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的杜邦

當我們加盟一支新的團隊,而其加盟的條件則是:

1、鉛筆不得筆尖朝上插放,以防傷人;

2、不要大聲喧譁,以防引起別人緊張;

3、過馬路必須走斑馬線,否則醫藥費不予報銷;

4、騎車時不得聽"隨身聽";

5、打開的抽屜必須及時關閉,以防人員碰撞;

6、上下樓梯,請用扶手;

7、在走廊上,沒有緊急情況時不允許跑步;

――――――

所有以上瑣碎的規定,必須嚴格執行,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那麼我們的感覺會如何?

"簡直太不可能!"

"這樣做有何意義?!"

"是幼兒園的嬰幼兒守則吧!"

"荒唐至極!"

――――――

正是這些看來讓人不可思議、不可能執行的規定,讓這家企業度過了200年,而且至今依舊是"基業常青"!

這家企業就是由法裔移民E·I·杜邦於1802年在美國特拉華州創立的杜邦公司,目前在全球70個國家經營業務,共有員工79,000多人,遍佈70個國家開展業務,有135個生產和加工設施,在美國就有40多個研發及客戶服務實驗室,在其它11個國家還有35個的實驗室。

1802年成立之時,以製造火藥為主,20世紀,經營範圍涉及軍工、農業、化工、石油、煤炭、日用化學品、醫藥、塗料、農藥以及各種聚合物等1700個門類,20000多個品種。

其排名一直居於世界500強的前列,人類的生命極限大概在百歲左右,而對於企業來說,一般公司的壽命也就在10年以內,全球較著名的跨國公司能夠活過50年的也沒有幾家,而杜邦何以歷經200多年依舊保持"基業常青"?

最強勁的一個理由就是:杜邦始終把安全作為引導企業成功的核心價值之一,而這項安全理念正是通過那些"瑣碎"而"不可思議"的各種規定體現出來的。

杜邦公司是全球第一家追求"零目標"的企業,杜邦認為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力求達到零傷害、零疾病、零事故的終極目標。

安全在杜邦已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文化,滲透進員工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而杜邦之所以有這些"不可思議"的細節規定,則是從一些血的教訓中提煉出來的。

1815年,杜邦工廠爆炸,九名工人罹難,損失兩萬美元。

1818年,更嚴重的大爆炸奪去了40名工人的生命,而那時整個杜邦工廠才只有一百多人,損失12萬美元。

當時的杜邦的第二代掌門人伊雷內除了要籌集資金應付難關外,同時還必須安撫工人繼續工作,以及想辦法確保生產安全。

第一步,他宣佈杜邦家族搬入廠區居住,以表明資方和勞工同生死共患難,當然誰也不希望爆炸還有第三次。

第二步,禁酒,最初伊雷內容忍工人飲酒,可是第二次大爆炸的直接原因就是一名工頭飲酒過量導致誤操作。

第三步,制定並頒佈執行嚴格的安全生產作業規範。

這三條規定就是杜邦公司在今天依舊在堅持的"零事故"方針的原形。

時至今日,杜邦公司的安全管理已被稱為全球工業界的典範,杜邦也正在向包括福特公司在內的其他公司傳授安全管理經驗,並獲得技術收入。

所有偉大的公司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慢慢做起來的,所有那些所謂的成功經驗都不復雜,在起初之行時,甚至在今天看來,有些規定及要求都感覺"可笑",就像張瑞敏在海爾的第一條規定是"不能在車間隨地大小便"一樣。

而要執行這些看似"可笑"的規定,領導者必須執著、甚至像"傻子"一樣不怕別人的嘲笑與不理解,因為總有一些"聰明人"因為這些規定"可笑"而拒不執行。

杜邦之所以歷經200年依舊"基業常青",就是因為其"霸道"--對事關公司"安全"的瑣碎細節的執行不能討價還價、只能執行;更"霸道"的是,杜邦讓這些瑣碎細節變成了世界各國杜邦人的絕對"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