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判官员死刑, 行刑前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 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你怎么看?

老和尚888


这个人叫范文从,是北宋范仲淹的后代,洪武年间担任御史,我们也知道明朝的御史经常要劝谏皇帝,正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朱元璋的脾气大家也知道,也比较差,有一次,范文从说的话,不大中听,就惹恼了朱元璋。

朱元璋就让有司去给范文从判罪,有司判范文从死罪,准备秋后问斩,当时死刑是要由皇帝来勾选的,朱元璋就翻阅了这一批的案件。

朱元璋翻着翻着,就翻到了范文从的案件,其实朱元璋对范文从还是有点印象的,毕竟那次确实将朱元璋给气得不轻,朱元璋就想看看范文从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然后一看这个范从文的籍贯,是苏州吴县人。

朱元璋忽然想到,北宋的名臣范仲淹也是吴县人,而范文从又姓范,难不成这个范文成是范仲淹的后代?朱元璋平时闲暇的时候,也是常叫人来讲史,或者自己常看史书的,对北宋的范仲淹特别的敬佩。

朱元璋就让人把范文从叫过来,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呀?范文从说:苏州吴县人。朱元璋说:北宋的范仲淹也是吴县人,你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人呀?

范文从说:是的,我正是他的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完之后,沉默了许久,就让人拿来五尺的帛书,然后在上面书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正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朱元璋将帛书赐给了范文从,他对范文从说:我赦免你这次的死罪,而且还再免你五次死罪,希望你能以这几句话做为自己的座右铭,以后,我做得不好的地方,你继续规劝我。

这五次免死,甚至要胜过明代的一般的丹书铁券,毕竟那个只能免三死而已,不过这五次免死与丹书铁券也一样,那就是,如果是谋反罪,那是不能免的。


历史简单说


此人叫范文从,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人。

故事是这样的:话说朱元璋在位时,范文从担任御史。他这人是个急性子,喜欢直言上谏。有次他忤逆了朱元璋的旨意,朱元璋大怒,将其打入死牢。


在临行前,朱元璋特意亲临现场。朱元璋在审阅范文从的卷宗时看到他的籍贯姓名,便好奇地问他:你是范文正(范仲淹)的后人么?

范文从说,我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朱元璋听后沉默了一阵子,令人拿来五方布帛。

朱元璋不是给他布帛悬梁自尽,而是亲笔在布帛上写下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完后朱元璋当场表示范文从凭此可以免死五次。范文从借着祖宗的名气不仅捡回一条命,还拿到了五次免死令,可谓祖坟冒青烟啊!


为何朱元璋一听他是范仲淹的后人会有如此举动呢?

因为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主张庆历新政,改革吏治,是少有的清官,和包拯齐名。

而朱元璋出身贫苦,对范仲淹非常崇敬,自然不会让他的后人死在自己手里,还要重点保护起来。

不过这件事听起来很美好,但十有八九是虚构的。

因为这件事在《明史》、《明实录》等正史中并无记载,而是出现于赵吉士所写的笔记《寄园寄所寄》中,属于杂家野史。

赵吉士是明末清初的人物,他生活的年代距离朱元璋已经过去300多年。

他历任清朝交城知县、山西清吏司主事、国子监学正等职,为官清廉,著作颇丰,《清史稿》有其列传。


赵吉士曾因勘验河槽不利被康熙免官,后补授国子监学正。他的这段经历和范文从非常类似,而古人喜欢借古喻今,所以范文从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照着他这段经历改编而来的。

他以朱元璋比做康熙,将自己比做范文从,虽然曾犯上遭罪,但最终免于处罚,重新出仕,也算有些“官运”。

不过他想象的皇上赐予他五道免死令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真有此物,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皇帝想杀你还需要理由和次数么?


