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氏看中国文化

从姓氏看中国文化

问:孔子姓孔吗?

答:孔子不姓孔。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

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妇人称姓”。(郑樵《通志·氏族略》)

姓,最早与女性生子有关。

“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人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国语·周语》)

夏商周三代,“姓”与“氏”不是同一个概念。“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姓”表示一个人的血统“之所自出”,“氏”则是“姓”的分支,“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一个人的姓指其血统来源,氏则指其子孙的血统来源。出身低贱者不知道自己的血统从何处来,也就没有“氏”。所以,不是所有的男子都称氏。

从姓氏的起源看,先有姓,后有氏,姓大于氏,氏统于姓。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分支。

“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八个字,精辟概括了“姓”与“氏”的本质区别。“

姓”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是地域区分的符号。胙土,就是封赐土地的意思。氏就是从赏赐何方土地而命名的。“因生”是生命的产生、延续与传承,“胙土”是生命赖以传承的环境、条件与方式。前者属于生育观念,后者则属生存观念。生育与生存是人类存在的两大必要条件。“姓”“氏”二字是对人类生育与生存的高度概括。

问:孔子何以称氏?

答:孔子称氏,是因为他的祖先乃国君,家世高贵。据钱穆考证,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周灭商,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宋,遂从王室转变成诸侯。四传至宋湣公,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但他不传子而传弟,是为炀公。当时已盛行父子相传,鲋祀便杀死叔父,欲其兄弗父何为国君。但弗父何不受,鲋祀自立,是为厉公。弗父何仍为卿。孔子先世遂由诸侯转为公卿。孔子在世时,就有人说孔子乃圣人之后,因弗父何将国君让与厉公。(参见《孔子传》)

正考父是弗父何的曾孙,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皆为上卿。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是其字,嘉是其名。“因获赐族之典,其后代以其先人之字为氏,乃曰孔氏。孔父嘉为孔子之六代祖。”

“诸侯赐卿大夫以氏……若百姓,则以父祖官及所食之邑为氏。以官为氏者,则司马、司城是也;以邑为氏,韩、赵、魏是也。”(顾炎武《日知录》)

可见,氏由其父祖而来,出于父系也。

孔氏本为宋国贵卿。“或说孔父被杀,孔氏即失卿位,其子即奔鲁。或说孔父死后,孔氏卿位尚存,至防叔始奔鲁。恐当以后说为是。孔氏奔鲁后,卿位始失。但亦不即为受地而耕之平民。”当时贵族与平民之间尚有新兴之士族。此等士族,各国皆有,而鲁为盛。

孔防叔是孔父嘉的曾孙,始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鲁有东防西防,防叔所治为东防。

叔梁纥是孔防叔的孙子,因为鲁郰邑大夫,亦称郰叔纥。郰字亦作陬,又作邹,乃邑名,非国名,与邹国异。

叔梁纥乃孔子的生父。叔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无子。有一妾,生男曰孟皮,病足,为废人。乃求婚于颜氏。颜氏姬姓,与孔氏家同在陬邑尼丘山麓,相距近,素相知。颜氏季女名征在,许配叔梁纥,生孔子。

问:男子称氏始于何时?

答:始于周朝。商朝尚男女姓氏不分。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也。”商以前女子不以姓称。“女子称姓,亦自周人始矣。”﹙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男女之別,周朝较商朝为严。“同姓不婚之制,实自周始。”“有同姓不婚之制,而男女之别严。”

“此种制度,固亦由时势之所趋,然手定此者,实惟周公。”周朝制度乃道德之器械,周人为政之精髓。“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奉之谓治,反是谓乱。﹙同上﹚

问:孔子名子吗?

答:孔子名丘不名子,字仲尼,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得生,故以为名。所谓“字”乃是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子”并非名字,而是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孔子之“子”显属前者。换言之,古代人称孔氏为“子”,是对他的一种美称,也是对他的尊称。“子”后来也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墨子》、《韩非子》。

问:中国最古老的姓从何而来?

