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农村露天影院放电影的场景,大家还记得吗?

付加苗子


你们搞错了吧,农村放露天电影不是八十年代而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基本上电影就不下鄉了,八二年后市场上就开始售卖电视机了,八五年八六年农村电视机机本普及了70%以上,而且八十年代已经实行了联产承包到户,放电影是要收钱的。而在七十年山区农村一个大队为一个放映点,每月有二到三次,由于农村山区沒有公路,也沒有电,放电影时电影队都配有发电机,每当放电影前必须派出劳力三至四人到乡里去抬电影机,那时的电影除了新闻记录片大都是反复的“三战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外,其他影片就是红灯记,海港,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其他影片放的很少,那个时的农民能看场电影那真是极大的享受,当天生产都要提前一个多小时收工,农村住地分散,远的队离放映地有五,六华里路程,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跟着爬坡下山,打着火把,不怕辛苦还劲气十足,近处的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老爷爷都不缺席,还都带着小板凳。现在回意起来还是蛮有味的。讲给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听,就是一个古典故事。


手机用户53907420380


八十年代,露天电影的场景,大家还记得吗?

我是七九年的,八十年代露天电影依然在我心里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过年和放露天电影。那个时候还是放黑白的,电影机器需要2、3个人拉,一到放电影的时候村里广播就会通知。听说要放电影,小孩子们有的早早的拿着板凳去村等。有的饭都不吃,就去等放电影,在那个时候,农村看一场电影很不容易。

现在时代变了,农村也变化大了,都没有来农村放电影了,而去城里看电影现在电影票很贵。很少时间去看,而八十年代放露天电影的那种情景不会在有了?





渝乡小马哥


在那8o年代,农村露天电影,我记忆忧新。

曾记得,那些年,我们农村看过露天电影.

顾名思义,露天电影就是在室外看电影。

露天电影,在七十,八十年代流行。

农村放电影,一般情况下,都是先择生产队场里,学校操场,农民宽敞的大门口。采用放映机,有的是活动影片。

在8o年代的农村电影放映队,是公社组织的,如果哪个村放电影,其它村的社员也会跑上个三里…五里的路途去看露天电影。

很多的时候,人挤人,看不清楚演的是什么。

由于社员们,在生产队干一天活的劳累,电l影还没看一半的时候,就打起了丶退堂鼓,有的还打起了瞌睡,困的睁不开眼。

有来晚的人,在后面看不到就爬一在别人家的土墙头上,还有的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

露天电影,最怕的是刮风下雨,龙其是炎热的夏天,雨说下就下。雨急而猛。密集的人群,瞬间散场,三五成群的,各自往自已家中奔去。

弹指一挥。这么多年过去了。

随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6o寸的大彩电在农村基本上普及,农村人的娱乐,生活亦丰富多彩,露天电影已经消失,但在哪个年代露电影,曾经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美如,的时光。却是那个年代,是人们永远难忘的深刻记忆。

固然,将它从脑海中翻滚,讲給自己的孩子,讲给自己的孙子,回味那曾经的美好生活,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岁月。









yao33168


七十年代的露天电影是我孩时最有情怀的一段美好记忆。


暑假中每逢八一建军节晚上体育场必有驻军慰问给当地民众放映露天电影,而且连映二部故事片,那天傍晚我总是兴奋地马虎吃几口饭,嘴中叼着一丫饼,肩上扛着长板凳和几个小伙伴去占最佳观影位置,每当布幕上出现闪闪放光芒的八一五角星时,我们就拍手呼喊,肯定是我们小孩最爱看的战争打仗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上甘岭》、《战上海》、《英雄儿女》、《小兵张嘎》、《打击侵略者》、《地下游击队》、《海岸风雷》、《第八个是铜像》、《列宁在十月》等中外电影如数家珍,百看不厌。


也是在七十年代电影公司电影小队在公司院内建成砌有石凳座位的露天电影院,为了能看上电影,我和几个小伙伴爬过电线杆翻过墙头,也使用过过期作废的电影票,后来靠近墙头的电线杆被检票的工作人员抹上了黄油,又加高了墙头。无奈我和小伙伴们只好放学后去县革会和机关大院拾废旧和拣垃圾去废品收购站去卖钱,我们小伙伴还会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将各自家中的小人书集中起来,在新华书店或者百货商场大门傍摆小人书摊,一分钱许看一本。这样,晚上每人八分打电影票的钱就卓卓有余了……


老伙计610322


60年代,到70年代,那时候除了毎个乡镇有一个电影院以外。每个乡镇还配备了一个露天电影放映队。

让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是,跑到离家8里路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我记得那次看的是电影,“万水千山,”。由于那时的人民缺少娱乐生活。一听说有电影看,早就扛着凳子去抢站好的位置了。