石头说历史


祖宗积德,阴庇子孙,这句话一点不假。这不,明朝一个官员犯罪,竟然靠着宋朝的祖宗被朱元璋免了五次死刑,相当于得了五张免死金牌。

朱元璋一向被别有用心的人塑造成“暴君”形象,不但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甚至对普通官员、宫女、百姓、和尚也不发过,动辄发怒杀人,但实际上朱元璋是很有数的。

明末清初的文人笔记小说《樵书》、《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记载了一个朱元璋赦免官员死刑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话说一个叫范文从的人,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官拜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顺带监督批评皇帝的,这个范文从是个很耿直的人,因忤逆圣旨,犯罪下狱,被判了死刑。

朱元璋原本忘了这件事,但有一天他在翻阅检查死刑案卷时,又看到了范文从的名字,以及他的籍贯——苏州吴县人。

朱元璋脑袋里灵光一闪:范文从,苏州吴县人,名臣范仲淹不也是苏州吴县人?难不成这个范文从是范仲淹的后人不成?

朱元璋立刻派人把范文从狱中提出来,当面问他:你难道是范仲淹的后人不成?

范文从不明就里,当场回答:臣乃范仲淹十二世孙。

朱元璋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他命人取来五尺布帛,挥毫泼墨,写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千载名句。

朱元璋把御笔亲书赐给范文从,并下旨说:朕免你五次死罪!

朱元璋之所以网开一面赦免范文从死罪,还免他五次死刑(相当于赐给五张免死金牌),主要是因为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直被后世视为官员士大夫的榜样,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朱元璋所欣赏的,因此便对范仲淹的后人开了绿灯。

这个并不是作者瞎编,原文如下:

苏人范文从,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间拜御史,忤旨,下狱论死。太祖视狱案,见姓名籍贯,遽呼问曰:‘汝非范文正后人乎?’对曰:‘臣仲淹十二世孙也。’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赐之。谕:‘免汝五死!’

从法治角度来讲,这个处理即便在古代是不妥的,不能因为是名人之后就有死刑豁免权,甚至免死五次,这种作派也不符合朱元璋的风格,但皇帝一言九鼎,说了就算,老朱一时兴起非要这么干,谁也阻止不了,但不足为后人之训。

这段记载最后还有一句话:“人感上之仁,而叹贤者遗泽之远”。意思是说,大家知道这件事情都感慨朱元璋的仁慈宽厚,并感叹名臣贤德,泽被后世。

这才是这则故事的真实意图——教育官员做忠臣贤者,为子孙积德。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朱元璋是一位杀伐果断的君主,对于贪官污吏他从来不会心慈手软,有多少杀多少,谁犯事杀谁。老朱为了整顿吏治,惩处贪腐,他把他的侄儿杀了,把女婿杀了,把两个儿媳妇也杀了,想从老朱手底下犯事后再逃命,难于上青天。由于朱元璋杀伐酷烈,大臣们每天上朝都得跟家人诀别,安排好后世;御史范从文见老朱杀伐过重而怀柔不足,于是劝谏老朱要少杀伐,多怀柔,否则社稷堪忧!老朱闻言大怒,下令将范从文打入监狱,严刑拷打之后枭首示众。


不久刑部官员将范从文的判决书送到老朱手中,判决范从文枭首示众之刑,请皇帝核准。老朱心血来潮,他亲自去大狱之中审问范从文,想设法救下这位敢于谏言的御史,仵逆龙颜就让他受受皮肉之苦罢了。老朱问范从文祖上何人,回答说他乃北宋名臣范仲淹第十三代孙,老朱听闻后立即释放了范从文。原来老朱从小穷困,最敬仰范仲淹这样的官员;他当了皇帝后博览群书,文化水平大增,更是对范仲淹推崇有佳!因为范从文是范仲淹的十三代孙,故朱元璋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字条给范从文,并鼓励他以后仗义执言,多检举官吏的不法行为,这个字条可以免他五次死罪!


