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家实力较量谈汇率趋势

随着海淘和出境游的兴起,汇率已经越来越被普通老百姓所关注。影响汇率短期波动的具体因素有很多,但是今天要谈的是如何从宏观的国家层面、从本质上看准汇率的长期趋势。

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家实力较量谈汇率趋势

汇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

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代表的是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所以谈论汇率,并不是在说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在说一种对比。汇率的升降,对应着货币的升值与贬值,而这个对标的基准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通常用的是美元,但为什么是美元呢?

二战结束后,各国聚在一起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美元盯住黄金,其他货币盯住美元,也就是把美元当成一个"锚"的全球货币体系。美元能成为定价货币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国家实力和经济实力(黄金储备)。当时欧洲各国要进行战后重建,都要依靠美国的贷款,所以美元称霸,毋庸置疑,也毫无悬念。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美元就开始贬值,黄金价格飙升。然后美国直接宣布与黄金脱钩,美元的发行不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只与美国的经济增长和信用规模有关。美国还是如此霸气,因为它依旧是全球政治经济的霸主,尽管脱离了黄金,美元依旧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着支柱地位,至此,

全球货币体系进入自由浮动时代。

人民币与美元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升值好、贬值好还是稳定好?同样不能孤立的去看,在不同的环境中,各有利弊。稳定也不可能维持不变。随着发达国家的复苏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谁都想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位,货币必然成为斗争之一,汇率随着各种博弈波动再趋向稳定,但是每一次重新稳定的形态都已大不相同。

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家实力较量谈汇率趋势

从长期来看,美元是一直都受到挑战和攻击的,虽然一个新币种想要取代美元成为支柱货币几乎不可能,但是想把美元拉下马却是很多国家共同的"鬼胎"。那中国的想法呢?

从历史来说,从事实来看,中国是选择跟美国并肩的,因为人民币是选择盯住美元的,至少在2015年之前都是这样。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一个想要冲击美元的是日元。当时的日本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和唯一的工业化强国。1988-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的癫狂时期,日本号称"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美国都能买下,美元岂不直接是囊中之物?结果大家都懂了,泡沫终究是泡沫,破了就是一场空。

但是接下来这个对手就有点厉害了,那就是欧元。欧元诞生于1999年1月1日,得益于欧洲各国的实力加总,欧元直接就成为了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货币。但是欧元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财政边界和货币边界不一致,随之带来的是严峻的赤字和债务问题

。所以,欧元只是有点厉害,但是对美元构不成威胁。

现在终于要说到中国,说到人民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怎样的发展速度取得了怎样的国际地位,无需多言,中国已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老大是美国,老二是欧元区。但是,美元能一直稳坐泰山,人民币功不可没,因为人民币一直以来都是选择盯住美元,实际上这也是用人民币加持了美元。

所以,为什么2000年科技泡沫危机和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重挫,而美元依然坚挺,就是因为美元的背后不仅仅是美国,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

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稳态被打破,中国不再只能懦弱的跟风,人民币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去打破国际货币格局,争取更大的权益。2015年,人民币开启了国际化征程,新一轮突破性的“8·11”汇改启动。

人民币汇改历程

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家实力较量谈汇率趋势

人民币汇改大事记(图源:网络)

人民币汇改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走过40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9年至1993年:实行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双轨制

1994年: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15年:实行"前一日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机制,以及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从此,人民币不再紧盯单一美元,由美元"单锚"机制转向美元+一篮子货币的"双锚"机制,终结了此前十年人民币兑美元累计33%的升值。由于从2015年8月11日宣布实行,因此又称为"8·11"汇改

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家实力较量谈汇率趋势

2015年”8·11“汇改机制

可能有人会问人民币升值不好吗?我们的钱不是更值钱了吗?听起来好像没毛病,但是实际情况却未必是好事。

还记得日本的泡沫经济怎么形成的吗?当时的美日贸易,美国逆差,日本顺差,美国面临贸易+财政双料赤字。美国为了减少逆差,直接就对汇率下手,美、英、法、德、日五国签订"广场协议",联手干预汇率。虽说是五国协议,但实际上主要是要让日元和马克升值,让美元贬值,强势美元变弱势美元,一方面花同样的美元相当于省钱,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所以从2005年以来近十年的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也是同样的道理。被美元裹挟着被迫升值,对小老百姓的海淘和出国游可能有点甜头,但是从国家财政和贸易层面来说,吃的亏要大得多。因此,当我们国家真的羽翼渐丰,势必要摆脱美元的挟持,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汇改势在必行。

