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的東北如何變成了歷史上的北大倉?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東北地區長期處於中央王朝難以真正管轄的區域,尤其是遼河流域以北的松嫩平原區域,常年居住著諸多茹毛飲血的漁獵部落,是歷代中原統治者羈縻統治的蠻荒之地,即使是龍興於東北的滿清政權,在入關之後也將東北封禁,寒冷的東北依舊是人們眼中披甲人流放九死一生的寧古塔之地。那麼,東北是如何能夠在近現代成為北大倉呢?

苦寒的東北如何變成了歷史上的北大倉?

圖/今日東北

01 先天優勢

東北地區雖然維度較高,但是在夏季與華北地區一樣屬於水熱同期的溫帶季風性氣候,進行農業耕種與居住的自然環境與中原地區並無太大差異。另外,東北地區自然資源由於長期未遭開發,因而具有驚人的自然資源儲量,無論是木材還是礦藏,亦或者說充足的水資源與肥沃的黑土地,都是足以容納大量人口的資源儲備。因此,東北地區不開發則以,一旦開發必然擁有其他地區難以企及的潛力。

苦寒的東北如何變成了歷史上的北大倉?

圖/東北大平原

02 移民浪潮

無論在怎樣的社會模式之中,人口都是決定一個地區是否可以實現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清朝中期以前的東北大地人丁稀少,除了少量的滿清軍事力量與流放罪犯之外,稀稀落落的漁獵部落佔據了東北的大部分區域。

19世紀中葉,沙俄在北方的威脅迫使清政府被迫放開了“柳條邊”,撤銷了對於東北的封禁。恰在此時,山東地區遭遇連年旱災,飢寒交迫的災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大規模湧入東北地區,從路上(山海關)到海上(渤海灣)兩個方向紛至沓來的中原難民如洪水一般迅速覆蓋了從遼東半島到黑龍江畔的大片無主荒地,為東北的開發建設一次性填充了人力資源。

苦寒的東北如何變成了歷史上的北大倉?

圖/闖關東

03.衣食住行

解決了人口問題之後,自然資源豐饒的資源東北與北大倉之間只剩下了一個問題,就是數量龐大的移民如何在東北地區謀生。最先解決的便是糧食問題,首先,傳統的中原旱地作物高粱與明朝之後的高產作物代表玉米在東北大地上快速推廣,此外,19世紀末因為日本侵略而逃入中國境內的大量朝鮮族移民在遼寧試種水稻成功,隨後便迅速在整個東北地區推行,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東北大米在後世的尊享地位自此開始。

苦寒的東北如何變成了歷史上的北大倉?

圖/五常大米所處的稻田

在衣著方面,明朝之後逐漸在全國普及的棉布衣著在東北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青睞,“大棉襖,二棉褲”的標配可以扛得住東北零下四五十度的惡寒。居住方面,清朝時期的暖地壟與火炕在東北居民家中快速普及,使得東北人民在大雪紛飛的冬季可以在炕頭悠然地嘮嗑、喝小酒與吃火鍋,大大提高了冬季的生活質量,形成了今天全國人民印象中的東北印象。

苦寒的東北如何變成了歷史上的北大倉?

圖/東北暖炕

良好的自然條件與充足的移民,再加上革新的生活技術條件,讓曾經寒冷的北大荒完美轉型為北大倉。

苦寒的東北如何變成了歷史上的北大倉?

參考文獻:

1.近代東北史

2.中國全史百卷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