人们都说“君子之泽,三世而逝”,但是范仲淹想不到他的福泽都泽及第十三代孙子了,可谓福泽悠长!其实朱元璋也只是给范从文找一个借口免除死刑,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他当时虽然震怒,但是事后觉得御史依法谏言无可厚非,所以他才在核准死刑之时亲自去审问。当年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共颁发了34个丹书铁券给有功大臣,说大臣们可以凭此铁卷免除一死;后来很多功臣骄横不法,朱元璋将他们一一处死,可见丹书铁券也不能保命。老朱给范从文的字条可免五次死刑,但要是范从文以此为凭再次冒犯朱元璋或者贪赃枉法,要他三更死,他一定活不到五更!


大秦铁鹰剑士


在讲这个典故之前,杨角风先讲一个前两年去南京旅游时,导游讲的一个故事:

说的是朱元璋登基之后,定都南京,可是南京城不够坚固,于是决定修南京城。既然是修城,就得花钱和用人。

于是朱元璋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前来修城墙,而且每块城砖都有制作者的姓名和相关信息,一旦这块砖出了问题,那么制造这块砖的,运这块砖的,砌这块砖的人都将受到株连。导游讲到激动处,不忘夸赞一番,这种方法有力的杜绝了吃私贪污,使得南京城建的固若金汤,至今仍然坚固无比。

随后话题一转,又讲到了南京城一只鸡都没有哦:

还是修城,因为太费钱,朱元璋就打了当时江南首府沈万三的主意,说的是沈万三有一个聚宝盆,里面的银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于是朱元璋打算借沈万三的聚宝盆一用,约定的还盆子日期是明天一早,以鸡叫为准。

结果朱元璋为了霸占聚宝盆,当天就派出多路人马,大肆杀鸡,于是整个南京城的鸡全部被杀光,从此之后南京城再也没有鸡叫过,而聚宝盆,也就再没还给沈万三。

当然,导游这样说,主要还是推销她手中的“南京板鸭”!

当然,朱元璋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

比如,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比如路边吃西瓜还杀人故事,比如因为宫女脚大也要杀事件,总之,这些年,朱元璋好忙啊,一直忙着杀人。

结果,就回到我们的题目了,这一次朱元璋又要杀谁呢?

这个故事的出处不得而知,总之流传比较广,说的是一个叫范文从的人,至于这个人是通元啊,还是因为冒死上谏啊,还是因为当面揭龙鳞啊,总之,得罪了朱元璋,后果很严重!

而这个朱元璋要杀所谓的御史范文从时,才知道自己底下的大臣原来姓范:

“难道你是范仲淹的后人?”

这个范文从估计也是聪明盖世,一看有戏,马上回答:

“那是,我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代传人!”

朱元璋一听,拍了一下龙腿,不忘拽一下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念完诗文,估计已经双眼含泪,朕就是这样的人啊,这首诗写到朕的心中啊,此人断不能杀!

不仅不能杀,还得让他免五次死罪!

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了,至于真伪,显然是假的啊,造假之人无外乎凭借这种造假传递自己的一种主张。

一种是宣传大家要学习范文从的精神,勇于进谏;另一种也是为了宣传朱元璋虽然杀人无数,但是也不是滥杀;亦或者为了表明朱元璋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吧。

差不多就是这样吧,应该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杨角风发作


朱元璋,别名朱重八,经过一番艰苦的奋斗之后,创生了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成为了东方大国的一把手。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道理在任何朝代都适用,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兄弟们也都是加官进爵,要么成为封疆大吏,要么成为朝之重臣。

朱元璋对有功人士的最高赏赐就是号称免死金牌的丹书铁券,持有此劵者,除了谋反大逆之罪外皆可免死。

当时得此“宝物”的也只有三十四名功勋之臣,被视为无上荣光,实际上得到丹书铁券的功勋之臣大都未得善终。

朱元璋是狠角色,重典治国诛重臣

丹书铁券什么罪名都可以抵消,唯独不能抵消“大逆不道”的谋反罪行,你只要惹毛了我,那么你就是大逆不道,听起来,似乎这玩意儿用处也不大。比如,明朝的开国元勋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建国后担任中书左丞相一职,朱元璋未表彰李善长功绩,特赐可以免死两次的丹书铁券,并成为了朱元璋的儿女亲家。但是在1390年,已经76岁高龄的李善长被朱元璋以“大逆不道”的罪名诛杀,全家只有儿子和身为朱元璋女儿的儿媳妇及子女得以幸存,但是还是被流放。

