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要嫉贤妒能者

清舟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注释】

1《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2 断断:前人注为“坚守善道的样子”或“忠诚专一”。联系上下文及“断”字本义,应理解为绝对、确定等。

3 休休:善良、美好等。

4 容:包容、大度。

5 彦圣:德才兼美。

6 不啻(chì):不但。

7 寔(shí):通“实”,实在,确实。

8 媢(mào)疾:妒嫉。

9 违:反对、抵触、排斥。

10 俾(bǐ):使。

11 殆(dài):危险。

12 放流:流放。

13 迸(bǐng):即“摒”,驱逐。

14 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总称,泛指边远地区。

15 中国:中原地区。

“中国”不要嫉贤妒能者

什么样的大臣,或者说官员能真正保护和造福百姓?这是任何时代的执政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从本节所引用的《尚书》的内容来看,我们的古人首先看重的不是个人的技能,而是美善的德行和宽广的胸怀。只有这样,才能放弃个人荣辱、得失等,发自内心地为国家和天下着想。也只有事事处处站在国家和天下的立场上,从天下国家的高度考虑问题,从国家和天下的总体衡量成败得失,才可能治国平天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放弃小我,成就大我。只有具备了这种心胸,才能真正将别人的德才当成自己的德才,发自内心的喜好有德才的人。因为这些人是有利于国家和天下的。

“中国”不要嫉贤妒能者

古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见解和认识,是与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理念分不开的。此前我们曾经简单介绍过古代的“气学说”。该学说认为,人和天地万物都是由最精微的物质——气构成的。人和天地万物通过气的往来而联系在一起。因此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多数人或许不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一境界,而只能从理性上体会它。但对于已经通过诚的修养而明明德的人来说,这就是真切的现实。因此他们才能真心地将国家、天下和自身当作一个不分彼此的整体来对待,才会真心地为国家天下好。

“中国”不要嫉贤妒能者

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的得失荣辱,不在乎集体、国家、天下的得失利害,那他当然就不会真心希望别人有德才,尤其是超过自己的德才。因为那样别人就可能取代自己,抢走自己的既得利益。因而看到有德才之人,就会发自内心嫉妒,想尽办法排斥、阻碍,使人家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不论意识到还是意识不到,这种人的真实目的都是保住自己的利益。如果让这样的人来治国平天下,结果会是什么样子?不用问也知道。在《大学》的作者看来,这样的人不仅不能治国平天下,而且都没有资格存在于“中国”,因为自私自利与崇尚道德美善的“中国”是格格不入的,允许他们存在,就是容忍破坏道德美善。

“中国”不要嫉贤妒能者

《大学》的作者还认为:对那些自私自利者的放逐,必须由具备仁德的人来把握和执行。这是因为有仁德的人不会依着个人好恶来处理问题。如果不具备发自内心的仁爱,那么便有可能出于个人好恶或义愤处理问题,这样就难免会出差错,或者把好事做过了头。无论出差错还是做过头,都是不利于国家和天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