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為何要主動放棄領土?

a398181531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李鴻章上奏,提出暫停收復新疆的主張。

李鴻章的理由是:新疆土地貧瘠,每年需要耗費軍費300萬兩白銀用於防守,非常不值。英國、俄國都在圖謀新疆,即使收復,將來也不能守住。新疆不收復,只不過相當於傷了手腳,傷不到元氣,海疆如果不防,才是心腹之患。

李鴻章建議,不如讓伊犁、烏魯木齊等地少數民族自立,就像雲貴等地的土司,以及越南、朝鮮,只需要奉中華正朔即可。

李鴻章的這一提議得到不少大臣的支持,包括親王、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山西巡撫等人,政治分量佔有絕對優勢。

在現代人看來,李鴻章的提議就是在賣國,那他為何要提出這個提議,為什麼這個提議還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一、沒錢

無論是海防還是塞防,都需要強大的財政支撐,然而19世紀70年代的大清財政非常艱難。

彼時的清朝,外部遭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敗,內部剛剛剿滅了太平天國和捻軍,國家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財政極度艱難。

在這種困難的局勢下,清廷又開始搞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打的旗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本質上是國家投資興辦軍工業。國家投資自然也是要依靠財政,而且辦的這些企業基本上沒有盈利。

同治十二年,左宗棠收復了肅州,積極準備收復新疆。然而一年後,日本進犯臺灣,沿海各省紛紛籌款興辦海防。

原本捉襟見肘的大清財政一時就犯了難,如果繼續西征,海防就沒錢,但現在日本都進犯臺灣了,海防問題日益暴露。鑑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慘痛教訓,再不加強海防,大清恐怕不保了。

此時的大清處於困境之中,就那點錢,要辦海防就沒錢西征,拿錢去西征,就沒錢辦海防。

在李鴻章看來,內部省份才是核心區域,要重點保護,所以海防才是重要的,既然國家沒錢,新疆就可以先放棄吧。

二、在李鴻章的觀念裡,邊疆地區並不是領土

“俄羅斯的面積雖大,但沒有一寸土地是多餘的。”這句話非常火,很多人就把俄羅斯替換成中國,來表達對堅守領土的決心。

不過在19世紀70年代的國人觀念裡,並沒有領土這個東西,至少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領土觀念,因為當時的人對中國的理解和現代人的理解完全不同。

現代國家觀是西方的產物,是指主權國家或者民族國家。而中國長期以來都只是一個文化單一體,世界秩序只不過是中國文化的延伸。

在這種觀念下,歷史上的中國其實是一個沒有嚴格邊界的實體和概念,也就是所謂的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歷史上的中國只有核心區和邊緣區的概念,核心區就是漢地,實行中央集權制。

邊緣區則是化外蠻荒之地,一般以穩定為主,採用因俗而治,分而治之,懷柔羈縻等統治方式,權力結構其實很鬆散。比如當時的新疆就是軍府製為主體,伯克制和扎薩克製為輔的多遠管理模式,重軍事而輕民事。這種管理其實非常鬆散,伯克經常發動叛亂。

在這種觀念支配下,李鴻章認為“得之不為益,棄之不為損”,“獲無用之虜,不如安有益之民,略荒裔之地,不如保殖五穀之淵”。

當然了,這種觀念當時也在轉變之中,左宗棠收復新疆後,設立了新疆行省,改為直接管理了。

三、海上危機

19世紀以前,海洋是一道屏障,保護了中華文明。古代王朝的威脅都來自西部和北部內陸。但是鴉片戰爭以後,來自東部海上的威脅日益嚴重。

清廷有一部分人開始意識到海洋的重要性,1867年,李鴻章任湖廣總督,他上奏提議建立北洋、中洋和南洋三支海軍。

1871年,沙俄侵佔伊犁,清朝西北邊防出現危機。

1874年,日本出兵臺灣,並且成立了臺灣總督府。此時日本還沒有吞併臺灣的實力,但這個行為是在掩蓋吞併琉球的事實。

內陸問題和海洋問題一塊兒爆發了。

李鴻章提交了一份《籌議海防折》,系統表述了他的海防思想。他認為如今朝廷面臨的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邊患從西北轉移到了東部沿海。海上的威脅不僅來自西方列強,還有新崛起的日本。為了抵禦海上的威脅,必須加緊海防建設。然而財力有限,同時兼顧海防和塞防難以做到,海疆一旦有失,會影響朝廷安危。

