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收到“在嗎”......

當你收到“在嗎”......

上面這段話是不是很熟悉?

當多年未見的小學同學沒頭沒腦的發來一句“在嗎”,甚至還沒開始下一句的寒暄時,大部分人心裡早就準備好的託詞幾乎都是——應付借錢

當然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一般情況下,“在嗎”的下一句總跟著“借我點錢”。

可是實際情況呢?

當你收到“在嗎”......

也許你誤會了對方

也許儘管多年未見,曾經的同學仍然關心著你

也許“在嗎”只是他掩飾尷尬的一句開場白

......

但是!

縱觀“當代社交軟件聊天禮儀不說榜”,“在嗎”惹人厭惡的程度絕不亞於“哦”,二者兼具一種讓人完全不想繼續聊天的作用。更不用說如今“機智”的當代新青年們早已開始用“哦”表達“翻白眼”的意思,至於“在嗎”,你好不在。

當你收到“在嗎”......

如果不能說“在嗎”,那開啟一次聊天到底要用什麼開場白才顯得既不突兀,又能讓對方有願意聊下去的慾望呢?

其實首先要明白一點,“在嗎”給對方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人要找我幫忙了,這個人要找我借錢了......如此給人的心理壓力非常大,因為並不知道你需要什麼幫助,需要借多少錢。

如果回答“在”但是幫不了忙借不了錢,這對於當代社畜來說,拒絕你又要耗費他們一大半精力;而如果當做沒看見又顯得很沒禮貌,尤其是你一句“在嗎”之後再無下文,對於心理不夠強大的人來說,他們可能要為此耽誤一整個下午的工作,來思考到底要不要回你。

當你收到“在嗎”......

一般情況下,熟人之間聊天往往直奔主題,從來不需要什麼客套。實際上,不管是不是熟人,網絡社交的最高禮儀就是“有事說事,說重點”。你以為先問一句“在嗎”就是禮貌的表現,殊不知不浪費彼此時間才是最尊重對方的行為。

倘若你實在無法割捨對“在嗎”的喜愛,那不妨“在嗎”之後直接加上要說事情的重點,比如這樣:

當你收到“在嗎”......

答應我,新的一年,千萬不要因為“在嗎”而躺進別人的黑名單。有事說事,從我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