病房裡。”
中國大陸地區臨終關懷事業起步於1987年,是亞洲最早的,但由於制度不完善、供給不足、民眾觀念落後等原因導致此項事業發展嚴重滯後,只在上述統計中名列71位,倒數第10位。
起步稍晚的中國臺灣地區發展迅速,名列第6位,領先德國、美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等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也發展得很好,名列第22,位居上游。
臨終關懷是指“為患有不可治癒疾病的末期病人及其家人提供支持與照顧,幫助患者儘可能舒適和最大程度地活到最後;
將臨終視為生命的正常部分,並將重點放在提高患者生命最後階段的生活質量;
重視生命,既不加速,也不延遲死亡
在現代臨終關懷出現之前,放棄侵入性治療,也就意味著放棄治療。
不過,現在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放棄侵入性治療,還有安寧緩和治療等,通過各種方法讓患者儘可能舒適,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維護他們的生命尊嚴。
視死亡為生命的本有部分,既不加速,也不延遲死亡。
現代臨終關懷事業的奠基人西西莉•桑德斯女士的名言就是:“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
即使活到最後一刻,你仍然是那麼重要!
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活到最後一刻!”
這一點是現代臨終關懷與侵入性治療和安樂死的最大區別。
侵入性治療是在盡最大的可能延遲死亡,對於末期病人來說,實際上是在延長瀕死期,而安樂死則是在人為加速死亡。
這兩者表面上看起來相互矛盾,背向而行,但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沒有將死亡看成是生命的本有部分。
臨終關懷對安樂死的經典總結是:為了痛苦,解決人。
因為臨終關懷的普及和顯著效果,近些年來西方社會曾經熱火朝天的安樂死辯論慢慢湮滅了,因為有了更好的選擇——臨終關懷!
我們最缺的其實是生死教育。
“人們只認為優生才是一個問題,但是有沒有想過,優死也是一個人的權利。”
父母不需要子女能給他們多少錢,多大的房子,他們只想要,在人生最後的時刻,還有一個人能給自己離開的力量。
對於一個決定捨棄一切的人,沒有什麼比體面的告別,帶著微笑離開,更值得欣慰。
瓊瑤“尊嚴死”公開信引發思考:如何和親人談論生前預囑?
這大概是《見字如面》第二季第一期中最具爭議的一封信了,估計瓊瑤當時也沒有想到,79歲的她立下的遺囑會引起世人如此大的熱議。
網絡上各執己見,有大力抨擊“有違孝道”,但更多的是支持瓊瑤這樣大膽超前的觀點。
花那麼多錢,受那麼多罪,難道就是為了插滿管子死在重症病房嗎?
這顯然跟大家心中的“生死”、“孝道”不符。
故事是這樣的:瓊瑤做了那麼多的調查,做了那麼多的研究,她想要的只是自己活得像人,臨死之前最好也還像人。
於是就有了寫給兒子兒媳的這樣一封公開信,瓊瑤在信中這樣囑咐後輩:
親愛的中維和鏽瓊:
這是我第一次在網絡上寫下我的心聲,卻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
現在,我要公開我的叮嚀。
雖然中維一再說,完全瞭解我的心願,同意我的看法,會全部遵照我的願望去做。
我卻生怕到了時候,你們對我的愛,成為「自然死亡」最大的阻力。
承諾容易實行難!
萬一你們後悔了,不捨得我離開,「聯合醫生來凌遲我」,怎麼辦?
我想,你們深深明白我多麼害怕有那麼一天!
現在我公開了我的「權利」,所有看到這封信的人都是見證,你們不論多麼不捨,不論面對什麼壓力,都不能勉強留住我的軀殼,讓我變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臥床老人!
那樣,你們才是「大不孝」!
談到“生死”,我要告訴你們,生命中,什麼意外變化曲折都有,只有“死亡”這項,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也是必然會來到的。
我常常說生是偶然,不是一個偶然,是太多太多的偶然造成的。死亡就是從你出生時就已經註定的事。
那麼,為何我們要為誕生而歡喜,卻為死亡而悲傷呢?
我親愛的中維和鏽瓊,這封信不談別人,只談我——熱愛你們的母親,懇請你們用正能量的方式,來對待我必須會來臨的死亡。
時候到了,不用悲傷,為我歡喜吧!
我總算走完了這趟辛苦的旅程,擺脫了我臨終前可能有的病痛!
“活著”就是要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會愛懂愛、會笑會哭、有思想有感情,能走能動……
到了這些都失去的時候,人就只有軀殼!
我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失智和失能。
萬一我失智失能了,幫我“尊嚴死”就是你們的責任!
中維,鏽瓊!
今生有緣成為母子婆媳,又三代同堂,相親相愛度過我的晚年,我沒有白白到人間走一趟!
愛你們,也愛這世上所有愛我的人,直到我再也愛不動的那一天為止!
你們親愛的母親,瓊瑤寫於可園
2017年3月12日
人活一世,其實除了思考如何活得更好,還應該直面並正視“死亡”這個話題。
每個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希望走的那一刻,可以笑著離開。
看完瓊瑤這封信,你有什麼感想?(我是一邊哭,一邊碼字)
如果你的父母給你寫了這樣一封信,你會怎麼抉擇?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塔羅牌占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體會愛的老靈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以有限文字,寫無限可能!
倡導以愛為本質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諦,生命的真意!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實用心理學
如需心理諮詢、塔羅牌占卜、商務合作,請私信!
閱讀更多 實用心理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