其实朱元璋最恨的人就是贪官污吏,元末时期的吏治败坏,上对下层层盘剥克扣,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小时候的朱元璋就是底层人民中的一员。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用重典治吏,给贪污腐败官员发明了“剥皮实草”刑法,将犯罪官员剥下皮后,用草填充放在衙门口,用以警戒官员,堪称史上最狠。只要是朱元璋下令处死的人都去见了阎王,而且官员的死法一个比一个更惨。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身为官员的“他”被朱元璋判死刑,得知其祖宗先人后,不仅没死,还获得了免死五次的巨大赏赐,他是谁呢?这个人叫做范文从。

范文从何许人也?

范文从是洪武年间的一位官员,性格正直,刚正不阿,敢于进谏直言。正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实话就往往就把耳朵刺得生疼,还会让人下不来台,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便是如此,被范文从搞得很没面子,所以大怒之下将范文从打入死牢,他的人生道路仿佛就快打上句号。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

神转折,因祸得福

古代的犯人在处决之前都要经皇帝勾决,就是在犯人资料上画勾,表示天子已经同意。范文从在处决前需要经朱元璋勾决,朱元璋看到范文从资料后迟疑半刻,莫非……就命人将范文从带上前来,得知范文从果真就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后人,是为范仲淹第十二世孙。


正是为此,范文从不仅免罪,并得赐五道“免死金牌”。

朱元璋为何不杀此人还重赏?

范仲淹,北宋一代名相,贫苦出身,从政后大胆直言,为此多次被贬,但依旧不忘初心,尽心尽忠,为国效力。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人生报复,不辞辛劳为民治堰,整治学政,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爱戴。

在后来的任职期间,他致力于修复了同西夏的关系,抵御外辱,为大宋王朝立下赫赫功劳,死后谥号“文正”,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死后得到谥号“文正”的屈指可数。

朱元璋是穷苦出身,对于范仲淹这种好官由来是深深地敬佩,敬佩他的忠君爱国,正气浩然。身为范仲淹直系后代的范文从不也是敢于进言,忠君爱国嘛!念及此处,朱元璋就决定赦免范文从,并给与了大量赏赐,其中就包括可免死五次的“免死金牌”。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自己的考虑。

当时的朱元璋正在大力整顿吏治,不仅要查出贪污腐败分子,还要树立一个勤政爱民的典型人物,这样才能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范文从自身是刚直不阿,祖上也是爱国爱民的模范,所以范文从自然就成了先进模范的最佳人选。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随着朝代政权的更替,最重要的稳民心,促发展,每个新朝代成立之后就要褒扬以前的忠君爱国人物,并宣扬忠君爱国思想,鼓励人们忠于本朝,稳定政权。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清朝褒扬明末名将袁崇焕。最为久远影响最深的就是孔子,孔子的儒家学说被奉为正统学说,每个朝代为了安抚天下士子之心就大力推崇孔孟之道,钦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世袭罔替。

范文从因祸得福,正是这个道理。


历来现实


相传在明初年间,洪武大帝朱元璋的朝堂之上居然出现了一个不怕死的御史,当着许多朝廷大臣的面,赤裸裸的指出了朱元璋这的缺点,那的不足。这可让两面性格冷酷无情的朱元璋很是尴尬。

朱元璋大怒,作为一国之君,怎能让人如此侮辱。

于是,朱元璋命人把范文从拿下,拖出去斩了。当士兵要将范文从带下去时,他仰天长叹:“我范文从只望皇上能明察秋毫,我死而无憾。”

朱元璋一听他姓范,于是就叫左右放下他问道:“你和范仲淹有关系么?”