答:中国最古老的姓源于图腾,是生殖祟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产物。“图腾感生,演化为姓”八个字揭示了古姓的来源。当代学者王泉根将“图腾感生”分成三类:(1)履迹,如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又如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2)吞物,如禹母吞薏苡而生禹,又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契;(3)遇异,诸如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女节感流星而生少昊、女枢感虹光而生颛顼。

(以上内容参见《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

最古老的姓多为图腾之遗痕。从文字中尚能辨认这种遗痕,例如:凤是凤姓之图腾,羊是姜姓之图腾,龙是董姓之图腾,鼓是彭姓之图腾。

问:中国什么时候姓氏合一?

答:秦汉。先秦时姓氏相别,界定明确,不得混用。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遂成定制。如汉高祖刘邦就已不自知其姓,此后人各以氏代姓。秦汉以后的“姓”即先秦的“氏”。

姓氏合一的制度始于西汉初年。

顾炎武指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日知录·氏族》)郑樵对这种“姓氏之失”、“浑而为一”的演变过程有一段形象的描述:“秦灭六国,子孙皆为庶民,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三代之后,姓氏合二而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通志·氏族略》)
从姓氏看中国文化

(中国古代的图腾图案)

我们中国人历来非常重视姓氏,认为“生民之本在于姓氏”。(语见郑樵《通志·氏族略》)这是研究中国社会一个极其重要的宏大课题

研究中华民族如何形成的历史,很大程度上要从姓氏方面下功夫。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个姓氏,每一个姓氏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盛衰迁徙。。。。。。搞清楚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这个民族是在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的姓氏被汉化,历史上大量多音节的姓氏大多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音译。华夏族本身就是由中原周边的“夷”、“蛮”、“戎”、“狄”等族融合而成的。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则是民族融合的最初集散地。其中公族以昭、屈、景等姓为代表。庶族则有熊、鄂、罗、龚、申等姓。域内巴郡蛮人酋长有罗、朴、督、鄂、度、夕、袭七姓,巴南则有盘、冉、元、巴、李、田六姓。

两晋南北朝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即所谓“五胡”,三百年间最终融入到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来。如氐族自称盘古氏后裔,

“其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胡同。各自有姓,姓如中国之姓矣,多知中国语,由以中国错居故也。”﹙参见《三国志·魏志·外夷传》﹚

又如鲜卑,先世为有熊氏后裔。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统一北方前命各部落一律改姓,将鲜卑语复姓改为音义相近的汉字单姓,如将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丘穆陵氏”改为穆姓,“步六孤氏”改为陆姓,“独孤氏”改为刘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144个姓氏中除少数保留复姓外,其余大多改为汉姓,包括鲜卑贵族中最为显赫的九个家族。

辽为契丹族创建的一个朝代。耶律氏建立大辽政权后,其母族本为舒噜氏,因仰慕汉朝名相萧何而改姓萧。

滿族的姓氏有近七百个之多。最初大多以居住地为姓,如佟佳、富察等;或以部落名为姓,如瓜儿佳、赫舍里、爱新觉罗、纳喇等。满族姓氏中以爱新觉罗最具代表性,一度贵誉全国。但现在已很少见到这一姓氏了,因为大多改为汉姓。居住在北京的爱新觉罗子孙多改姓为“金”。

仅次于爱新觉罗的八大满族贵族姓氏,即佟佳、瓜尔、马佳、索绰罗、齐佳、富察、纳喇、钮祜禄,到民国年间,分别改为童、关、马、索、齐、富、安、郎八个汉姓。

满族在清代曾是中国的统治民族。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滿、汉两族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已无差异;居于关外的满族只是在某些边远的村屯中,仍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习俗。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满族逐渐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满族姓氏的变化正是这种民族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从姓氏看中国文化

中国姓氏来源似可溯及传说中的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此前人们联姻不考虑是否有亲密的血缘关系;其后族内通婚始被禁止,人际关系从而纳入正常的规范之中。

“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白虎通义》﹚

依照大多数中国历史学家的看法,姓氏的主要功能就是调节婚姻关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而中国国民的心理是不喜欢生育不蕃婚姻的。这是从功能上看。