不過李鴻章雖然認為海防很重要,但他的海防思想依然是以陸權為主,是一種以守為戰的防禦策略。他的海防體系,是以北洋為核心,建立以朝鮮為屏障,以臺灣為中心的海防體系。他完全沒有認識到琉球的重要性,直接放任日本吞併了琉球。

雖然李鴻章籌建海防是要防範日本,但卻沒有和日本一戰的決心,在日本的侵略野心面前,他只是一味的避讓,但戰爭並沒有因為避讓而避免,反而失去先機,滿盤皆輸。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迷蝶夢文史社


1874年的“海防與塞防之爭”,其實是一場李鴻章主動挑起來的“意圖削弱左宗棠權力”的奪權鬥爭。

(1)慈禧為何反對李鴻章支持左宗棠

1874年,“明治維新”後實力擴大的日本染指我國臺灣。10月31日,奕訢和大久保利通簽訂《北京專條》。該協議最重要的一點是默認了日本對琉球的“宗主權”和侵佔問題。5年後,中國長期屬國琉球王國被日本吞併,廢藩建縣為沖繩。

為此,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都非常不滿。面對反對浪潮,慈禧一方面打擊了恭親王奕訢的勢力,一方面也覺得需要“自強”。此時的慈禧憑藉“皇帝的母親”身份掌握大權,但對於“皇帝的妻子”慈安(慈禧只是妾)、威望與實權皆在手的奕訢,慈禧的權力地位並不穩固,因此,就需要她顯示出超越奕訢、慈安才能,甚至絕大部分大臣的勇氣。

明白了這一心理,我們才會明白慈禧、文祥等人為何要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反對李鴻章等大部分朝廷官員的原因所在。

(2)李鴻章以日本侵臺為藉口,意圖削弱左宗棠,從而無端挑起“海防陸防”之爭

1874 年11 月7 日,也就是奕訢簽訂《北京專條》6天后,“兩宮太后”向與“海防”相關的省份督撫大臣們問計,如何加強“海防問題”,專門提了六個問題——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六條。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清廷的意思並未涉及到“陸防問題”。

第一次問詢,並沒有涉及陝甘總督左宗棠,因為陝甘在內陸,與江河湖海不相關。12月10日,李鴻章上交《籌議海防折》主張放棄新疆。

那麼,李鴻章就利用日本侵略臺灣一事,希望對左宗棠的“權力”進行抑制,“放棄新疆”只是藉口、放棄新疆就不需要軍費,沒有軍費就不需要帶兵了!

(3)1869到1871年,李鴻章曾對李鴻章發起過一連串的“奪權”陰謀。“放棄新疆”以削弱左宗棠已是既定計劃

1870年2月,左宗棠軍金積堡大敗前,李鴻章就借1869年“楚軍二帥”劉典回鄉省親之際,運作淮軍悍將劉銘傳為陝西巡撫。但無奈,湘軍且與左宗棠當時關係更近的蔣志章為巡撫。李鴻章按氣按憋。

陝西巡撫地位極為重要,一是專門為陝甘總督運兵的籌集糧草問題負責;二是巡撫與總督名義上地位似有高低,但實際上雙方互不隸屬,劉銘傳如果做了陝西巡撫將對陝甘總督一個很大的制衡。左宗棠的權力被削去了一半兒。

金積堡大敗後,李鴻章更是積極鼓動劉銘傳進兵,清廷也怕左宗棠年紀太大打不贏,也想拿李鴻章替換左宗棠,李鴻章不幹保舉劉銘傳。而這時,劉松山的侄兒劉錦棠在左宗棠地指揮下取得了勝利。左宗棠這時才沒有被替換危險。

那麼,李鴻章為何總要削權左宗棠呢?主要是二人在對待外敵上意見不統一。特別是因為籌建“福州船政局”、建立馬尾造船廠等問題上,二人矛盾挺大。左宗棠一心想自主發展“造船技術”,在購買西方武器的同時積極研發自己掌握的自主知識產權,傷害到了李鴻章的英國朋友的利益。


