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盧比在中國銀鑄幣中的歷史地位

四川盧比在中國銀鑄幣中的歷史地位

四川盧比是1902年至1958年間廣泛流通於康巴地區的一種地方性銀鑄幣,是我國藏族地區歷史上鑄造、流通的兩種銀鑄幣之一,在我國近代史上發揮過特殊的作用,在中國銀鑄幣中佔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四川藏洋不僅是研究藏族歷史,也是研究藏漢民族交往史和中外關係史的重要佐證。

四川藏洋產生的原因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史稱“康巴地區”,由於自然、歷史、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原因,該地區在中國近代史上,形成了一個既不同於內地,又有別於西藏的特殊政治經濟區域—“川邊”。

明朝對整個藏族地區實行分治:在藏、衛地區設烏斯藏都司,康巴地區設朵甘都司,青海等地設五王分地,為後來康巴地區設“川邊”、建“西康”之源。由於近代帝國主義勢力對邊疆地區的凱覦和入侵,歷屆中央政府逐步把這一地區作為對西南邊疆加強統治、推行各種“經邊”政策、抵禦外侮的前哨陣地,使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呈現各種特殊性。四川藏洋就是這種特殊政治經濟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

四川盧比在中國銀鑄幣中的歷史地位


一、政治上的原因。清末川藏多事,有識之士以川藏勢危,紛紛上書朝廷,遂有設“川滇邊務大臣”,派趙爾豐在康巴地區推行“改土歸流”之舉。趙爾豐上平康三策;底定三邊,一道同風,此第一策也:改土歸流,康地設省,擴充疆宇,以保西陲,此第二策也;設置西三省總督,藉以杜英人之凱覦,兼制達賴之外附,此第三策也。因此,趙對“邊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都作了統籌安排。鑄銀幣,拒英洋,以保證“改土歸流”的經費需要,正是趙爾丰采取的一個重要措施。趙上奏請鼓鑄三二藏元:“竊查西藏幣制,始於乾隆五十九年…自光緒初年,英人由印度鑄造三二銀元,名曰盧比,行銷西藏…去年臣與前督錫良由川省造幣廠仿照盧比,鑄三二銀元,定名藏元,一百萬元運銷關外,以為抵制,商民樂用,…挽回利權,不使外溢。”清廷批示:“著照所請,該部知道,欽此。”鑄藏洋的政治目的顯而易見。

二、軍事行政上的原因。清朝政府在川邊推行“改土歸流”,趙爾豐在康巴地區大肆用兵,軍事行政費用大增。史載“於是爾豐建議籌邊,錫良以聞,加爾豐侍郎銜,充川滇邊務大臣。…奏陳改設流官、練兵招墾、開礦、修路、通商、興學諸端,清廷議準撥開邊經費一百萬兩。”在這一行動中,首先遇到的是大量零星軍事行政費用的開支問題。這類開支頻繁、額小、量大,而康定以西銅錢不行,用銀不便。為保證大量軍政人員經費供給,鑄當地藏民習用之三二藏元勢在必行。

三、經濟上的原因。康巴,漢唐以來稱為“徼外”,西藏亦稱該地為“邊地”,均含不毛之地之意,歷史上經濟十分落後。但由於東部緊靠川西經濟富庶地區,西連關外廣大藏區,又是歷代中央政府對藏區實行“羈縻”和“經邊”政策的重要前沿陣地,所以,經濟發展後來居上,逐漸成為以康定為中心、邊茶貿易為主線的藏漢經濟並匯的樞紐地帶,農牧業、手工業都得到發展、以邊茶貿易為中心的商貿活動十分活躍。據不完全統計,宣統二年,康巴地區所屬各縣徵收糧稅數為:糧稅13368石,摺合400萬斤,牛馬稅藏洋11519元,金課9500元,鹽稅13000兩。按什一稅計,估計當時全區糧食可達六、七千萬斤。按一頭牛收藏洋一咀計算,徵收牲畜不少於10萬頭(只)。由於糧稅均徵收銀錢,宣統元年按康區各縣徵收糧變價及牛馬稅造冊總數,共計收市平銀36247兩,摺合藏洋113356元,可見需要數量之大。隨著以邊茶為中心的藏漢貿易的發展,對銀洋的需求更為迫切。當時康定折多山以西廣大藏區不使用銅元,“秤銀”以五十兩為單位,分割困難,散碎銀兩識別計量不便,至使印度盧比乘虛而入。然康定區經濟發展所需貨幣量較多,印度盧比數量終究有限,且幣高於值,又有損我國利權,因此,急需一種適應康巴地區經濟發展需要而又為當地樂於使用的銀鑄幣。為此,早在趙爾豐入康之前,打箭爐同知劉廷怒於光緒二十七年左右,經川督奎俊默允,鑄造正面有漢文“爐關”,背面有藏文,以花紋圍繞的銀幣。是為藏洋的前身。