从意义方面推断,姓氏又是一种符号,用来表示中国人在男性世系方面的关系。同一来源的相同姓氏标志着特定的血缘关系;倘若相同的姓氏来源不同,那就未必表示他们之间存在血缘关系。(语见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

从姓氏的起源看,中国人的姓氏可以溯源于各自氏族部落的特定地域,而后又由于不同的缘故,分散到不同的地域。随着时间的流驶,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姓氏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政治地位。郡县大抵依先秦各氏族居住地为区域,即使迁徙外地,仍能举其原籍郡名作标识,如太原、陇西、安定、清河、南阳等,即后世所谓郡望。郡望最初是区別同宗的后裔、支派的一种方法。历传愈久,则胤裔愈多,以致于旧望之中又生新望,故同一姓氏的郡望有多至三四十的,如唐代张氏有四十三望,王氏亦有三十二望。一姓往往不止一望。姓虽同而望不同,几与异姓无异。

郡县制确立后,一些具有政治地位与经济实力的家族经过世代发展,逐渐成为郡内较大的族郡,最终形成名门望族。秦代以后,特别是汉、唐两代,各郡的名门望族把自己的姓氏与所居住的地方予以并称,以示与其他同姓家族之区別。如陇西李氏即指居住在陇西郡﹙今甘肃天水一带﹚的李姓家族,这个家族在西魏、北周至隋朝世代为皇亲国戚,拥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他地区的李姓家族无一与之相比。

郡望在东汉末年蔚成风气,到魏晋南北朝时达到高峰。时人对郡望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朝廷选拔官吏重郡望轻才能。不同郡望的同姓不能担任相同的官职。名门望族与平民百姓鲜有往来,即或接触,也不与其同座。唐代人认为,“立身在世,姓望为先。若不知之,岂为人子?”把郡望看得比官职还重要。民间的婚姻嫁娶也十分讲究门第。唐代中期之后,这种风气才渐致消褪,“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分阀阅”遂成为常态。

据陈寅恪考证,李唐皇室改赵郡郡望为陇西郡望,即所谓“并令其为宗长,仍撰谱牒,纪其所承”。在他看来,引起郡望变化的原因要从文化上去寻求。李唐皇室女系母统杂有胡族血胤,如高祖、太宗、高宗之母皆胡姓而非汉人。

从其男系父统看,“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李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其与胡夷混杂,乃一较晚之事实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溯源探微,意在说明北朝时期汉人与胡人之分別,文化较血统尤为重要。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则目为胡人,血统如何在所不论。“此点为治吾国中古史最要关键,若不明乎此,必致无谓之纠纷。”

从姓氏看中国文化

(五代十国时的胡人)

中国人使用多少个姓氏?包括曾经使用、正在使用的姓氏,据粗略估计超过1万个。至今仍在使用的有3000多个。

据顾炎武《日知录》估计,上古三皇五帝时只有22个姓氏,加上其他姓,约有50个左右的姓氏。汉代《急就篇》仅列130个姓。唐代《元和姓纂》所收姓氏达1232个。宋代郑樵《通志》录姓氏2255个,邵思《姓解》收录姓氏2568个。元代《文献通考》载录姓氏达3736个。明代《续文献通考》著录姓氏多达4657个。今人窦学田编撰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收录姓氏已达1万2千多个。袁义达编撰的《中华姓氏大辞典》确定中华民族的姓氏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个字以上的姓氏2313个。

由此可见,姓氏本身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据李济分析,增加的姓氏有以下几种来源:

1.自身分离。当姓氏最初被创造出来时,并不是一种持久的称呼,而是为了奖赏那些有德行的人,以使他们得到社会的承认。姓氏的恒久性是社会固化的结果,而这在初期相对少见。那些有德行的人的姓氏,并不一定代代传承。如果人们愿意,姓氏可以改变。当然,这种改变绝不是随意的。宋代郑樵将它们分属于28个类别。其中以某人出生地的地名替代最初的姓氏,乃是最常见的变更方式。据郑樵考证,宋代有125个姓氏是通过这一途径而产生的。其他途径有:以省、县的名称,或以头衔,或以自己在家族中的排行作为姓氏。据郑樵统计,自身分离是姓氏数目增加最普遍的途径,约占总数的六成以上。