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家实力较量谈汇率趋势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人民币将于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也称作"纸黄金"。人民币入篮,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共同构成了SDR储备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家实力较量谈汇率趋势

"8·11"汇改的影响及效果

当然,"8·11"汇改并不是一帆风顺。国际格局的改变,势必会引起多方的博弈对抗,也很难说清楚内外因究竟谁占主导更多。如今,"8·11"汇改已过去三年多,再回头看当年忧心忡忡的汇率震荡问题,其实我们已经稳得很好了。

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家实力较量谈汇率趋势

图1:2015-2019 美元指数走势图

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家实力较量谈汇率趋势

图2:2015-2019 美元指数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对比图

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家实力较量谈汇率趋势

图3:2015-2017 人民币汇率指数变动图

图1是2015年1月至今的美元指数,也就是美元兑一揽子货币的平均汇率,可见美元自身的表现就是大起大落

图2是美元指数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走势对比图。

图3是人民币对比CFETS、BIS、SDR三个货币篮子的汇率指数,反映出在汇改完成后人民币能保持相对平稳的波动。

首先说一下美元为什么会出现大幅的起落。美元一直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石,全球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事件,都会影响美元。从2014年至2015年持续的大幅升值,是因为美联储从2014年开始放出加息信号,2015年连续5次加息,不断地刺激美元走强走高,这是从美国自身出发产生的影响。然而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尤其是欧洲经济的复苏特别强劲,对应的就是欧元的升值。美元与欧元是老大与老二的竞争关系,此消彼长,欧元强了,美元就弱了,所以表现出美元的贬值,下跌。这是来自外部的影响。

而从图2可以看出,在2016年之前,美元与人民币也表现出紧密的关联性。因为一直以来

人民币都盯住美元,美元升值,人民币也会被迫升值。2015年"8·11"汇改之后,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于是要先对之前的被迫升值来一场补跌,也涉及到对资产和债务的重新匹配。当时的补跌和国家的操作,确实令大家都忧心忡忡,怕过度超跌。好在2016年年中汇改实施到位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与美元指数走势趋同,代表人民币与美元"脱钩"成功,人民币与美元也正式进入竞争状态。

图3支持上述结论。2016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对三个篮子的汇率指数都进入稳态波动,说明已不再受美元涨跌的被迫裹挟。

所以,"8·11"汇改让人民币终于脱离了美元,是人民币独立登上国际货币舞台的关键一步,是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开端,而背后的支撑则是国家实力的较量。

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家实力较量谈汇率趋势

正确认识汇率的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

货币的背后是国家的实力,货币价值的浮动则取决于国家的实力和其他国家对这个国家的信心。

想要判断一国货币的长期趋势(10年以上),只需要判断这个国家是会长期走强还是长期走弱。比如美国长期占据着霸主地位,但是随着其他发达国家的苏醒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美国的利益势必会被瓜分,美国必将逐渐走弱直至一个均衡点。而像中国,即使相比自身经济增速已经放缓,处在一个下行的趋势当中,但是增速还是快于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这几个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经济体,所以中国的未来是向好的,人民币的长期必然是走强的

但是汇率又特别容易受短期经济周期和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在一个长期趋势当中也很容易出现短期(1-3年)的大幅震荡。比如中美贸易摩擦,世界两大经济体的较量,没有谁会一直赢,也没有谁会一直输,一次次的碰撞当中,世界经济格局会慢慢改变,其中又势必会伴随着贸易和货币格局的变化。

未来,人民币会出现一个"短期贬值,长期升值"的走势,人民币国际化,现在还只是开端,人民币一定是未来世界的主要货币之一,人们在长期资产的配置上万万不可过度轻视人民币资产。

人民币国际化:从国家实力较量谈汇率趋势

相关文章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