坐古談今


因為沒有錢,幾千年來定居民族對中亞的擴張總體上來說是失敗的。

受自然環境影響,西北靠自身力量很難維持大規模軍隊,只有遊牧民族“兵民一體”的軍制才能紮根西北。歷代中央政府都曾想用“屯田”的方式解決軍餉的問題,但平日耕種,戰時充軍的模式對百姓來說並不具有吸引性,所以“東南協餉”始終是中原王朝維持對西域統治的基礎。

其次,在西北用兵對於絕大部分朝代來說都是無法承受的負擔。漢武帝抗擊匈奴,幾場大戰打下來,漢朝三代人積累的財富全部被花光。漢唐時代用兵西域每次不過一兩千人。明朝時因無力負擔高昂的軍費,乾脆放棄了新疆。

道光年間平定張格爾之亂時,清軍在戈壁灘上每日只能行進17公里,一擔糧食運到前線需要消耗30擔之多。左宗棠平亂時,從甘肅肅州往新疆運糧,每百公斤糧食成本高達15兩白銀。

在西域用兵是有很大偶然性的,乾隆時期,史書上評價兆惠平定大小和卓之亂總喜歡用“兵不血刃”來形容,但實際上兆惠打了三次才取勝。一旦清軍在西域陷入持久戰,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是絕對無法支持的。

“海防與塞防”之爭的根本在於清末中國的東南和西北同時遇到了危機。剛從太平天國之亂中撿條命的清政府無力同時兩線作戰,所以李鴻章才說道:

“近日財政極絀,人所共知。欲圖振作,必統天下全局,通盤合籌,而後定計。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間始歸版圖,無論開闢之難,即無事時,歲需兵費三百餘萬,徒收數千裡之曠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為不值。”

李鴻章的觀點是基於歷代經營西域的經驗和現實困境做出的決斷,同時也代表了清廷中很大一部分大臣的意見。

李鴻章的方案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者”,左宗棠則巧妙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同他們打了一個時間差。讓西北騎兵大量進入湘軍系統,同時採購歐洲最先進武器,集中力量迅速解決西北戰事,再全力應對東南危機。


史料不輯


李鴻章認為國家財政只這麼點錢,要東西兼顧不現實,同時也認為新疆沒有什麼用處,不急於收回,應集中財力搞海防,從後來的實際情況看,他的認識有很大偏差。

一、新疆一失,陝甘便大受威脅,正如左宗棠所說,雖欲閉關(指玉門關)自守,勢有未能。因此新疆是非收復不可的,即使砸鍋賣鐵也要辦這件事!否則,丟失了六分之一的領土,就成了千古罪人!

二、新疆收復後,塞防海防之爭就不存在了,按理說中國可以集中財力搞海防,建立一支強大的海、陸軍,有效地阻止敵人從海上侵犯。但事實如何?在甲午戰爭中,北洋陸軍一敗塗地,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這說明:即使放棄塞防,也搞不好海防,反而白白丟棄了新疆!可見問題不在於塞防海防之爭,而在於當政的人是腐敗還是英明!1949年共和國初創,各方面都很困難,就因為以毛澤東為首的領導集體英明,短短十幾年內,東面出兵到朝鮮抗美,南下幫助越南抗法,西面又大破印度軍隊,保障了邊界安寧,塞防海防都搞得象銅牆鐵壁一樣,誰敢覬覦?晚清政府已經爛透了,無論怎麼也搞不好!


阿斌270202161


李鴻章也不是說要放棄新疆,只不過他看到了海防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塞防同樣重要!同時他把明治維新才短短几年就敢侵略臺灣的日本看成了清朝未來最危險的敵人,卻忽視了英國、沙皇俄國在中亞爭奪殖民地的表面下卻有著同樣的勾結利益,還妄圖通過英俄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互相牽制,以保證新疆的安穩。

說到底,李鴻章對西方列強還是抱有些許好感的!

晚清同治年間的“塞防”、“海防”之爭,實質上是清廷高層對國防建設體系思路的爭議,也是對新疆的主權是強化還是放棄的一個認知過程。

起因非常簡單,1874年剛剛走上明治維新道路的日本,悍然對中國臺灣發動了侵略戰爭,但清廷海防薄弱,根本無法抗擊外敵,最後只好花了50萬兩的白銀賠償給日本,才解決了當時的臺海危機。

要知道日本一直處於中華文化圈中,在清廷的朝貢外交思想裡,日本這是一個藩屬國的級別,就是這樣的國家居然也敢和西洋一樣彰顯狼子野心。為此,大受震動的清廷最高層慈安、慈禧、奕欣向天下督撫問計,即如何加強海防保家衛國!