2.外来姓氏。在中国内地定居的蛮族往往保留其部落的名称,这一类占一成半。这种姓氏一般是多音节的。

3.强制变化。历朝皇帝通常把皇家的姓氏赐予忠臣与猛将作为奖赏,或赐予宫廷侍从作为宠信的标志,或赐予蛮族部落的首领作为亲善的象征。这一类姓氏只占姓氏总数的极少部分。

4.顺应时宜。外来户长期定居之后,由于姓氏保留着原先部落多音节的名称,逐渐感到在社会上受到排斥,从而要求姓氏变成单音节的愿望日益强烈。据《魏书》统计,从386年至558年中国北方有99个部落的名称由多音节变成单音节。这些部落都用最常见的汉姓作为他们的姓氏。(该内容请参见《中国民族的形成》)

中国人姓氏的分布极不均衡,如李、王、张、刘是北方大姓,陈、林、黄则是南方大姓。各姓氏的人数也极其悬殊。呈现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小姓人口越来越少的趋向。经常使用的姓氏有500个左右,却占人口总数的87%以上。

李济在《中国民族的形成》中选出10个名人数目最多的姓氏:张、陈、朱、胡、郭、李、刘、王、吴、杨,分别考察其来源、移徙路径。

1.张 张姓来源于姬姓,最早见于河南、陕西、山西等省。其第一次南迁始于公元317年。源于叱罗氏的张姓在明朝初年尚未跨过长江。长江以北的张姓,起源于鲜卑、黄帝两支。长江以南的张姓较为纯一。

2.陈 陈姓出自妫姓,主流来源于舜帝的血统,可以追溯到黄帝。陈姓第一次南迁的年代与张姓相同。第二次南迁发生在800年之后(公元907-1127年)。

3.朱 朱姓出自宋微子之后,以国氏姓。“周衰,诸侯灭宋。犇砀易姓为朱”;“朱氏出自曹姓”;“朱氏本邾也,姓曹”。尽管有两种说法,朱姓的来源,仍可追溯到黄帝。最早的朱姓主系见于山东与河南两地,汉代中叶跨过长江定居于苏州,从那里又扩展到安徽与福建。长江以南的朱姓是主系。

4.胡 胡姓有三个来源:一、“其先自妫姓(舜帝之姓—引者注),建国南土,曰胡子”。二、“胡氏子爵其地”,“楚灭之,其后以国为氏”。三、“其先与楚同姓(熊姓—引者注),别封于胡,以国为氏。”最早的胡姓分布在陕西、甘肃、湖北、河南等地。明代胡姓明确出现在长江以南,但渡江的时期无法确定。长江以南可能很早就有胡姓,因为其来源之一与楚国王室有关联,而楚国的疆域达至长江流域。

5.郭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以为氏。”据记载,郭氏代居山西阳曲。关于郭姓的移徙情况尚未见其他记载。

6.李 李姓的来源有三:(1)“李氏出自赢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为尧大理。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遂改理为李氏。”(2)“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阳。晋魏间居于安定(陕西),后徙辽左,以避乱,又徙武威。后魏有难陀孙婆罗,周隋间居凉州武威……至抱玉,赐姓李”。唐朝王室就出自李姓。(3)“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并以立功,从唐国为李氏。”从地望与迁徙看,李姓几乎遍布中国的每个角落。有下列几个要点:(1)关于李姓主系的最早记载表明其出自河南;(2)两个主要支系约始于公元三世纪;(3)直隶支系后来分布到满洲、河南、陕西与湖北,很可能还有其他省份;(4)甘肃支系后来分布到直隶、河南、山西、山东和其他地方;(5)公元618年以前的迁徙在南方受到长江的限制;(6)唐代共有37个李姓支系遍布于中国本部。