那次放的那部电影,万水千山,一晚要放三个地方。最先放的那里,放完了第一盘,立刻有人骑着摩托车送往第二处放。而我去的那个地方是第三处。一直等到夜里两点才开始,等到把整部看完,己经是零晨四点了。

那是我有生以来看的最难忘的一部电影。


三农问题探讨者


记得是七十年代,公社电影放映员不定期到各大队(即现在的村)队部或有较大场地的大屋场放映电影,一般在正式放映故事片前,先放映新闻电影,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毛主席会见外宾的新闻电影,然后,再正式放映故事片。每部故事片一般是四卷或五卷电影胶片,中途要换三至四次胶片才能完整看完该故事片。有时,在放完一卷胶片撤下己放胶片换上待放映胶片的停机间隙,大队干部(一般是队长)就利用此机会通过放映机的话筒及扬声器,向在场看电影的老乡们广播生产事项或其他注意事项通知,时间不长,广播完毕,继续放映电影……,虽然场地简陋,大家或坐或站,但大家都为看了一场电影而感到高兴或幸福……,


正能量评论员


农村流动电影,起源于五十年代中后期,六十年代前期,已发展普及到全国各个乡村。

六十年代后期,因文化大革命,一切影片都受到严格的审查,绝大部份中外影片都禁映,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就是指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七十年代中期,很多影片都解禁,重新上映。加上国内各大制片厂都拍摄推出了大量新拍摄的文艺片戏曲片故事片儿童片动画片等,大大丰富文艺市场。七十年代中后期及八十年代初,是农村流动电影最火热,最受欢迎并且是最鼎盛的时期。

八十年代后期,因电视机开始普及到普通家庭,农村流动电影渐渐息微,到了九十年代未期,已经基本退出农村流动市场。偶尔有放映几场次,都已经是行政安排任务式的。

本人曾是农村流动电影最火热最鼎盛最受欢迎时期的一名电影放映员。



言由心声5


非常怀念那个时代!在物质和文化生活简朴时代,一个队一个队轮流放映,露天地挂上银幕,有专门的放映员。天一黑,家家户户全家老少搬上凳子,自动有序地坐好观看电影。在冬天,有的人家还带上一盆火取暖,谁家在场子附近的还生起一炉火,谁想取暖即可围坐。但放映时刻,大家都安静地观看,无人喧哗。如今,家家有了电视,手机网络,更多的村民在城里买了房子,村子冷清丶萧条。物质丰富了,可我们再也回不到曾经的村庄,回不到那个纯朴`简单丶快乐丶充实的时代了!


伊人初语


八十年代的露天电影场景,不但记得,而且记得很清楚,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八十年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们的业余生活相对单调一些,一个村可能只有一两台电视机,甚至有的村子可能一台电视都没有,所以想要看个电视或者电影就可能和盼过年一样,非常的不容易。那个年代想要看一场露天电影,一般都是谁家考个大学生呀,在村里放场露天电影庆祝一下,或者事有钱一点的人家有个啥大事好事,放个电影庆祝一下,一年可能就那么一两次。记得我小的时候,村子里要是放长露天电影,我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就和要好的伙伴一块拿着凳子去占有利位置我去了,不管天热还是天冷都是一如既往,深知有时候邻村放电影,我们也是一样,和三五个要好的伙伴一同前往邻村就为看场电影。

伴随着改革开放,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很多,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都变为现实,家家户户都是电视或者家庭影院,国家也为了进一步丰富农村业余生活,实施了乡村免费电影的政策,每个村每个月至少放一次露天电影,有一次回家,正好赶上村里放露天电影,就想着过去看看,结果过去看了下,现场就没有几个人,再也找不到以前儿时看露天电影的感觉了,可能人们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对露天电影没有什么感觉了吧。


磊子果巢


那个年代是最值得回忆的,幸福感满满的,人与人之间都很友好都很真诚,那个年代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人们都有向往,都有期盼,期盼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那是我们人生成长之中最幸福的时光,

逢年过节村子里组织看一场广场电影,记得小时候每逢看广场电影,我们很早就拿粉笔在地上画位置,然后把自家的凳子往上一放,那就是我们的座位了,有几次为了把好的位置,呵呵,连晚饭都是母亲直接送到广场里面吃。

那个时候放电影之前,先放点加影片,然后才开始放映故事片,整个村庄的老人小孩全家出动,那种场面好不壮观,就同个开心热闹,电影放完了都不想离开。

现在如果像以前一样,那该多好呀,可是现在的社会和那个年代的社会已经不一样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也已经完全改变了,现在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了那个时候的热情,只是多了一些冷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不如从前了。过去的岁月我觉得值得记忆,也值得回忆,因为我们都是从那段岁月里走过来的。感谢那段岁月,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