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城 走過三千年歲月的老村 文

杜城 走過三千年歲月的老村 文/葛慧

1971年,在杜城北出土的一級國寶秦杜虎符

杜城 走過三千年歲月的老村 文/葛慧

杜城的北門 葛方 攝

西安南郊三環南路南側有個大村叫杜城,已有三千年村史,有好幾個全國性的第一,有說不盡的歷史故事,在西安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杜城是唯一一個三千年前在西周鎬京外圍建立的有建城原因、始建年代和取名根據,同時名稱和地址至今不變的西周伯爵諸侯城邑;是唯一的一個在《詩經》裡有四篇詩涉及過的西安最古老的地名;春秋時在杜城設杜縣,是中國最早設立的縣之一;是戰國秦咸陽九市中唯一有實物證明的、體現國家稅收制度、貨幣流通情況的早期絲綢之路上的國立市場;杜城出土的戰國秦杜虎符,是中國最早的第一個虎符。

杜梨樹下建城邑

杜城產生於三千年前周朝立國初期,是周公旦東征平叛的產物。

武王在滅商建立周國後三年去世,十三歲的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少而由周公旦攝政。這引發了周公之兄管叔鮮和其弟蔡叔度的不滿,他們聯合包括東夷(山東)、淮夷(安徽)、唐國(晉南)等地,舉行了大規模叛亂,於是周公抓緊籌建豳師進行東征平叛。 周公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將這場叛亂鎮壓下去。他將戰敗的唐人從汾水下游遷到鎬京東側,建立杜伯國城進行管束,讓這些人充當京師外圍的勞動力。被迫離開家鄉的戰俘唐人,千里迢迢,一路艱行,來到鎬京城東大路左邊一棵高大的杜梨樹下定居,杜城從此形成。投誠的唐國君祁聰 (有的古文獻記為姬聰) 忠心效力於周國,故封他為伯爵的臣國,建立杜伯國,繼承他的子孫世代稱為杜伯,以地名為姓,也是今天杜城村杜姓人的祖先。詩《唐風·杕杜》《有杕之杜》和《小雅·杕杜》都是描述他們遷來杜城時悲苦情景的詩篇。

杜梨樹即野剌梨,是一種原始的梨樹。西安周圍農村遠至秦嶺海拔2200米的高山都有生長,木質堅實,生命力極強,伐倒後槎樁又能生枝成樹,果實如食指尖大小,秋季成熟時果皮變褐色後甘甜可食。關中許多地方都有杜梨樹,杜梨因唐人來此居住樹下也叫唐梨樹,美其名曰甘棠。

周公時代在公元前一千年,由此算來,杜城有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1984年3月,雁塔區政府曾在該村舉行盛大的紀念杜城有史三千年大會。當天是農曆二月初二杜伯庵廟會,村民白日唱戲,晚上放煙火和舞獅子龍燈,非常熱鬧。當時還召開杜城歷史文化研討會,請許多學者、省民政廳和市政府一些領導出席會議。當天我訪問了杜城村,因為當地政府給一個村莊舉辦如此隆重的紀念活動,還是我有生頭一回見到,所以到如今雖事隔三十多年還歷歷在目。不久前我再次訪問杜城時,當年採訪過的薛恩義老人也已八十多歲,還能記得三十年前開紀念大會的盛況。

曾是一個獨立的小國

杜伯國立國之後,歷時249年,傳到周宣王時杜伯名杜恆,發生了一件離奇的冤案而滅國。

《國語》等古籍記載了這個故事:當時杜伯恆是一位英俊有為的青年,宣王常召他進宮議事,王妃女鳩看上了他,求與他私通而遭到拒絕,惱羞成怒,就設計陷害他。一天杜伯應召入宮議事,當杜伯步入後宮時,女鳩事先身塗蜂蜜,吸引蜜蜂圍滿身來採蜜,女鳩呼叫救命,於是杜伯上前撲打蜜蜂。哭喊聲驚動了宣王,這時女鳩反咬一口,說杜伯恆要姦汙她。宣王大怒,將杜伯囚禁在焦而後殺害(傳說在今長安區杜陵原蕉村,村裡原有杜伯廟, 杜伯冢現在杜城村西南河的北岸。

杜伯死後未及三年,周宣王四十五年(公元前783年)杜人起義。他們在宣王出獵時埋伏在樹林裡,突然發起圍攻。一位自稱杜伯、身穿紅衣戴紅帽、手執紅弓的人將宣王射死,有的史書說這位紅衣人就是杜恆的兒子隰叔。周宣王是西周後期一位有作為的君王,但晚年剛愎自用,死於杜人之手。

宣王時杜城是鎬京外圍一個相當繁華的城邑。《詩經·韓奕》記載韓侯入京朝覲宣王時:“韓侯出祖,出宿於杜。顯父餞之。”宣王將他安置在鎬京外的杜城,派重臣顯父招待他。《詩經》也把杜城諧音成屠城和土城。