7.刘 刘姓来源亦有三:(1)主系可以追溯到黄帝。(2)“又有东郡、河南、雕阴三族,俱出匈奴之族。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者皆从母姓,因改为刘氏。”(3)汉室后裔分彭城刘氏、尉氏刘氏、临淮刘氏、南阳刘氏、广平刘氏、丹阳刘氏、曹州刘氏七支。刘姓的地望最早见于陕西与甘肃,公元前三世纪向南迁移到河南与江苏。江苏刘姓的一名成员建立了汉朝,他的后代便移居到中国各地。

8.王 王姓是中国最常见的一个姓氏,按郑樵的看法,主要由于其来源不同:(1)王莽“自谓黄帝之后,其自本曰黄帝”;(2)“其先出自周灵王太子晋凡。二十一世生翦,翦为秦将军。又三世而生珣,珣居太原”;(3)“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外国姓之王”;(4)“王氏之先实金之宗室……东至大名居开之濮阳(山东)乃易姓,王氏子孙至今因之”。王姓最早见于河南与山西,公元前3世纪首次分枝,约公元4世纪南渡长江,10世纪到达福建,13世纪移居广东。

9.吴

吴姓主系可追溯到黄帝,“吴今苏州城是也”,“勾践灭吴,子孙以国为氏”。公元11世纪始见外来的女真成分,“吴升其先本女真吾古伦氏,世居临洮。乃以吾作吴,因姓吴”。吴氏家族的迁徙路径尚无确切的记载。

10.杨 杨姓有两个主要来源:(1)其主系来源于周王室,“杨氏有六:唐叔虞之后封杨,以封为氏;又周宣王子尚父封后为氏;又周景王之后;又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杨氏;又杨突周赐姓独孤氏,隋复本姓;又有莫胡卢氏,改为杨氏。”(2)另一部分随拓跋氏入中原而进到杨姓之中。杨姓早期的迁徙仅限于长江以北,后来的迁徙无法确定。

这十个姓氏的起源,除一例之外,都以某种方式与黄帝有关联。尽管这十个姓氏在整个中国姓氏中具有典型性,却不能涵盖全体。例如曾在中国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引人注目地没有成为中国姓氏的一个来源。或许蒙古人采用了另外一些汉姓。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明令所有蒙古人保留原部落的名称,原因是许多蒙古人在改朝换代后采用了汉人的姓名。这道诏令是否生效难以确知。但它证明元朝覆灭后仍有相当多的蒙古人留居在中原地区。即使蒙古军人大部分也留在内地了。

“避乱自北而南者多聚于京师”。其中编籍为民的蒙古人,和当地汉人一道从事耕稼,互通婚姻。“没有其他证据表明他们后来未被同化”。﹙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
从姓氏看中国文化

(传说中的黄帝)

姓氏出现在不同文化的不同时期。

日本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姓氏起源较早,但直到一百多年前,还不是每个日本人都有姓,仅贵族、武士、神官有姓氏。1868年明治维新后颁布的《壬申户籍法》才明确规定:全国平民“必须人人有姓氏”,并作为国民的一种义务强制加以推行。许多人不知如何选择姓氏,便匆忙以神官手中的铃木为姓,以致于铃木成为当今日本的第一大姓。

英国是从1000年起开始使用姓氏的,当时由于名字不够用而产生使用姓氏的需求。所以英语国家都是人名在前,姓在后。姓与名是同一个词name。

直到20世纪在某些文化形态中姓氏的使用尚未普及,如土耳其直到1935年才以法律形式规定使用姓氏。

中国文化是最早使用姓氏的一种文化。梁启超率先从中国人的姓氏里发掘出文化含量。他所说的文化,乃指“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共业”系佛教用语,意思是相互渗透、传播,与“别业”相对。人的本能及其表现,有相当部分“遗传到他的今生、他生或他的子孙,永不磨灭”,此乃“别业”。还有一部分“像细雾一般,霏洒在他所属的社会乃至全宇宙,也是永不磨灭的,是之谓‘共业’,又叫业力周遍的公例。文化是共业范围内的东西,因为通不到旁人的别业,便与组织文化的网子无关了。”也就是说,文化乃是人类在自身活动中结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着的一种网络。