范文从答道:“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子。”

朱元璋很惊讶,范仲淹乃宋代贤臣,他从心里一直很敬佩这位宋代的大臣。于是,朱元璋决定赦免范文从,甚至还赏给他一块可以赦免五次的金牌作为奖励,鼓励范文从以后继续直言进谏。

这则记载不见于《明史》或者其他正史资料中,出自明清交替时代的文人赵吉士所写的笔记《寄园寄所寄》卷二《镜中寄》,可以归为野史一类。

赵吉士出生在明朝天禧、崇祯交替的1628年,在康熙四十五年去世。他在清朝的中央和地方都曾任职,参与过清朝朝廷组织的史书编修项目,是一名很有正气的官员,在清朝官场任职三十多年,了解清朝官场的内幕,目睹了官场上的起起伏伏,非常痛恨官场上的贪腐行为,敬佩古代朝堂上那些为国为民的清官廉吏。

赵吉士生活的年代距朱元璋的洪武年间已经有大约三百年的历史,三百年后的赵吉士怎么能够知道三百年前朝廷的事情呢?另外,在别的书籍上没有找到类似的记载,只见于赵吉士的这本笔记。三百年来没有任何人提起这件事,为何到了明末清初却突然蹦了出来呢?所以,笔者认为这个故事编造的可能性很大,完全是赵吉士对内心话语的一种宣泄。

赵吉士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明末官员贪腐,政治黑暗,天下的百姓是多么希望那些贪官能变得好一些,赵吉士童年目睹了明朝官府的堕落,深恨那些不作为只贪钱的官场蛀虫。

古代文人多喜欢托物言志,借一件事情或者历史上的人物来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赵吉士通过这一个小故事,呼唤朝廷中多出一些敢于直言,清正廉洁的官吏。

赵吉士写作本书的时候,清朝统治中原的时间并不长,正是重整江山,意气风发的创业时期。可是清朝的官吏并没有比明朝强出多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贪污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大清每个衙门中都能找出几个喝民血吃民膏的腐败官吏。

清朝朝廷提高了明朝官员过低的俸禄,清朝的官员除了按时领取的工资,还有一笔养廉银,最高的一品官员领取的养廉银可达16000两,最低的六品官员的养廉银也有1200两,日常所用的粮食也由朝廷供给,可谓是高薪养廉。

可是,即便这样的优厚待遇并没有控制住官员的贪欲,清朝的官员还是能贪就贪,清朝官场的风气江河日下。

赵吉士希望清朝的皇帝也要学学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整治吏治,打击贪腐,多多鼓励和宽容朝廷中的廉吏,给朝廷中那些如范仲淹的廉洁能干官员更多的空间,贬斥那些已经堕落无能的官吏,即使有人敢于批评皇帝,说出皇帝的不足,皇帝也不要记在心上,广开言路,免于惩罚那些直言进谏的正直官吏,如同文中的朱元璋赦免范文从,朝中不会出现因为直言皇帝而付出代价的官吏。

同时,赵吉士希望官员们能够向范文从学习,做一名正直敢言的官吏,不要害怕因此得罪了皇帝。如果真的是忠心为朝廷着想,皇帝不仅不会刁难那些为国为民的官吏,还会像文中那样给于范文从免死金牌,让正直敢言的官吏在皇帝的手下获利。


参考文献:明末清初笔记小说《樵书》、《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


小小嬴政


朱元璋“免五次死罪”的故事,还要从宋朝讲起,说起来这家人和朱元璋还是颇有渊源的。

宋太宗端拱二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很不幸,这名婴儿出生的第二年,其父就不幸去世。他和母亲谢氏,又为苏州的族人所不容。孤儿寡母,贫无所依,谢氏被迫带子改嫁给了时任苏州推官(管法律的官员)的朱文翰,男婴也改名为“朱说(通假读悦)”。

