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村庄,名字大致有楼、寨、屯,庄、岗、湾、坡,店,棚、口,营等,到底先有哪个?

心事君


题主这个题目讲全国范围有点大啦,着实不好回答,也难有标准答案。还好你讲得这些村名类型在我的家乡全部都有,但也不好讲哪个类型的先有后有。现就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例,试着分类回答一下。

在砀山县,村名以姓氏为前缀叫某庄的最多,如王庄、张庄、李庄等。估计这是这个类型应该起先最早的村庄名称了。

因黄河流经砀山数百年,肆意泛滥,决口成灾,像堤、坝、湾、口、套这些与之相关类型的村庄名在砀山也占了很大比例,如刘堤头、潘坝、陆湾、董口、丁嘴、葛套等等。另外蟠龙集、回龙集、市力集、官庄坝、木龙坝、毛城铺、定国寺、盖坝头这些村名都与治理黄河有关。

黄河决口会冲出一些河沟,坡里村就是建在东洪河南岸河堤的北坡上的。像房沟涯、张河涯就位于河边,吕河底是坐落在干涸河底的,庞桥、夏桥则是河边有桥的村庄。杨埝是建在河埝附近的村庄。裴台、赵岗是建在高地上的。岳坑、陈洼、朱海子则建在洼地上。汪沙滩位于黄河滩地。

村名也是会改变的,后来有些村庄出了大户,建了楼阁院堂,如邵楼、杜阁、臧院、王堂等。村上有寺庙的,如丁寺、吴庙、孙观、姜庵。村庄上有集市的,如刘集、柴市、徐街、黄店、前行。汪林是村边有茔林、王井则村内有水井。高场、东南场村名出自村前收麦扬场的场地。

一些村名则与营生有关,纸坊、油坊、瓦坊、王窑、粉皮营是做手工业的村庄。县城周围的许园、贡园则是专业种菜的村庄。靛池许庄是做染料的,酒店张庄有酿酒的。黄盆窑是烧制黄盆陶器的。饭铺、孟饭棚是有小饭店的村庄。王药铺是有郎中的村庄,炭场、灰铺则是原黄河岸边的货场。

李桃园、赵梨园、包菜园、陈柳园、王枣园、桑园、苇子园、白腊园、竹杆园、核桃园、槐树园这些村庄旁种植有特色的园子。从张野场、杂户地、老鹳窝、王篱笆、荒庄、狼屯这些村名可看出当年生活条件的艰苦。而瓦房、瓦屋这些村庄的条件又稍好一些。

四清庄、红星店、青年场、团结村、老少庄是解放后的新村子。迭路、山寨、刷集、小神集、两半庄、八大家、王牌坊、汪烟墩、李古洞、黑古墩的村名则最有特色。马良集、王明集、于昌楼、王石庄的村名来自人名。贡生楼是个有功名的人居住的村庄。

砀山人多是明初大移民的后裔,当时有些移民在卫籍,是军户,只出兵役,不纳皇粮。如尉屯、蒋营这些名称的村庄多为军户所建。在清末,太平天国北伐和捻军起义波及到砀山,乡民为求自保,组织团练,建圩筑寨,像高寨,陈寨这些有寨的村庄大都是那个时候改名的,唐寨横跨萧砀两县,是周边最大的寨圩,比当时的砀山县城还大。东南门、西南门、小南门、西门、北门、南门口这些村名则相对大寨圩的寨门而言。

后来人口多了,又分出不少村庄,在老村名上加了方位等限词,就成了新村庄名。如前刘屯、后黄楼、东徐庄、西沈屯、大王屯、小王庄、朱小楼、刘大庄、史新庄、老周寨、河滩李楼、河叉许庄、会耕李庄。



砀山百科


中国的领土面积非常大,在改革开放以前,大部分地区都是农村。这些村庄的名字五花八门,比如我们老家那里,什么葛寨,董庄,三屯,王家湾,卞家岭,饭坡,常店,杨家沟,三官庙,无奇不有。后来到了北京,发观还有什么火器营,蔡侯营,以及赵匡胤的出生地夹马营等等。