四川盧比在中國銀鑄幣中的歷史地位


“川邊”建立以來,軍旅浩繁,商貿更盛,為適應經濟貿易發展的需要,趙爾豐不僅奏鼓鑄藏元,為便利流通,還鼓鑄當十銅元出關行使,開康區銅幣流通之始。趙在《鼓鑄當十銅元出關運費請由邊務經費開支片》中奏雲:關外“向無制錢使用,自上年…由四川仿照印度盧比形式鼓鑄,名為藏元,…番民爭相樂用,盧比日見其少。惟向來貿易,均以盧比本位合稱,貧民將盧比一元,剪為四咀,以便零用。查藏元面上鑄有御容,若照盧比剪用,殊屬不合,經臣切實曉諭禁止。…而於貧民小販營生者,稍覺窒礙。臣去年由四川省鼓鑄當十銅元一千萬元,運出關外,俾與藏元相輔而行,人皆稱便”。說明康區經濟發展既需要大量銀鑄主幣,又需大量銅鑄輔幣。

四川藏洋鑄造、流通簡史

藏洋,又名藏元、川卡、藏幣、洋錢、四川盧比,是四川康巴地區歷史上流通的一種地方性銀鑄幣。

鑄造時間: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到民國33年(1944年),先後在成都、康定等地鑄造。可劃分為五個時期;1.光緒二十八年前後,劉廷恕鑄“爐關”銀幣,當為四川藏洋之始;2.光緒三十年至宣統三年,成都鑄造,含銀九成左右;3.民國3年至5年,成都鑄造,含銀七五成左右;4.民國19年至22年,康定鑄造,含銀七成左右;民國23年至24年康定鑄造,含銀六五成左右;5.民國24年至28年,康定鑄造,含銀不足一成。

藏洋版式:初期為“爐關”幣。後仿印度盧比,大小、重量、式樣與盧比基本相同,唯正面為光緒皇帝頭像代替維多利亞頭像,背面為“四川省造”四個漢字,花紋與盧比相仿。

藏洋麵值:藏洋均未鑄有面值,按大、中、小分為三種,取二進位制:主幣為一元,毛重三錢六分,直徑三十毫米,值銀三錢二分;半元幣毛重一錢八分,直徑二十四毫米,值銀一錢六分;四分之一元幣,即一咀,毛重九分,直徑八十毫米,值銀八分。

藏洋成色:高的含銀90%左右,低的不足10%。成色隨鑄造時間逐步降低。在使用中按含銀高低分為四類:一類藏洋含銀90%左右,二類含銀75%,三類含銀50—60%,以下為四類,稱為紅藏洋,因含銅過多而呈紅色,故名。

藏洋幣值:足色藏洋幣值比較穩定,一般一元一類藏洋=白銀三錢二分=大洋四角=當十銅元44枚=糧食10斤=酥油4斤=茶1.33斤。

流通範圍:主要流通於今甘孜藏族自治州所轄地區,亦有少量流通於西藏、雲南、青海、甘肅、川西北等藏族地區。

流通時間:從1902年到1958年4月1日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發布《關於嚴格管理外國貨物和禁止金銀流通的規定》為止,流通56年之外。停止流通後,由當地人民銀行按雜銀收兌。當時收兌價為:一類一元兌給人民幣三角六分,二類一元兌給人民幣二角七分,三類一元兌給人民幣一角八分。共收兌100萬枚左右。從此結束了四川藏洋的流通曆史。

