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2000億之後,互聯網醫療開啟資本大逃殺模式

燒錢2000億之後,互聯網醫療開啟資本大逃殺模式

近年來,互聯網的興起重構了一大批商業模式,金融、購物、打車、外賣……在互聯網+的光環下著實改變了原有的商業規則,並建立起新的防護牆。但與此同時,互聯網也滋生了不少泡沫。

其中,一度被稱為“醫療行業變革力量”的互聯網醫療,成為眾多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專業投資機構、國際資本等各類資本的投資熱點。如今,這個昔日的朝陽產業發展的怎麼樣了呢?

“競跑”上市

經過幾年的時間,互聯網醫療行業已形成幾家獨大的局面。自2018年5月平安好醫生赴港上市,創下了國內互聯網醫療第一股後,同業公司開始騷動不安,微醫、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等這些互聯網醫療行業中的頭部公司,紛紛不甘落後,或明或暗都在準備躍入資本市場的龍門。

估值高達55億美元的“微醫”,是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醫療獨角獸,在科創板成為當前資本市場的最大熱點之時,近期,傳出微醫有意要拆分業務在科創板上市的消息。

成立於2011年的春雨醫生,算得上是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先行者。早在2016年就放出期籌備上市的傳聞,但因為其創始人張銳突然因病身故而擱淺。今年1月份,隨著原CEO張琨的離職,華潤醫療將要投資春雨醫生的消息也被傳出,在不少業內人士眼中,華潤的入局讓春雨醫生未來發展充滿變數,擱淺兩年的上市計劃或被重新拾起。

此外,有意在上市路上搏一把的還有健康160和丁香園這兩家。前者於2015年底掛牌新三板,2018年3月又從新三板摘牌退市,當時,其董事長羅寧政稱2019年將啟動IPO。而丁香園在2018年春節前獲得D輪融資時,曾對外宣稱也在考慮IPO計劃。同時,其旗下醫療健康平臺“丁香醫生”接連在社交網絡上拋出的“權健”等話題性爆文,也讓這家公司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

搶灘上市,似乎已成為互聯網醫療公司們迫在眉睫的選擇,這個至今盈利模式還不清晰的行業彷彿已淪為擊鼓傳花的資本遊戲。

“玩家”退散

2014年被公認為是“移動醫療創業元年”。短短几年的時間裡,醫療行業裡扯著互聯網大旗的公司驟然暴漲到了5000多家,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後的始作俑者則是資本機構。根據易觀智庫的統計,從2014年至2018年短短四年間,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輪次就多達1700起。

燒錢2000億之後,互聯網醫療開啟資本大逃殺模式

一位投資人曾向媒體表示,“4年多時間裡,互聯網醫療融資總額近2000億”。但是,2017年,資本進入寒冬期以來,已經有數千家互聯網醫療公司被註銷,真正生存下來的極少。資本大量湧入所產生的後果,終將由整個醫療市場來承擔。

曾經被奉為互聯網醫療難得的獨角獸的遠程視界,擁有員工近5000人,子公司63家,然而轉瞬之間因為資金鍊的崩盤而轟然倒塌,留下一地爛賬,與之相關的千家公立醫院陷入鉅額債務泥潭。

公開報道顯示,2017年僅註銷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就達1000餘家,到目前為止,還在真正運營的“倖存者”已經不足50家,而前兩年鼎盛時期仍還歷歷在目。隨著大批玩家的退出,線上流量資源的瓜分基本結束,互聯網醫療侷限於信息提供、用戶掛號、輕問診的時代成為過去,行業亟待突圍。

“虛假痛點”

其實從一開始,互聯網醫療就在爭議中前行,被熱錢迅速構建出來的種種剛需,說到底都有著“虛假痛點”的嫌疑。

縱觀目前較為成功的幾家互聯網醫療公司,可發現其盈利模式主要三點,一是對平臺上的用戶收取諮詢費用,二是通過廣告位賺取廣告費,三是銷售上游企業產產品賺取分成費(例如掛號、藥品、保險等)。

互聯網醫療行業最先主要是靠“輕問診”模式來講故事的,即通過線上問診來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從而解決看病難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現實問題。但實際上,經過幾年的發展,這一最初的商業模式被證明不是個好的切入口。據凱度諮詢的行業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互聯網用戶的在線醫療諮詢量為3.1億次,在線諮詢滲透率僅為3.5%。

為什麼多數患者並不買單這一商業模式?中國醫學科學院原研究員、腫瘤學專家王晨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醫療是面對面的問題,是非常具體的、個人的事情,不是在網上諮詢一下就能解決的,最終還是要落實到線下。同時,互聯網問診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線下檢查線上問診,加之患者的體質因人而異,一旦某個環節出錯誰來負責?

另一方面,從醫生的資源上來說,互聯網醫療企業很難挖到那些在患者心中具備權威性的三甲醫院醫生。一名看過幾十個互聯網醫療項目的投資公司合夥人曾公開表示,互聯網醫療依賴於醫院實體,牌子大於人,名醫院不會把名醫生放到網上,對專業醫療機構來說,春雨醫生、微醫等只是互聯網公司。

銷售上游企業產品從而賺取分成費,也是互聯網醫療企業的業務之一。但是歸根結底這一板塊的業務無法影響現有的醫療體系,也改變不了醫患雙方的行為。有學者曾針對此提出質疑:長此以往,互聯網醫療企業可能淪落為保險、藥企等公司的代理,互聯網醫療業務反而失去了意義。

正如一位業內知名投資人曾評論的那樣:“互聯網醫療行業面臨的盈利問題本質上因為公司給用戶帶去的價值還偏少,能解決的用戶問題還只是一小部分,沒有完成完整的醫療服務閉環,提供的多為非醫療核心服務。”

燒錢2000億之後,互聯網醫療開啟資本大逃殺模式

返璞歸真才是本

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由於在管制政策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明確、不清晰,目前移動醫療行業依然處於盈利模式的探索階段,還沒有完善、成熟的商業模式。”

沒有好的商業模式,盈利自然就成為上市路上最大的障礙,這也是至今互聯網醫療企業集體放棄A股上市的原因。平安好醫生去年在港股上市前連續三年虧損。今天2月發佈的財報顯示,2018年虧損9.13億元,相比年收入33億元的數據,虧損額著實不小。就連率先上市的頭部企業還在盈利模式上探索,整個行業的問題可見一斑。

當大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資本企圖通過推進上市來個金蟬脫殼,但儘管在盈利要求上有所放鬆,科創板也並不是一條好走的路,嚴格的信息披露標準很容易將那些滿是泡沫的企業拒之門外。

對於互聯網醫療企業,商業模式能否走通,能否扭轉虧損局面,最終要看解決醫療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中國的實際問題出在醫療資源的分佈不均衡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互聯網+”就能改變的。正如春運的問題是出在運力不足,不是12306就能改變的那般。所以,互聯網醫療想要謀得長遠發展還是要遵循醫療的本質,做到返璞歸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