這是第一次海防問政,但實際上,這次問政產生了分裂,形成了國防體系建設的四種思路:

1、“江防派”,注重長江防禦而輕海防、邊防,以滿族大臣為代表,如裕祿;

2、“邊防派”,注重北疆、東北疆土的防線,以丁寶楨為主;

3、“塞防派”,注重西北疆土,明確提出陸防重於海防,以王文韶為主;

4、“海防派”,認為海防重於陸防,必要時刻可以放棄塞防,“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以李鴻章為主。

李鴻章為什麼主張“海防”大於“塞防”,必要時放棄“塞防”呢?這和他的思想及眼界受到強烈衝擊有關!

首先,侵臺日軍兵力並不是很強,但清廷卻無力反擊,反而是花錢把侵略者哄出過門,這讓深受儒家文化的李鴻章難以接受。

其次,日軍的此舉把大清國千里海岸線海防薄弱(還有福建水師)的現實完全暴露在清廷的眼皮底下,讓李鴻章意識到外來之敵只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那麼他們可以在沿海任何地點登錄,大清根本無力組織軍事反擊,靠陸軍反而疲於奔命(第二次鴉片戰爭即是證明)。

再次,日本的明治維新短短几年,就敢挑戰大清威嚴,這讓李鴻章意識到大清未來最危險的敵人一定是這個隔海相望的鄰國。

最後,銀子對大清國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而海軍是極其費錢的!他認為,大清國是有財政危機的,而且他對西洋各國的軍艦造價也是有一定的瞭解,所以要想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必須把有限的財力全部投進去,這樣根本無法再顧及陸軍!

所以他在給清廷的奏疏中,才會對日本的明治維新及日軍侵臺做出了最準確的看法和評價!


該國近年改變舊制,藩民不服,訪聞初頗小鬥,久亦相安。其變衣冠,易正朔,每為識者所譏,然如改習西洋兵法,仿造鐵路、火車、添置電報、煤鐵礦,自鑄洋錢,於國民生計不無利益。並多派學生赴西國學習器藝,多借洋債,與英人暗結黨援,其勢日張,其志不小。故敢稱雄東土,藐視中國,有窺犯臺灣之舉。”

為此,李鴻章得出結論:

泰西雖強,尚在七萬裡以外,日本則近在廣闥,伺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之大患。

這才使得他在《籌議海防折》上提出了“海防論”議題,並間接提出了對新疆的四點看法:

1、命令西路軍各部統帥嚴守此前已經控制的邊界,不需要急著進軍新疆。

2、招撫伊犁、烏魯木齊、喀什等城的回回頭領,實行類似於雲貴川等地尚存的苗瑤等族的土司制度,廢除新疆現有的郡縣制(郡縣制度和土司制度大家可以瞭解下)。

3、利用英俄之間的矛盾互相牽制,省去大清國在新疆的駐軍,節省軍費開銷(其實這也符合李鴻章“和”字外交精神)。

4、一旦制定了“海防”國策,撤回已經進入新疆的部隊,必要時實行裁軍。

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把日本當作了假想敵,一切都是為了防衛日本的思路來發展海軍事業的。因為當時於淮軍出身的督撫佔據了很大的比例,所以李鴻章的“塞防論”很有市場,一度成為清廷的主流思想。

只不過新疆是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後鞏固的領土,要這麼就放棄了新疆,清廷的最高統治者們慈禧、慈安、奕欣還是搖擺不定,也不敢揹負“放棄祖宗的土地”的罪責,為此他們又進一步擴大諮詢的範圍。

也就是這一次,擔任陝甘總督平叛回亂的左宗棠上了一道《復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折》,提出了第五條國防建設的思路,即“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防並重”,不得偏廢其一,但誰先危機先弄誰,眼下對大清國來說,新疆的問題最為嚴重!

這是一條頗具戰略眼光的國防思路,左宗棠辯證地分析了清王朝當時面臨的戰略形勢。

他認為,日本已經撤離臺灣,但新疆還在外敵的手中(阿古柏侵略軍,建立了偽“哲德沙爾汗國”,意圖割佔我國新疆),不能因為日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卻至新疆的火燒眉毛而不顧!