这个名字平时都习惯了,见怪不怪,也没有多想。今天突然看到这个问题,这些名字到底先有哪个? 我看了一下,觉得这些名字之间并没有先后传承的关系,很难说先有哪个后有哪个。因为很多地名都是根据地形产生的,比如我们那里有好几道岭,南边那道岭上住的人大部分都姓卞,就叫卞家岭,西边那道岭上住的人大部分都姓贺,就叫贺家岭,后面那道岭上住的人姓宋,就叫宋家岭。

在岭与岭之间的低洼之处,住的同样也有人,但是名字又是一种叫法,比如我们东边那个低洼处,住的人家姓尚,叫尚凹(念洼,跟贾平凹的名字读音差不多),西边住的人家姓焦,就叫焦凹。除此之外,还有叫陈凹,梁家凹,智家凹之类的村子,但是我没有去过这些地方,只听说过这些名字,不知道那里是不是在低洼的地方。



上面说的只是我们附近那一片的地名,如果往远处走上四五十里,就到山上了,那里的地名又不一样,大部分都是叫什么沟,因为那里的人们大部分都是住在山沟里。但是并没有规律,有的人家虽然住在沟里,住的地方却叫什么坪,或者叫什么峪。可能很久以前那里是一块平地,后来水土流失,变成一个沟了。


如果问一下,这些千奇百怪的地名先有哪个后有哪个?我觉得就是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因为这些地名可能是同时产生的,就算不是同时产生的,也没有先后的顺序。古人们都是因地而居的,住在什么样的地方,就叫什么样的名字。


史海水手


古代书籍很多,以《二十四史》为例,在《二十四史》中,唐代以前的史书,在讲地理时,通常只讲到县一级。

县一级的地名中有“沟”有“丘”,比如《汉书》中的“邯沟”,“贝丘”,这都是县。《汉书》是东汉班固所编。

“村”字最早见于《三国志》,比如:“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三国志》是三国西晋时陈寿所编。

再晚一些的《魏书》中有“平蒲坡”,“蜀坡”。《魏书》是北朝齐魏收所编。

等到了唐朝初年,给《史记》《汉书》《后汉书》做注解,或者编写《晋书》《南史》《北史》《隋书》时,则出现很多村、岗、坡。其它的则出现比较晚,就算有,也不是指村子,比如,寨是指城寨、军寨;店是指店铺;营是指兵营。


扫叶都净


每一个村子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来历,村庄名里蕴含着一个村庄的历史,而一个村子一般是由一个大姓,外加几个小姓的家族,所建立和组成,所以村子的历史其实也是某一特定姓氏家族的历史。\r

五花八门,甚至有些稀奇古怪的村名,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后辈人研究和传承下去。很可惜的是,前一阵子的大搞农村城镇化运动,使得农村空洞化现象愈益严重,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小村子逐渐消失,被一处处“现代化”的新型楼房社区所取代。农民们舍弃了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房子和熟悉的村子,搬到了高楼上,终于住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不知道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无奈,随着一个个村子的消失,那承载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村名也永远的存封在了老一代人的记忆里,他们的后代子孙以后也许只能从县志里寻找先人的足迹了。\r

现在咱就来聊聊这些稀奇古怪的——村、寨、屯、岭、沟、崖、埠、庄等村子的来历。\r

自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也就无所谓村子的传说了;而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主要依靠农耕,土地不能搬走,自然而然的这些个土地上的主人便在自家的土地上聚集而居,安营扎寨了。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同理,一个家族在同一个地方,代代繁衍,休养生息,村子便越来越大,村民在同外界的交往中便慢慢产生了拥有一个固定名号的需要。\r

那么,名号怎么来的呢?比如村子里的人要对外部的人介绍自己的村子时,当然首先要找一个明显的地理上的参照物,村子位于一条河的边上,那用“河崖”称呼再合适不过了;村子位于一条倾斜的沟坡的上面,就可以想到“斜沟崖”这个称呼;村子坐落在山岭上,村子里的人又大多姓邢,便有了“邢家岭”这个名字;村子四周有特定的树木或者围墙包围,外人就叫它“仙家寨”;村子地处交通要道,经常有外地客商经过,村子又多“肖”,也就有了“肖家埠”的叫法;村子在沟底,村民又多姓孙,“孙家沟”的叫法便产生了;在山坡之上落户,村前临纵横两条大路,干脆就叫“十字坡”,等等不一而足。\r