四川盧比在中國銀鑄幣中的歷史地位


四川藏洋的十大特點

一、帝王像。四川藏洋正面鑄光緒皇帝頭像,四我國流通的唯一鑄有帝王頭像的銀鑄幣。在盧比入侵時代,與盧比英王像相對立,即象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義,又明確表示清朝兌藏區的統治權。意在顯示王威,維護利權,驅逐盧比,統一藏區幣制。

二、四川造。四川藏洋雖系專為川邊藏區流通所鑄,然未鑄藏文。背面鑄“四川省造”四字,也有特殊含義:其一,當時“川邊”仍由四川代管,未正式升格為省,而鑄幣的發行有一定製度規定,只有行省才能鑄幣;其二,指明為四川省所轄藏區通行之貨幣,與西藏幣相區別;其三,與趙爾豐穩定川邊,鞏固西藏,外拒英人,內固達賴的總策略相呼應。

三、仿盧比。四川藏洋大小、總量、式樣與盧比大體相同。此非崇洋,主要是為了適用,是根據特殊情況採取的特殊辦法。關於這一問題,在楊伯康所著《西藏設廠之過去與將來》一文中說明了原委:“又以康藏人民之積習難改,乃毅然請成都造幣廠代鑄,如盧比形式,其重量亦同,僅易英後像為光緒帝像,仍名為藏洋,即今藏幣是也。”其中“毅然”二字,既道出了此舉為人所難的事實,又表示了“川邊”當政者力排眾議、因地制宜、唯在實用的決心。後來藏洋通行無阻,更證明了此舉的實用性。

四、三二重。四川藏洋一元值銀三錢二分,並採取二進制設幣面,與國內其它銀幣皆不同。當時亦有提出非議者,據趙爾豐雲:有人“勒作三五,此幣不知何人作俑”,“去今兩年爐城藏元滯銷,商人要求三二,弟商許藩司,今年筒改三二,以杜煩言而歸公道”。以上說明,藏洋一元含銀三錢二分雖不合當時幣制,又有人反對,但卻符合當地使用習慣。

五、數量大。在56年的發行流通過程中,估計共鑄造一元幣2550—2750萬枚,半元和一咀幣約25萬枚左右。

六、時間長。前後長達56年之外,僅次於西藏幣,是流通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地區鑄幣之一。

四川盧比在中國銀鑄幣中的歷史地位


七、範圍小。它一直固定地流通在四川康巴地區,僅有少數流通入西藏、甘肅、青海、雲南和川西北等藏族地區,其它地區均不使用,是有特定流通範圍地地方性銀鑄幣。

八、成色雜。四川藏洋堪稱中國銀鑄幣中成色最雜之幣種。雖然各種版式大體相同,但由於細微差別反映出的成色高低卻懸殊甚大。在一類藏洋中有兩種版別:一是光緒帝無衣領頭像,背面四川的“四”字中間是兩點,花紋深細,一是光緒帝有衣領頭像,“四”字上端有一似蝴蝶之圖形;二類藏洋為光緒帝有衣領頭像,“四”字中間為兩點;三類藏洋為光緒帝有領頭像,背陀或頭方,“四”字中間為“兒”形;紅藏洋為光緒帝有領頭像,“四”字中為“八”形,花紋粗糙,顯現銅色。四川藏洋有細微差別的版式不下百種,同為藏洋,因成色高低,價值懸殊,增加了流通識別之困難。