朱姓,难道是朱元璋的远祖?非也,但也有了同姓之缘。

这个孩子成年之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于是辞别母亲,前往睢阳应天府书院读书。因为所带学资有限,只能寄居寺院,终日读书,饮食也比较节俭,到了“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每天只煮一锅粥,与腌虀(读音饥)菜(一种酱咸菜)一起,分为四份,早晚各吃两份,史称“断虀画糜(粥)”。苦读三年之后,终成正果。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以“朱说”之名,一举登科,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掌管诉讼刑狱的司理参军。因为其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很快被升为集庆军节度推官。宋真宗天禧元年,其归宗复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改革家范仲淹。

范仲淹的功绩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修筑海堤,治理水患,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不但能文,还会武,曾带兵驻守西部边境,抗击西夏数年。和其同时镇守西部边境的就是北宋名将(相)韩琦,而其继任者是更加有名的将领狄青和种世衡。

范仲淹被召回京城后,主持了宋仁宗时期所谓的“庆历之治”的新政改革。由于范仲淹过于刚正,得罪了不少朋党,最后被罢免,放官于地方。最终于皇佑四年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范仲淹死后,谥号“文正”。这是文官的最高谥号,拥有这一谥号的人,整个有文字以来的史料记载中,也仅有屈指可数的寥寥数位罢了。

到了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相比范仲淹,更是苦寒出身,所以,比起范仲淹,对待百姓是更加的宽厚,而对待官吏却十分的苛刻。朱元璋整饬吏治,发展生产,安抚民生,迎来了“洪武之治”的盛世。但是,朱元璋晚年,为了巩固皇权,确实有点杀戮过重。

曾记否,朱元璋在大明开国之后,曾将数量不少的“丹书铁券”赐予了开国功臣,持铁券者可免死一次。包括胡惟庸案中被杀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是铁券的持有者,不过最终都未能逃过一劫。

而范仲淹的后人,虽没有“丹书铁券”,却被朱元璋开恩,免罪释放,并且还给了“五次”的免罪指标,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范仲淹的敬重。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子的,苏州人范文从,乃是范仲淹的嫡系子孙。洪武年间,被拜为御史,就是言官,专门负责监督各级大小官员,甚至皇帝的。

范文从颇有其先祖范仲淹之遗风,竟然敢忤逆朱元璋的旨意,认定朱太祖的旨意就是不对,结果因忤逆罪,被下狱,依律当诛。

朱元璋的勤奋,以及精力旺盛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可谓是事必躬亲,批阅奏折到深夜,也是家常便饭。这一天,太祖检视案件,忽然看到了范文从的姓名和籍贯,沉思片刻后,让人将范文带来,问道:“汝非范文正后人乎?”

范文从答道:“臣仲淹十二世孙也。”

朱元璋听完后默然片刻,突然命左右拿来帛布五方,并于每方之上,御笔急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行大字。朱元璋写好后,将帛布赐予了范文从,并下谕旨曰:“免汝五次死”。

范文从死里逃生,还获得了五次免死的机会,被后世传为佳话。后人皆慨叹,贤者遗泽久远,太祖感贤者之风,而显仁君之范。这件事,实在是要给范文正公和朱太祖,每人一个大大的赞呀。


奕天读历史


朱元璋判官员死刑, 行刑前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 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你怎么看?

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最恨的就是贪官们,而对于那些一心为国,护着国家的忠诚之人,他还是很欣赏。在一些书中记载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朱元璋执政的时候,有一位监察御史曾经出言顶撞过朱元璋。身为帝王,被下面的大臣顶撞,自然气愤不已,立刻下令侍卫将他拉出去杀了。结果侍卫将他拉出去的时候,他大喊着,臣范文从来就不惧怕生死,只是恳求皇上能够三思而后行。



听到他说出不怕生死的话语,又正好姓范。朱元璋叫手下先暂时放开他,然后走上前询问他的名字籍贯,这位大臣说他姓范名文从,家是苏州吴县的。朱元璋一听,眉头一跳,又接着问道,你和范仲淹有关系吗?范从文回答他说,范仲淹是他的老祖先。听了这样的话,朱元璋一下就乐了。不仅马上放了范文从,还连忙写下了5条条幅,上面都是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着他把这些条幅赐给了范文从,并对他说,凭借这些你有5次免死机会。


