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的醫生大多「高冷」?

現代醫學的範式

在讓醫學回歸“樸素”一文中,皮皮瓜對醫學發展的歷程進行了宏觀敘述,並分析不同醫學時期的醫學範式,也就是不同醫學中醫生的知識體系及思考方式。下圖是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範式:

傳統醫學的範式

为何中国的医生大多「高冷」? | 一个医生的反思

現代醫學的範式

为何中国的医生大多「高冷」? | 一个医生的反思

與傳統醫學比較,現代醫學的突出特點是沒有統一的理論,但每個疾病有自己的理論。或者說,醫學知識以疾病為索引搭建框架。而當前流行的所謂“循證醫學”,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醫學,因而不屬於新的醫學範式,只是對知識來源和權威性的衝擊。循證醫學影響下的現代醫學內核是,診療過程中的所有步驟都需要研究數據支持,其中治療手段必須經臨床研究驗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下面,皮皮瓜將基於上面的觀點分析現代醫學的困惑。

為何現代醫學如此難懂?

前段時間,一位同聲傳譯領域的專家來我所在的科室,為我們這些“業餘翻譯”授課。期間,他不禁感慨醫學的專業性之強,外行人想學個皮毛不知從何下手。因為工作原因,他必須自學很多知識,請他做翻譯的又多是各行業的頂級學術會議。多年下來,他自認為在經濟、政治方面的知識可達到半個專家的水準,在很多方面也算入了門,唯獨醫學至今搞不定。

確實,皮皮瓜聽說過醫生轉行做其他工作,卻從來沒聽過其他行業的人通過業餘學習考到執業醫師證。

相比之下,傳統醫學就沒那麼高不可攀。很多中醫愛好者自學一段中醫後,就能在面對疾病時說出一個一二三,膽大者甚至敢於自己望聞問切、開方抓藥。因為理解了傳統醫學那套統一的理論,就能理解傳統醫學,而這種理論往往是建立在樸素的自然哲學之上,那些道理對於大多數老百姓而言並不難懂。下面是傳統醫學醫生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

为何中国的医生大多「高冷」? | 一个医生的反思

鑑於中醫粉眾多,皮皮瓜在這裡表達一下自己對於中醫粉自學中醫的觀點:作為感興趣的知識學習可以,不建議自己開方抓藥。傳統醫學除了理論,還有技能。理論可以自學,而望聞問切這些技能,沒有老師帶是學不會的。比如著名的滑脈,所有中醫書的描述都是“如盤走珠”,背下這四個字很容易,但沒有老師帶的情況下,幾乎不可能認識這種脈象。如果光有理論,而相關技能掌握不到家,判斷病情(屬於哪種失衡或者“證”)就會出錯,基於病情開出的藥方就是錯的。

現代醫學由於沒有統一的理論,只有關於每個疾病的理論。普通人想了解現代“醫學”的大概,根本無從下手,只能去了解“某個疾病”的大概。皮皮瓜在自己的工作中,見過很多“久病成醫”的病人或家屬,他們對某個疾病的瞭解非常詳細,但仍然不可能自己看病,高度依賴醫生,因為僅有醫學知識無法成為醫生,其還需要醫學技能。

下圖展示的是一個現代醫生的知識和技能。這不是為了展示學醫的艱辛,而是想告訴大家,現代醫學的知識壁壘很高,即使是腦力過人,能跨學科搞定自然科學基礎、醫學基礎的人,若沒有經歷過臨床專科的教育,也無法“大概地”瞭解醫學。這裡,“大概瞭解”的定義,是對於一個疾病,用醫生和醫生之間交流的話向你解釋,你就能知道是怎麼回事。

为何中国的医生大多「高冷」? | 一个医生的反思

皮皮瓜有幾個同學,學到大四的時候發現自己不適合做醫生,就改學其他專業,雖然他們已經學了相當一部分的醫學基礎課,但由於沒學過臨床專科的知識,面對疾病時和那些沒學過醫學基礎知識的人並無多大差別。