而且沙皇俄國對伊犁虎視眈眈,一旦大清軍撤離,那麼他們必定會奪取伊犁,進而吞併新疆,那麼青藏、陝甘將會成為邊境線,北京就會永無安寧可言!一旦俄軍沿著長城一路進攻北京,那麼對大清國來說更加危險!

若此時即擬停兵節 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不獨隴右堪虞。

只要新疆穩固了,再對付日本也不遲,畢竟現在的日本和大清相比,還差了遠了。

何況新疆是我國固有領土,也並不全是荒蕪大漠,大部分地區土肥泉甘,物產殷阜,怎麼能放棄呢!

北自烏魯木齊迤西,南自阿克蘇迤西,土沃泉甘,物產殷阜,舊為各部腴疆,所謂富 八城者也。

左宗棠在思想上注重“塞海兩防並重”,行動上也是這麼去做的。

事實上,中國近代海軍就始於左宗棠。

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公元1866年12月11日),左宗棠先後上了《詳議創設船政章程折》、《密陳船政機宜並擬藝局章程折》兩道摺子,並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元1866年12月30日)在福建馬尾正式創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造船廠馬尾船廠,開辦了近代史上第一所集海軍人才、造船人才為一體的新式學堂,福建船政學堂!

值得一提的是,李鴻章的北洋艦隊第一批管帶都是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如: 劉步蟾、鄧世昌、葉富、羅豐祿、林永升、林泰曾、葉祖珪、薩鎮冰、劉冠雄等;同時,該學堂也誕生了近代造船專家魏翰,著名教育學家嚴復等。

重要的是,馬尾船廠也是中國近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戰艦的製造廠,這背後離不開左宗棠的鼎立支持!

左宗棠可以被稱為中國近代“海軍之父”!

當然必須說一句,李鴻章主張“海防論”,在左宗棠看來並不是賣國之舉,只是看法不同,戰略不同,本質上都是為了國家的強大!

“今之論海防者,以目前不遑專顧西域,且宜嚴守邊界,不必急圖進取,請以停撤之餉習濟海防;論塞防者,以俄人狡焉思逞,宜以全力注重西征,西北無虞,東南自固。此皆人臣謀國之忠,不以一已之私見自封者也。”

所以,今天的我們也不必對1874年前後的李鴻章提出“海防論”思想而對他進行批判,只能說李鴻章的眼界相比左宗棠還是差了一個火候!

今天的我們要感謝左宗棠,正是因為他收復了新疆,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完整,鞏固了國家的邊防,有效的防禦了沙俄的侵略和擴張。

正是有了他這項豐功偉績,才有了新疆今天的“西氣東輸”,我們也能領略極美的大漠風光,當然也提高了國家戰略縱橫的深度。

左宗棠,民族英雄也!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晚清時期朝政危機四伏,當時的清朝政府四面楚歌,已經變得衰弱不堪,而此時有一大片領土眼看就要丟失了,這個時候對於是將領土爭取回來還是放棄的問題,朝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當時以左宗棠為首的一派大臣認為這片領土必須要收回,而當時李鴻章卻堅持要放棄。

 事情的起因要從1865年說起,當時阿古柏進入了新疆,他派兵鎮守新疆並企圖佔領這片地區,阿古柏進入新疆之後還在那裡建立了政權,這樣持續了十餘年時間,此時阿古柏在新疆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也直接影響著清朝政府對新疆的統治地位,事情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在左宗棠等人的怒下新疆後來被順利收回,也為中國挽回了大片領土,而當時持反對態度的李鴻章為何堅持放棄新疆呢?其實這和著眼點的差異有關,雖然新疆的收回在表面上確實避免了中國領土上的損失,可是當時李鴻章提出要放棄這片領土也不無道理。

  李鴻章認為,雖然新疆領土面積很廣闊,可是那裡的人口數量很少,而且經濟發展不是很順利,每年朝廷都需要給新疆運送大量物資來支援,按照平均數字來統計,當時清朝政府每年要給新疆撥款300多萬,也是就是新疆是依靠全國各個省市的海關收入來維持的,而這個數字並不是固定的,根據資料記載,在幾十年之間,朝廷一共給新疆撥款足夠有四億兩白銀,當然國家富強自然不會在乎這些糧餉,可是當時晚清政府已經自顧不暇,所以在朝堂上以李鴻章為首的一些朝臣認為新疆不必收回。