原来在朱元璋的心里,他一直非常敬佩范仲淹。认为他是一位为官清廉之人,是一位忠于国家,爱戴百姓的好官。既然范文从是范仲淹的后代,那想必他的家风也是不错的,朱元璋也愿意相信这是一位忠心为国之人,因此才会当场赐予他5次免死机会。

不过,上面这个故事应该只是虚传的,因为没有任何的正规史料中有过明确的记载。只是在一些野史,小说里面才有这件事情的人,这个故事应该只是寄托写文之人的一种心情,他们希望在官场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明事理的帝王,希望能有官员像范仲淹以及范文从那样,能够敢于说话,能够不畏强权,能够清正廉明。



历史中的确有一位范文从,但是在现实中他可并不像故事中那么幸运。他的确是担任了朱元璋执政时期的监察御史,但因为他被人陷害,故而获罪而被抓了。可他凭借祖先范仲淹的名声,这才被让他逃脱了死罪,但还是被发配到了边疆。这个所谓免去5次死罪的故事,完全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想想也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历史上范文从能凭借着范仲淹的名头免掉死罪也算是一件让他意外的事了吧!从这也能看出,朱元璋对于范仲淹是有着敬佩之心的。


紫禁公子


朱元璋,可谓是历代开国皇帝中最能杀官员的,从反贪、到冤狱,他在位30年,大大小小的官员被杀了好几万,可以说,任何一个被判死刑的官员在他面前不过是个名字符号而已,但就这么一个个名字符号,一个官员不仅因为自己的姓名幸而免死,还获得了5个免死的皇恩特许。

明朝洪武年间有个御史叫范文从,他这个职位主要就是在朝堂上针砭时弊、直言进谏,显然是个容易得罪同僚、甚至得罪皇帝的差事。

偏偏这家伙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十二世嫡孙,自幼秉承家训,自当忧国忧民,这样么,慢慢就老热朱元璋不高兴了,最终把老朱皇帝给惹的大怒,然后把他下狱治罪。

刑部拟以“抗旨不遵”为名判了范文从死刑,然后把法律程序都走完后,就按规矩把案卷呈送皇帝,等待皇帝签字确认下,就把范文从秋后问斩。

朱元璋接到了刑部上呈的案卷,越来越不对劲,这个犯人的名字和籍贯……会不会……老朱可是范仲淹的崇拜者啊,恨不得全国的官员都能变成范仲淹,那他老朱家就高枕无忧了。

下面人很快按照皇命把范文从带到了皇帝面前,皇帝问:你是哪里人啊?范文从答:罪臣苏州吴县人。皇帝再问:你姓范,是否是范文正公的后人?范文从答:罪臣是范文正公十二世孙。

朱元璋闻之叹息,想想自己差点就一时大意把文正公的嫡孙给弄死了,差点铸成大错,这范家可是世代忠良啊,不能杀。

朱元璋命人取来锦缎,在上面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句话,赐给范文从,作为对他的安慰和勉励,并宣布赐予范文从5次免死的机会,这也算是莫大的荣耀。

当时的人知道此事后,都被朱元璋的宽厚仁慈感动,也钦佩范文正公能遗泽子孙这么长时间。

当然,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范仲淹的子孙,叫范希荣,一次他外出做生意,遇上了山贼,准备抢他的东西,当山贼们听说他的范仲淹的后人,立刻说“你是好人的子孙啊”,就给范希荣赔礼道歉,范希荣毫发未损,安然无恙的回了家。

当然,范文从拿到了这5次免死机会后来有没有用处,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估计用处不大,毕竟那些明朝建立后拿到朱元璋“丹书铁券”的34个功臣,大多数都被朱元璋杀了,这免死金牌并未起到什么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