行文至此,很多人會認為現代醫學如此難懂,是因為要學的知識太多了。沒錯,但這還不是最關鍵的,畢竟對於那些有超高興趣或超強毅力的人,這都不是事兒。最關鍵的是那些知識在醫學院外面根本就學不會。比如最基礎的解剖學(大體+微觀),即便一個人能過目不忘,把課本每個字都背下,但如果沒去倒騰過實體,他仍然學不會。學各個臨床專科的時候,比如神經科,是學習如何把生理、病理、藥理及其關於神經外科的知識應用於到那些有著共同解剖背景(神經組織)的疾病。

為何中國的醫生大多“高冷”?

很多人覺得現在的醫生、尤其是那些大醫院醫生,普遍高冷。看病過程中醫生對自己這個人好像不怎麼關心,關於自己的病情,說的話很少。

其實,理解了現代醫學的知識壁壘之高,再結合我們的國情,就不難理解醫生們的這種常見表現。

人在做決策時都會下意識地權衡得失,皮皮瓜認為,“高冷”是醫生們無奈的選擇。

首先,現代醫學難懂,給一個沒有醫學背景的人解釋清楚病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個醫學名詞都需要進行解釋,直接的解釋讓人難以理解,還得做比喻。對於中國的醫生,尤其在那些高負荷運轉的大醫院,對每個病人都這麼做的時間成本很高。所以,如非絕對必要,能省則省。皮皮瓜算是一個在解釋病情方面比較積極的醫生了,但也會盡最大努力把它的時間成本降到最低,比如面對住院的病人或家屬問病情,如無特殊情況,我都會讓他們耐心等到做術前談話的那一天,而且會強調,想聽的人也務必在那天到齊,同樣的話我沒時間說第二遍。

第二,現代醫學的知識體系以疾病為線索,在診斷不明的情況下,很可能醫生自己都不知道說些什麼合適。而現代醫學要弄清楚病症類型以及病情嚴重程度,幾乎都少不了實驗室或影像的檢查。

下面這種殘酷的情況在我們醫院很常見:

一個頭痛的病人,排了3個小時隊,終於輪到自己了。進入診室,告訴醫生自己頭暈,沒有別的不舒服,醫生問:查過嗎?答:沒有。那先拍個磁共振看看吧。開單、打印,請下一位。從進門到出診室,3分鐘結束。病人如果追問自己頭暈的原因,醫生只能回答不知道,再追問有哪些可能,脾氣不好的醫生可能就不高興了——導致頭暈的可能原因太多了,從何嘮起。

另外,醫生說錯話的後果可能是非常嚴重的,在診斷未明的情況下,儘可能不說出判斷和預測。比如,頭暈的原因,多數都不是大問題。但如果在診斷未明的情況下就貿然地說“不用擔心”,心態較好或時間寶貴的病人可能就把磁共振預約單撕掉不做檢查了;如果很不幸,頭暈的原因是腦袋裡長了惡性腫瘤,病人很可能會怪罪醫生。

第三,現代醫學的思維習慣導致醫生容易忽略整體。面對一個疾病,浮現在醫生腦中的知識是基於這個疾病鋪開的。很多疾病是局部性的,治療也是去解決局部的問題,對於這些疾病,大多數情況下患者的情緒、身體其他部位的病變對診療措施不會產生影響。醫生們面對這些疾病,或是由於時間緊迫、或是由於思維惰性,慢慢習慣於把眼光放在局部,忽視整體狀態。

相比之下,傳統醫學就不會這樣。第一,理論容易理解,解釋病情很容易。第二,幾乎不需要藉助其他的檢查,醫生就能做出判斷,不會讓患者帶著疑問進入診室,再帶著疑問離開。第三,傳統醫學沒有局部性病因的概念,所有的疾病都是整體的失衡,醫生必須去關注病人的整體狀況,習慣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者被認為是庸醫。

總之,中國醫生“高冷”的問題,涉及很多因素,皮皮瓜只是就自己的切身經驗,做出了一些嘗試性的回答,難以面面俱到,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 / END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