    另外當時新疆和距離政治核心地區的距離很遙遠,那裡也經常湧現大批作亂分子,所以這片地區的治理難度比較,之前所提到的糧餉數字其實主要是用於支援當地百姓生活的,如果發生了動亂,或者是有外國人在這裡滋事,那麼朝廷還要支付大量費用用於打仗,當時李鴻章對於朝廷的開支情況非常瞭解,所以結合這些原因,李鴻章當時認為新疆應該捨棄。





歷史探討小組


題主問的應該是關於清末的新疆主權問題,在阿古柏叛亂髮生之後,因為當時清朝國力有限,國家財政就這麼多,不可能同時搞海軍建設與收復新疆兩件事情,於是清朝朝廷便對於這個問題產生了一次辯論,一方是塞防派,認為應該收復新疆,打壓叛亂,這一方以左宗棠為首,而另一方為海防派,認為國家應該將關注的目光放在海上,加強海防實力,這一方以李鴻章為首。



李鴻章認為海防塞防兩者“力難兼顧”,以“海疆備虛”為由,奏請朝廷暫罷西征,放棄塞防,建議“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這就相當於主動放棄清政府在新疆的主權,拱手相讓,而這在左宗棠看來就是有悖祖法的,他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認為放棄新疆不僅僅只是如此簡單的事情,這相當於是在向列強示弱,覺得中國已經無力再顧及邊界事務,會加劇列強對中國的覬覦之心,這從長遠來看也是不利的。

從雙方的立場來看,雙方都沒有錯,畢竟兩者都是刻不容緩的事情,畢竟錢就這麼多,如果投向了塞防,新疆是收復了,可是海防卻上不去了,到時候列強從海上過來就沒有歷史與之對抗。而如果將錢投入了海防,新疆問題就得不到解決了,到時候新疆必失,徹底的失去了清朝在新疆的主權。如果真要怪的話,就只能怪晚清政府自己不爭氣,沒有足夠的錢去顧及兩者。

當時的當權者正是慈禧,慈禧這個時候也犯了難了,看了左宗棠和李鴻章的奏摺之後,她也很清楚兩者的重要性,但是國家的財政卻讓她捉襟見肘,沒錢還真不是個東西啊。這個時候,她還是選擇中庸平衡,一方面,命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收復失地;另一方面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事宜。只不過,錢還是那麼多,卻分成兩份用,其餘的便讓手底下人自己去想辦法了。



最後的結果也頗令人滿意,左宗棠抱著戰死沙場之心,抬著棺材來到新疆,最終圓滿完成任務,成功的收復了新疆。而另一邊李鴻章等人也使勁渾身解數大搞海防建設,也是辦的有聲有色,風生水起。

所以說,光從這場論戰來看,海防派和塞防派都沒有錯,都是有著充分的理由去支持自己的論點,不過在這個問題上,慈禧也充當著一個重要的角色,使得兩個目的同時達成,雙拳出擊,二者並重。


妙齡老翁談歷史


19世紀70年代的清末海防與塞防之爭,本質上並沒有走極端,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優先派和以左宗棠為首的塞防優先派出發點都是為了維護大清的國家安全和核心利益,只是著眼點和考慮重點不同而已。李鴻章認為東部沿海關係到朝廷門戶安全,主張著重發展海軍,拒敵於國門之外,但考慮到朝廷經費實在有限,因此主張放棄與朝廷核心地帶較遠的新疆。下面就海防與塞防之爭簡要地分析一下。

“塞防優先”還是“海防優先”?清廷展開大辯論

19世紀60年代,中亞浩罕汗國派遣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此時清王朝正集中力量對付帝國東部和東南部的太平天國運動,無暇顧及西部邊疆,阿古柏趁機糾集當地力量攻城略地,成立了哲德沙爾汗國(1865-1877年),史稱“阿古柏之亂”,沙俄也趁亂取得伊犁的控制權。

