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尖”產業總收入佔比超七成 揭祕中關村創新密碼

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北京不斷以實際行動回答著“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時代課題,展示著大國首都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步伐。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作為首都,北京堅定做好“加減法”,認真用好“辯證法”,成為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城市,減量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成為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徵,最大限度激發著城市的資源稟賦和創新潛力,形成了良好的示範帶動效應。

機遇與挑戰並存。當下,北京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緊緊圍繞新版城市總規的新要求,落實“四個中心”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探索形成在減量剛性約束下城市更新發展的新模式。與此同時,國家新一輪擴大開放、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消費結構升級以及國家重大活動牽引等歷史性機遇,為北京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和空間。抓住機遇、趁勢而起,更有力地彰顯北京優勢,更廣泛地激活北京要素,必將為首都北京贏得更美好的未來。

千年古都,正在蝶變。即日起,北京日報推出“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系列報道,關注發展前沿的生動實踐,聚焦改革創新的有益經驗,展現京華大地以矯健步伐奮進在新時代,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昂揚姿態。

北京海淀中關村,處處是“科技寶藏”:2.2萬餘家高新技術企業、336家上市公司、80家“獨角獸”企業紮根於此,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健康、智能製造和新材料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雲集。

這裡孕育著驚人的創新動能。據中關村管委會近日披露的年度成績單,中關村2018年總收入超過5.8萬億元,“高精尖”產業總收入佔比達七成以上,為北京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尤其一批前沿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眾多“獨角獸”企業的快速成長,讓中關村成為了全球矚目的創新熱土。

“高精尖”产业总收入占比超七成 揭秘中关村创新密码

產業聚集 打造全球AI創新高地

邁進北京曠視科技公司的展廳,最新潮酷炫的AI(人工智能)展示場景琳琅滿目,這讓初次到訪的觀眾嘖嘖稱奇。

“城市大腦”大屏前,系統可以從人群中智能捕捉到你的神情和動作,遇到可疑人員便會及時抓拍提醒;在便利店,顧客不僅可以刷臉支付,熱力分析系統還能判斷哪個貨架東西賣得最快,為商家提供補貨提醒服務……這家紮根中關村七年的AI視覺行業企業,在中關村得天獨厚的創新發展氛圍中,迅速成長為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

從首都國際機場T2航站樓出發的旅客,有機會體驗一條“特殊”的安檢通道。應用人臉識別技術,智能旅客安檢系統可以自動完成旅客人、票、證三合一核驗。進入行李安檢區後,它還能“刷臉”進行“人包綁定”,避免行李被誤拿。這套高科技系統不是舶來品,而是由首都機場和商湯科技聯合研發,至今已在T2航站樓試運行超過半年。

北京AI企業中還有眾多佼佼者,同時全國半數以上的AI骨幹研究單位也聚集北京。依託眾多AI企業的聚集式發展,北京無人駕駛走在了全國前列,8家企業、56輛自動駕駛車輛累計完成測試里程超過15萬公里。

人工智能,早已成為中關村的一張金“名片”。全球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近日發佈的全球AI百強榜單上,有6家中國企業入選,其中5家都在中關村。“中關村正逐步成為全球AI創新高地!”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的話擲地有聲。

機制突破 提升原始創新實力

不只是人工智能領域,中關村在集成電路設計、5G移動通信、液態金屬增材製造、創新藥物與醫療器械等領域同樣大放異彩,一批關鍵技術領域的重點突破,讓全世界矚目。

海淀公園北,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巍然挺立,1.6萬平方米的巨大空間裡,是一個“濃縮的中關村”。寒武紀商用深度學習處理器、百度無人駕駛平臺、航材院石墨烯材料製備、京東方柔性顯示屏、天智航骨科手術機器人等,都堪稱各自領域的尖端研發成果。

在翟立新看來,中關村始終走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的最前沿,始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擺在首要位置,這是其原始創新實力持續提升的“密碼”。

“這下我們可以在北京和上海多招些優秀人才了!”從事芯片領域創業的憶芯科技研發副總裁薛立成感嘆。不久前,公司剛剛收到中關村發放的20萬元研發費用支持資金,他深知,多招一名研發人員,就能讓公司的研發邁進一大步。

在中關村,不論是獨角獸還是科技小微企業,都有敢投入、多投入的魄力。

從2016年起,中關村面向全球開展了前沿項目的挖掘和培育工作,給予前沿硬科技企業研發資金支持,去年還出臺了科技型小微企業研發費用支持資金管理辦法以及國內首個支持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指導意見。企業有科研投入,就能按研發投入比例獲得一筆數十萬元的研發補貼;在項目篩選和監管上,中關村也大膽創新,建立容錯糾錯機制,一舉打破了前沿創新技術不被常人理解、難以通過國家科研項目評審獲得經費扶持的尷尬。

中關村管委會近年來還先後出臺大數據、互聯網+、集成電路等10個細分產業政策,支持了155個高精尖項目,覆蓋所有16個分園,截至目前已撥付支持資金8.39億元。另外,境外併購外匯管理、投貸聯動、“國際人才20條”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的試點,讓中關村創新生態和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促進服務“高精尖”產業發展的要素加速匯聚融合。

新聞鏈接

北京創新企業每天增199家

北京持續增強創新發展新動能的生動實踐,遠非侷限於中關村。“三城一區”——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正成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萬家、增長25%,創歷史新高;平均每天新設創新型企業199家,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0.5%。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北京市推動高質量發展情況通報會獲悉,北京正在深入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10個“高精尖”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制定5G、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等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和方案,引導各區、各園區聚焦主業、差異化發展,並建立“高精尖”產業重點項目協調推進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