九、加戳記。四川藏洋在流通過程中產生了一種特殊形態的版式,即在低值藏洋上加蓋戳記增值流通。主要是理塘縣長青春科爾寺所為。因理塘縣紅藏洋氾濫,該寺所收進的低成色紅藏洋,用鋼戳打上戳記,以二當三或以三當四強令增值流通,而該寺收債時並不看有無戳記,一律以含銀量計收。

十、“宰口幣”。即“宰口藏洋”。主要是由於輔幣嚴重不足,加之群眾用作裝飾或收藏,只好將一元幣宰為兩個半圓,甚至一分為四,用以流通。有作弊牟利者,宰割時從中抽去一小條,甚至三分之一,只剩兩個小半圓,也充半元使用。

四川藏洋的歷史作用

一、驅逐印度盧比,維護祖國統一。18、19世紀,英帝國主義利用其殖民地印度,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加緊了對我國西藏地區的侵略活動。在經濟上,免稅傾銷商品,以印度盧比低價搜刮西藏物產資源,嚴重損害我國利益。由於印度盧比鑄造精良,含銀量高,很快佔領了西藏貨幣市場,進而東侵康巴等地,最後發展到西藏地方海關也以印度盧比計算進出口的價值。而西藏藏幣,由於質差色低,無法與之抗衡。趙爾豐仿印度盧比鼓鑄三二藏元,便民交換,以抵制盧比,決策正確,方法得當,順應了抗英愛國的形式。加上鑄造精細。含銀量高,並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很快行銷康巴全境,受到廣大商民歡迎,乃至交易往來,非藏洋不行,人們爭相使用,有時一元竟值三錢八、九分。從此“盧比受到抵制,而漸絕於康藏矣”。由於各種原因,趙爾豐未能實現其當“西三者”王的美夢,四川藏洋也未能行銷藏、衛地區,但在這場貨幣之戰中,四川藏洋終於戰勝了印度盧比,將其驅逐出康巴地區,從而佔領了整個康巴地區的貨幣市場,維護了我國的利權,鞏固了祖國的統一。這一光輝業績將永遠載入中國和世界貨幣的史冊。

二、保證軍政開支,推動改土歸流。川邊“改土歸流”,大批軍政人員湧入康區,軍需民用開支極大。當時康區尚無統一貨幣,制錢不能通行,使用銀兩不便,鑄造發行藏民能接受的三二藏元是當務之急。此時,四川藏洋至少發揮了以下作用:1.保證了軍政人員的薪餉和軍政費用,有力地支持了趙爾豐的軍事行動和“改土歸流”廣泛推行;2.保證烏拉差役等費用開支,調動了藏民支援進軍的積極性;3.用於購買民間物資,便民交易,振興農工商業,減少了藏民對“改土歸流”成功的一項至關重要的經濟措施。

三、統一康區幣制,促進經濟發展。“改土歸流”前,康區生產低下,交換原始,經濟十分落後。四川藏洋的鑄造發行,第一次在康區建立了正規幣制,初步統一了康區貨幣市場,為發展生產,方便貿易,創造了一個較好的貨幣環境。加上其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康區生產、交換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從此,康區貿易往來用藏洋,糧錢稅收用藏洋,收支債務用藏洋,對誘發和增強康巴地區各族人民的商品貨幣觀念起了重要作用,並對後來康巴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四川藏洋是封建統治階級發行的貨幣,實質上是壓迫剝削各族人民的工具。特別到了後來,軍閥亂鑄,摻雜作假,低進高出,人民深受其害。但是,四川藏洋的客觀歷史功績仍是主要的。作為一種流通範圍有限的地方性銀鑄幣,能在我國近代史上發揮以上特殊作用,實屬罕見。

綜上所述,四川藏洋是在中國近代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在特殊地區,因特殊需要,採取特殊幣制鑄造、發行、流通於康巴地區的一種少數民族地區銀鑄幣。其歷史地位堪與西藏幣並列,是研究藏族經濟貨幣史、藏漢交往史和中外關係史以及少數民族貨幣史、錢幣史的重要幣種之一,值得認真探討。

四川盧比在中國銀鑄幣中的歷史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