在平息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清廷終於騰出手來處理威脅帝國安危的其他事項。考慮到清廷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對新疆的控制,是否武力收復新疆已是迫切需要討論的議題。1872年,左宗棠上奏朝廷,表達了收復新疆的意思。第二年春,他又針對當前的敵我形勢,明確地提出了收復新疆的具體方案。並指出,要抵禦沙俄,必先穩定新疆,欲收復伊犁,必先收復烏魯木齊。烏魯木齊形勢穩固後,就可明示俄國,伊犁寸土不讓。而同一時期,1874年,日本入侵中國臺灣地區,這就使得東部沿海防禦問題凸現出來。在這種形勢下,清廷展開了一場關於塞防還是海防優先的大辯論。

以直隸總督李鴻章為首的多數派主張放棄新疆,認為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還認為即使勉強收復新疆,將來也斷不能久守,且以目前朝廷之力,實在不能專顧西域。左宗棠力排眾議,據理力爭,指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兩者何者為先,要看輕重緩急之分。並進一步分析了當前形勢,指出平定西域可穩固陝甘,拱衛京師,實為長久之計,當務之急。正在兩派相持之際,時任大學士、軍機大臣的文祥力挺左宗棠,認為應先解西域燃眉之急,待塞防穩固之後,再開展海防建設。最終在文祥的推動下,清廷下令武力收復新疆。

<strong>收復新疆雖耗費驚人頂兩個半北洋水師,但意義重大

截至1878年,清軍擊敗阿古柏,控制新疆大部,軍費就已達2670萬兩;其後剿滅殘餘力量,並駐軍威懾沙俄軍隊,督促其歸還伊犁地區直至1881年中俄簽訂《伊犁條約》,清廷又投入軍費2560萬兩,共計軍費5230萬兩,而1888年成軍的北洋水師耗資也不過2000萬兩白銀左右,耗時6年多收復新疆花費可建設兩個半北洋水師,軍費耗費不可謂不大。這也是當時李鴻章等人力主海防優先的考慮因素,想把有限的軍費盡快鞏固海防,但左宗棠說得很對,塞防和海防都很重要,但新疆收復需要儘早,一旦錯過時機,難上加難。如果丟失新疆,讓外國勢力直逼陝西甘肅,就會對京師和大清核心地帶造成威脅,丟失領土難以向天下人交代。

再說新疆收復鞏固後,沒有後顧之憂,可以騰出時間精力軍費著重充實海防,事後看來,左宗棠考慮得更加深遠全面,乃是長久之計。


滄海拾遺錄


李鴻章在海防與塞防之爭這個問題上具有投機性

對於這一段歷史,我把自己幾年的研究成果貢獻出來。1874年日本因為臺灣土著誤殺琉球人事件,日本人藉口說琉球人是日本屬民,要為他們維持公道,於是發生了侵犯臺灣事件,臺灣發生的事件,清廷也不可能無動於衷。

恭親王奕訢在給慈禧太后的奏摺中說,日本侵略臺灣之事,明明知道日本違背公理道義,但是苦於大清軍備、國力虛弱,很是擔心中日一旦徹底鬧翻了臉,因此 我大清“濱海沿江,處處皆應設防,各口之防難恃不得不以慎於發端”。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備無患。

恭親王奕訢在奏摺中又寫道:“今日而始言備,誠病以遲;今日再不修備,則更不堪設想矣!”並追思自鴉片戰爭之後,大清儘管開展了部分旨在自強的事業,諸如建船廠、造軍艦等。雖然說,朝野上下有很多人有國家自強的想法,也為國家提出了不少自強的主張,但迄今為止,國家並無自強之實,與西方的近代化相比還差之千里,即便是一海之隔的日本維新後也變得很強大了,這種局面,大清千里海防隨時都有強敵入侵的危險。因此,恭親王又在奏摺中提出建議,朝廷應加緊練兵、造船、籌餉、啟用新式人才,鞏固大清海防。並請求朝廷諭令沿海、沿江有關大員討論。慈禧太后看了恭親王的奏摺,當天就發佈“上諭”,著令直隸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李宗羲、欽差大臣辦理臺灣等處海防沈葆楨等10餘人詳細討論,限一個月內將討論結果上奏朝廷。

按說,恭親王建議籌建海防的建議與左宗棠沒有多大關係,作為陝甘總督,他管轄的地片主要是陝西、甘肅、新疆、寧夏等地,都是陸地,既不臨江也不靠海。不屬於恭親王建議的討論之列。可是恭親王奕訢認為左宗棠是一個關心洋務,對中外交涉事宜都比較瞭解的人,因而,恭親王給左宗棠寫了封信。希望他能“籌議切實辦法,以為集思廣益之助”[1]。