宣王死後杜人建立起一支武裝,活動在鎬京周圍,西周的滅亡與他們的強大也有關係。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陽後,杜人即刻佔領豐鎬,建立起湯杜亳國,是“唐杜伯國”的諧音。所謂“湯”(古文亦寫為蕩)指他們的祖先曾為滅夏的湯王,所謂“亳國”是成湯的都城亳(在今河南偃師)。湯杜亳國這個名稱集中地反映出杜人的智慧。

湯杜亳國領袖立國後稱王,人稱亳王,杜城即《水經注》所指杜京,標誌湯杜亳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個國家領土是南起終南山,北至北山嵯峨山,渭水中游廣大地區。西安人寫歷史,因大的王朝有許多,這種小王朝很少有人提起。至秦寧公三年(公元前713年)滅湯杜亳國,杜伯國在杜城建都歷時67年。

秦國佔領杜城後,亳王逃奔到渭北今三原縣城西北11公里的湯杜村,以此處為湯杜京城。秦人又取北山湯杜城後, 亳王再次逃奔到陝西北境的戎狄地。 西周以後春秋時,杜人先後三遷建國,均被秦徵滅,大約歷時百年左右。

春秋時在杜城設縣

《史記》載:“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縣杜。”秦國武公設立杜縣,這是中國乃至亞洲設立最早的幾個縣之一,中國從此開始有了縣的行政建制。

秦人廢除土地分封給子弟的制度,設縣後將土地交給有戰功的縣令管理,提高了戰士的積極性,也加強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軍隊由縣編集訓練,中央嚴格控制,於是催生了調動軍隊的虎符制度。虎符為銅質的印證,左右兩片契合組成,由中央最高的君王制作,發給縣令一半,將領來縣調動軍隊時必須持有君王的另一半虎符為證。1971年杜城村北平整土地,少年村民楊東峰幫助大人平整土地時拾到一個手掌大小的虎形銅片拿回家中。兩年後,他稍大一些,將之拿到東大街文物商店想出售,卻沒有人要。後來他拿到碑林博物館問一下,正好遇見了博物館的考古專家戴應新先生,一看便認出這是一個戰國時代的虎符,十分罕見。館裡獎勵給楊東峰人民幣7元,他高興地拿著錢回了家。經過專家進一步研究考證,這是秦杜縣縣令所執的一片虎符,另一片該是掌握在秦國君手裡,今世還未發現。秦杜虎符是中國最早的虎符,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該虎符為青銅質地,寬9.5釐米,高4.4釐米,厚0.7釐米,上有高超工藝所嵌黃金銘文40個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事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其中“右在君”三字很重要,給出這個虎符製作的具體年代在秦惠王稱王前。因先秦的最高統治者稱王、稱公而不稱君,只有秦惠王一人曾在很短的時間裡稱過君,不久改稱為王。《史記》記載:“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四月戊,君為王。”因此說秦杜縣虎符是戰國時秦惠王稱王前的產物。虎符銘文說當時到杜縣來調兵五十人以上時必須與君王的虎符相合才能調動,是我國最早的中央集權軍制的實物,軍隊必須由中央統一掌握,縣是秦軍兵源、糧食、武器供應基地,出征前由縣備齊這些,反映出秦軍為什麼能不斷壯大而最後統一中國的史實。

秦杜縣沿續到西漢,漢長安城南中門名杜城門,即以正對杜城得名。漢長安城南門、杜城和通陝南的子午道入口處三點一條直線,杜城具有重要地位。到西漢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杜城向東移到今三兆村西,成為服務於杜陵的陵邑,改名為杜陵縣,從此杜城又稱為下杜城,有“下杜名區”的門匾。三國魏時,漢朝的皇帝陵廟和杜陵邑荒蕪,一度在杜城復設杜縣。