我不知道其他国家的村名是怎样得来的,日本的村落基本上和我说的一样,村名取决于村子所处的地理特征,尤其是深受中国影响的琉球群岛。比如“东村”因位于山原以东而得名;“北谷”则得名于其位于琉球本岛的北部谷地;“知念岬”不用说就明白这是一个深入海里的礁头附近的村子,村名多姓知念了。\r

说了这么多,那么题主所说的“村、寨、屯、岭、沟、崖、埠、庄”等名称到底谁先谁后呢?我觉得这可能是根本无法考证的任务,“以地为居,因势为名”,无不尽然。比起探讨村名的先后,村名的由来似乎更值得研究一番。大家觉得呢?\r


读史品文


我国村庄的名字,最早出现的是村,《说文解字》【卷六】【邑部】邨cūn,地名。从邑屯声。此尊切〖注〗臣铉等曰:今俗作村,非是。《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作。也就是说,邨(cūn)在过去就是村庄的意思,在东汉时已经写做村了。

庄则是庄户人家集聚而居。古代君主占据大片土地,称为庄,在这一地区的村子也叫庄,之后,地方的大地主也称为庄主,大地主所在的村子也称为庄子。

寨是军队安营扎寨时用木桩钉在地上将军营围起来的形式,云南少数民族也是用木桩和竹子等将村庄围住,因此云南的村子大多叫寨。营由军营演变而来。屯,边疆屯军形成的聚落形式。

楼、坡、岗、店、口等,并非指村庄。而是村庄所在位置。比如王楼,曾经有王姓人家在此建有楼房。

坡,是村庄所在地理条件的反应,比如杜家坡,一个村的杜姓人都住在一个斜坡上。

岗,也是村庄所在位置的地理形式,村庄可能建在一个土岗之上。

店,村庄所在位置,在古代口能开过车马店,旅店等等。

口,可能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形如一个口子。比如赵口,三面都有高出,一面较低,就如一个出口,村子就坐落于此。

在山东,住在比较低的地方叫“洼”,张洼。东北有张家窝棚,就是这个村子最早都是一些窝棚。三家子、四家子,这个地方,最初是三四家人居住,后来才变成了大村子。其实,真正表示村庄的,就是村、庄、屯、寨、营,其他皆为地理形式或居住条件得名。


若愚趣谈


最先有的是邑,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金,邑万家。

战国时出现了“城”,本意是有围墙的邑,墙里面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和城之间有驿。驿和驿之间有了店、铺等等。

秦汉时有了村,愿意是没有围墙的小邑。后来有些地名跟战争有关,比如说:寨、屯、营、关、隘、卡等等。


跟自然环境有关的:沟、河、溪、谷等等。还有一类村镇的名字有特殊意义。

比方说南皮,就是齐桓公伐孤竹时做甲胄的地方。

汉代有个人琵芭弹得挺好,告老还乡后村名就成了琵芭张。还有一个个例,明初大移民,把强行迁来的老百姓分为若干波次安置下来,


于是就出现了数不清的x拨、x卜、等等,说了这么多,还是有些挂一漏万的感觉,就当是抛砖引玉吧。


花近高楼1


中国人有防大洪水的观念,因建巢于树上,窝建于丘上,因称居于岗,俗化后称居于台。统称居于陵。后世仅坟墓称陵了,从而出现墟。

山洞改窑洞后有了坡,后世说成塬。

牧业后,求水草,而居于湾。有渡水处建津,浦,口,渡。

种养殖为生后,居于平原,而有原。

平原居住后建寨堡,分出人看护地保庄稼在寨外建庄,地扩大后在边缘处建棚。

保护家园而有军队,军队驻宿地称营盘,边防务边耕种的军营驻地区域称屯。

有军队保边疆,须通讯,从而建驿道与驿站,驿站是通讯员换马处,长期后聚成小买卖地点,从而扩成铺店。因而二十或三十里铺出现,某某店形成。

楼是庄园主家所居房名,长期后用于地标名。

楼为两层以上房的名称,有楼后形成城,城是堡寨扩大版。

城分为:都.京.府.州.郡.县.镇。

寨是有护村围墙,护寨豪沟水沟的村子,堡是有护村围墙的村或庄。村与庄等是无护设施建的人居形式。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还有沟呢?某沟,某某沟!等


我的小作坊


这个问题我没有百分之百的回答,但我个人的看法应该是先有坡、湾、岗,在有庄、寨、屯的地名来源。


用户7267755367588


中国最大的庄,石家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