左宗棠收到恭親王的來信後於11月下旬做了回覆。他在回覆中認為,恭親王提出的籌議海防的建議可謂高瞻遠矚,他對恭親王的主張是完全贊同的。但是,他又有一種擔心,擔心什麼呢?他擔心東南籌議海防,會不會忽略了西北的用兵大計。此時,他正奉命籌備用兵西北的糧餉。籌議東南海防會不會使得“沿海各省因籌辦海防急於自顧,紛紛請停緩協濟,則西北有必用之兵,東南無可撥之餉,大局何以能支?”[2]

事實正如左宗棠所擔心的,朝廷讓沿海、沿江各大員討論後做出具體答覆的復奏中。李鴻章出於自己的利益,當然也受到英國的壓力,他反對朝廷在西北用兵。他在12月10日的《籌議海防折》中公然反對用兵新疆。

李鴻章從籌餉的角度說了很多西征的困難。李鴻章認為,在西北、東南同處危機之時,應該放棄西北,全力做好東南沿海的海防工作。他說,鴉片戰爭以來的屢次戰爭都是從東南沿海燒起來的。中國面臨著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因為面對強敵的堅船利炮,天然遼闊的海疆已經不是天然屏障了。來自海上的威脅要遠遠的大於陸地上的威脅。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人是從南海打過來的,1856年英法聯軍又從上海一路打到了京津。現在日本明治維新迅速崛起,又在臺灣尋釁,繼而威脅我天朝。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應該把重心放在海防上呢?

李鴻章說:“歷代兵邊,多在西北,其強弱之勢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猶有中外界限。今則東南海疆萬餘裡,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麋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託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固構煽,實惟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3]

在李鴻章看來,既然時代在變,朝廷也應該與時俱進,把防禦的重心放在海防上,李鴻章雖然說要重視東南海防,但對於西北的防務卻不以為然。他說,新疆沒有戰事的時候,每年耗費的軍費就要達到300餘萬兩白銀,拿這麼多的白銀去收復幾千裡的不毛之地,實在是得不償失。

對於新疆出現的危機,李鴻章主張任由列強鷸蚌相爭好了,朝廷應該把軍事防禦的重點放到東南沿海。他說:“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患愈棘”。當然,李鴻章積極熱心的籌建海防,因為他正覬覦著北洋海軍的管理大權,他這番為了一己私利竟然要丟棄新疆的屁話,讓慈禧太后犯了難,她此刻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了。她又以朝廷的名義下了一道諭旨,讓朝中的王公大臣、親王以及大學士、六部九卿等各大員對李鴻章的海防與左宗棠的主張進行討論,仍是限定一個月時間,拿出自己的觀點上奏朝廷,這個諭旨下達之後,慈禧太后沒有等待朝廷中的各大員拿出自己的反饋意見,又給左宗棠下了一道密旨,要他統籌做好關外的糧餉安排。

顯然,慈禧太后也是感到左宗棠是一個比李鴻章有擔當的人。她也是主張對西北用兵的。海防與塞防之爭,說白了還是清朝地方實力派權力鬥爭的表現。

根據已出版作品《晚清外交七十年:同光中興之與狼共舞》整理。最後說明一點,以後提出問題,要有點技術含量,像昨天的“和通伯之戰”實為“和通泊(po)之戰”所以不予回答,不想誤人子弟。

————

參考文獻:

[1]《光緒元年正月二十九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奕忻等奏摺附片》,《洋務運動》(資料叢刊)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5、106頁。

[2]孫佔元:《左宗棠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頁。

[3]張燕京:《大西北上空的陰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頁。


作家李書緯


這個問題好像以前提過,本人也應邀回答過。清朝後期,風雨飄搖,有即將壽終正寢之態。最明顯的是,沒錢了!列強四面進襲咋辦?李鴻章說當然保住精華,即關內18省。這需要加強海防。左宗棠說,你蠢,丟了新疆,”藩籬盡失”,關內守得住嗎?陸防不可怠。朝迋合議、都有理。但沒錢兼顧。左將軍你自籌軍需西征吧。於是左宗棠開始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主帥自籌軍費討伐外敵內賊之壯舉。居然收復了我國這一塊近1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實在是可歌可泣,功炳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