在梁启超看来,中国的姓氏首先与宗族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从某一姓氏可以窥探某一宗族的起伏与走向。其次,姓氏又是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某一姓氏的起落反映着某种宗法制度的变迁。再次,姓氏和特权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赐姓成了最高统治者赐以的荣耀。总之,从姓氏中可以察看中国文化的足迹爪印。 ﹚

梁启超认为,婚姻是血缘群体之间的一种联系,是文化繁衍的重要因素。他把母系社会看作以女子为中心的群体组织,母亲的“姓”便是中国最早的社团组织的标志。“一姓者即一母系之称也”。

梁启超认为,真正的婚姻始于父系社会,后经演变,延续至今。中国的婚姻有三个特点:一是婚姻以扩大和延续家庭为目标,不主张大家庭分裂;二是绝对承认男女平等原则;三是男女成婚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外力干涉。

与婚姻相联系的是姓氏,而姓氏又是和宗族联系在一起的。宗族是家庭的扩大与组合,同姓之人可以分为若干个宗族。从某个姓氏可以窥察某个宗族的走向和脉络。姓氏还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宗族的繁衍使宗法制度得以逐渐形成。封建制赖宗法制以为基础,宗法制借封建制加以维系。传统中国的宗法制度蔚为大观。一族之主,即嫡长子叫“宗主”。嫡长子受族人兄弟尊敬,继承大宗,故称“宗主”。同一个宗族之人称“宗人”。同宗的亲属,或同母兄弟称“宗亲”。同宗的后裔、支派叫“宗支”。宗社,即宗庙和社稷,代指国家。宗庙祭祀所用的器物叫“宗器”。同姓的诸侯国称“宗国”。所有这些规制都是法度,即法令制度。

继梁启超之后,罗常培亦致力于从中国的姓氏里发掘文化含量。罗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与赵元任、李方桂并称早期中国语言学界“三巨头”

从姓氏看中国文化

五位学术界的巨匠在西南联大的合影(罗常培在正中位置)

首先,罗常培发现:从姓氏里有时可以窥察其部族来源。如唐朝望族尉迟氏相传出自于阗王室。于阗国人到中国来都以尉迟为氏。又如,唐代的康姓出于康国,曹姓出于曹国,安姓出于安国。从这些姓氏中可以推测其源于中亚各国。

其次,罗常培发现:姓氏有时也可以反映宗教信仰。中国回教﹙伊斯兰教﹚徒的姓,固然有和汉族相同的姓,如张、王、刘、杨、金、崔、李、周、曹等姓,也有他们特有的姓,如回、哈、海、虎、喇、赛、黑、纳、鲜、亚、衣、脱、妥、以等纯回姓,以及马、麻、白、满、蓝、洪、丁、古、宛、穆等准回姓。纯回姓皆以回教徒的谱系为依据,准回姓则依据汉姓。西北一些地方流行一句民谣:“十个回子九个马,剩下一个准姓哈。”云南流传的民谣则称:“张汉人,李倮倮,回回总是姓马多。”

自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可以从许多人的姓名中推测其信仰基督教。如元代的阔里吉思、马祖常、赵世延等。不仅可以从他自己的名字推测其宗教信仰,而且可以从他的祖、父的对音得到佐证。据《元史·赵世延传》记载,赵世延本人的姓名虽已汉化,但他的前三代与下一代都用基督教的名字。赵无疑是基督教世家了。再如符保卢、马约翰、洪煨莲、赵梦蕤等,仅从他们的名字便可以推知他们是曾经受过洗礼的人物。

再次,罗常培发现:可以由子孙的氏推溯他的宗系由来。古代中国有一种以祖父的字或名为氏的制度。所谓“字”,系指人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郑樵《通志》说:“以字为氏: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复言公孙,则以王父字为氏。如郑穆公之子曰公子騑,字子驷,其子曰公孙夏,其孙则曰驷带、驷乞。”

又说:“无字者则以名。如鲁孝公之子曰公子展,其子曰公孙夷伯,其孙则曰展无骇、展禽。”

再说:“此诸侯之子也,天子之子亦然:王子狐之后为狐氏,王子朝之后为朝氏是也。无字者以名。”﹙参见罗常培《语言与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