古老的繁華市場杜市

秦統一中國前後,秦都咸陽外圍設立九市,即九個大型市場進行民間貨物交易。市設監,進行管理和稅收,其中杜市也是中國最早的國家關稅市場。這種市場是促進民間經濟和民用物資生產技術發展的必要場所,也是秦與少數民族物資和文化交流的場所,秦九市吸引遠至西域的駝隊運物資到達咸陽,杜市是其中唯一有實物證實的戰國秦市。杜市使用秦中央政府鑄造的法定貨幣半兩錢,作為物資交換的中介。1962年在杜城村南側與首帕張堡村間磚瓦窯場地,發現秦杜市倉儲區,有五件陶釜,其中一件完好,出土釜底有“杜市”印記的錢釜,內藏秦半兩錢整1000枚,極為珍貴。因系整千枚,符合《睡虎地秦墓竹簡·秦金布律》所記秦官稅“千錢一畚”的規定,但是這些錢幣並非秦統一六國後統一用的秦幣,而是有六國錢,秦統一後錢幣有標準規格,並且禁止各國貨幣流通。為什麼釜中的千枚錢有六國錢?為什麼又都是不規範的簡陋的秦錢?專家斷定這些陶釜中的錢幣既是杜市國家稅收的錢幣,又是戰國秦杜市流通的錢幣。其中大部秦錢是極簡陋的原始錢幣,鑄口還沒有銼掉,沒有外括(外郭)和內括(內郭),背面是一個平面,外圓也不規整,是秦國最早的半兩錢幣,“半兩”二字由左向右讀,與現代文體橫向排一樣,十分珍貴。惠王時秦國已經將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統一了秦國貨幣的流通,這批簡陋錢幣應該就是秦的初始貨幣。 釜中一些六國錢中有2枚是遠在東方齊國的貨幣,秦統一前六國貨幣能在咸陽流通,證明杜市與東西方各地有貿易往來,可以想象到各地客商帶著貨物和貨幣來到戰國秦都交易,當時杜市是一個古老的、重要的繁華市場。

傳承杜城歷史遺蹟的設想

杜城傳到北宋時,相對杜陵城名為下杜城鎮,宋《長安志》記載:“下杜城,杜伯所築。在縣(指長安縣,當時長安縣城在今高新區蔣家寨)南一十五里。其城週三裡一百一十三步。”解放初還有高三米的城牆,1984年雁塔區舉行紀念杜城有史三千年大會時,還有殘存的城牆和西門、北門,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

杜城村的東片名杜城堡,是古城堡遺址。堡中十字街名杜家十字,十字周邊住杜姓人98戶、300餘人。因近年拆遷,大戶分居,戶數增到一百多戶。杜家十字北街有城隍廟,據說原是古代的縣署衙門,縣衙旁一般都有一座城隍廟。從漢代起,都是君權、神權兩套統治方式相結合。解放前這裡一度駐有杜城鄉公所。抗日戰爭中,原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四五歲時曾在杜家十字南街生活過兩年時間,他母親也在此病故,後就近安葬在杜城村南高地鳳棲原上。當時,他住在孫紹信家,孫紹信現已年過八旬,對這些歷史記憶猶新。連戰2005年返西安探親,探視杜城村舊居,併到母親墓前祭奠,將靈骨請回臺灣。當時,他看到杜城堡尚有兩米寬的城牆殘跡,東西斷續約200米。

隨著城市化進程,杜城成為城中村。周邊是陝師大、郵電學院和歐亞學院等大學校區。村民失去土地後爭蓋民房出租,村內成了黃金地段,街道只留五米寬,兩側蓋起五六層高樓。村裡還有一株市政府掛牌保護的千年古柏,頂端還有少許枝葉。

隨著人口增加,原來杜城街、杜城堡、杜城庵三村格局早已被打破連成一村,現在是西安南郊高新開發區二次創業東南片,村東老房成片拆遷,隨著樓群拔地而起,昔日城牆、城門已經逐步消失。對於原來的面貌,只有七八十歲老人才能說清。

古代,特別在明清、民國時,西安南郊有一條直通秦嶺子午峪的大路叫子午路,這條大路通向杜城的古城西門外,來往客商在此歇宿和就地交換商品,形成一條南北長二里的繁華商業街,山雜百貨齊全,取名杜城街。今天仍是杜城村最繁華的商業街,古杜城西城門就在此街中段杜家十字西口。上世紀80年代有門牌樓,石匾題字“下杜名區”。今天的子午大道還在杜城村西百米處,並沒有沿古代的子午路。

杜城的杜伯冢旁原有一座祠庵,形成村落名叫杜城庵。杜伯冢在解放初還是一個大冢,1967年在城南平整土地運動中大部平毀,後群眾修復,現在此地已成了一座垃圾山。村裡人過年過節都要去上墳,杜伯墳二月初二有祭祀活動,到時村民仍然舉行盛會,紀念歷史上的杜伯 。

杜城這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名村,在城市化進程中可能也會面臨拆遷的命運。如何保護傳承它的歷史遺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我設想:如果在村內以現存杜縣衙門旁的城隍廟為中心,劃出一片土地建一個小型公園,恢復杜縣衙門,恢復東側和北側周邊一些城牆和下杜名區門匾;複製原來的杜伯廟;保護市政府掛牌的千年古柏,再種上一棵高大的杜梨樹;樹立關於杜城的《詩經》詩碑:塑造亳王像和杜伯像:展出一些西周時器物的仿真品;將秦杜虎符作為杜城的標誌,在適當位置樹立秦杜虎符放大的巨型標誌;還可用現代科技手段製作出能夠放映的故事性強的先周史和杜城史,表述秦漢杜市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等,讓杜城為文化強省、文化強市和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發光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