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村莊,名字大致有樓、寨、屯,莊、崗、灣、坡,店,棚、口,營等,到底先有哪個?

心事君


題主這個題目講全國範圍有點大啦,著實不好回答,也難有標準答案。還好你講得這些村名類型在我的家鄉全部都有,但也不好講哪個類型的先有後有。現就以安徽省碭山縣為例,試著分類回答一下。

在碭山縣,村名以姓氏為前綴叫某莊的最多,如王莊、張莊、李莊等。估計這是這個類型應該起先最早的村莊名稱了。

因黃河流經碭山數百年,肆意氾濫,決口成災,像堤、壩、灣、口、套這些與之相關類型的村莊名在碭山也佔了很大比例,如劉堤頭、潘壩、陸灣、董口、丁嘴、葛套等等。另外蟠龍集、回龍集、市力集、官莊壩、木龍壩、毛城鋪、定國寺、蓋壩頭這些村名都與治理黃河有關。

黃河決口會衝出一些河溝,坡裡村就是建在東洪河南岸河堤的北坡上的。像房溝涯、張河涯就位於河邊,呂河底是坐落在乾涸河底的,龐橋、夏橋則是河邊有橋的村莊。楊埝是建在河埝附近的村莊。裴臺、趙崗是建在高地上的。嶽坑、陳窪、朱海子則建在窪地上。汪沙灘位於黃河灘地。

村名也是會改變的,後來有些村莊出了大戶,建了樓閣院堂,如邵樓、杜閣、臧院、王堂等。村上有寺廟的,如丁寺、吳廟、孫觀、姜庵。村莊上有集市的,如劉集、柴市、徐街、黃店、前行。汪林是村邊有塋林、王井則村內有水井。高場、東南場村名出自村前收麥揚場的場地。

一些村名則與營生有關,紙坊、油坊、瓦坊、王窯、粉皮營是做手工業的村莊。縣城周圍的許園、貢園則是專業種菜的村莊。靛池許莊是做染料的,酒店張莊有釀酒的。黃盆窯是燒製黃盆陶器的。飯鋪、孟飯棚是有小飯店的村莊。王藥鋪是有郎中的村莊,炭場、灰鋪則是原黃河岸邊的貨場。

李桃園、趙梨園、包菜園、陳柳園、王棗園、桑園、葦子園、白臘園、竹杆園、核桃園、槐樹園這些村莊旁種植有特色的園子。從張野場、雜戶地、老鸛窩、王籬笆、荒莊、狼屯這些村名可看出當年生活條件的艱苦。而瓦房、瓦屋這些村莊的條件又稍好一些。

四清莊、紅星店、青年場、團結村、老少莊是解放後的新村子。迭路、山寨、刷集、小神集、兩半莊、八大家、王牌坊、汪煙墩、李古洞、黑古墩的村名則最有特色。馬良集、王明集、於昌樓、王石莊的村名來自人名。貢生樓是個有功名的人居住的村莊。

碭山人多是明初大移民的後裔,當時有些移民在衛籍,是軍戶,只出兵役,不納皇糧。如尉屯、蔣營這些名稱的村莊多為軍戶所建。在清末,太平天國北伐和捻軍起義波及到碭山,鄉民為求自保,組織團練,建圩築寨,像高寨,陳寨這些有寨的村莊大都是那個時候改名的,唐寨橫跨蕭碭兩縣,是周邊最大的寨圩,比當時的碭山縣城還大。東南門、西南門、小南門、西門、北門、南門口這些村名則相對大寨圩的寨門而言。

後來人口多了,又分出不少村莊,在老村名上加了方位等限詞,就成了新村莊名。如前劉屯、後黃樓、東徐莊、西沈屯、大王屯、小王莊、朱小樓、劉大莊、史新莊、老周寨、河灘李樓、河叉許莊、會耕李莊。



碭山百科


中國的領土面積非常大,在改革開放以前,大部分地區都是農村。這些村莊的名字五花八門,比如我們老家那裡,什麼葛寨,董莊,三屯,王家灣,卞家嶺,飯坡,常店,楊家溝,三官廟,無奇不有。後來到了北京,發觀還有什麼火器營,蔡侯營,以及趙匡胤的出生地夾馬營等等。


這個名字平時都習慣了,見怪不怪,也沒有多想。今天突然看到這個問題,這些名字到底先有哪個? 我看了一下,覺得這些名字之間並沒有先後傳承的關係,很難說先有哪個後有哪個。因為很多地名都是根據地形產生的,比如我們那裡有好幾道嶺,南邊那道嶺上住的人大部分都姓卞,就叫卞家嶺,西邊那道嶺上住的人大部分都姓賀,就叫賀家嶺,後面那道嶺上住的人姓宋,就叫宋家嶺。

在嶺與嶺之間的低窪之處,住的同樣也有人,但是名字又是一種叫法,比如我們東邊那個低窪處,住的人家姓尚,叫尚凹(念窪,跟賈平凹的名字讀音差不多),西邊住的人家姓焦,就叫焦凹。除此之外,還有叫陳凹,梁家凹,智家凹之類的村子,但是我沒有去過這些地方,只聽說過這些名字,不知道那裡是不是在低窪的地方。



上面說的只是我們附近那一片的地名,如果往遠處走上四五十里,就到山上了,那裡的地名又不一樣,大部分都是叫什麼溝,因為那裡的人們大部分都是住在山溝裡。但是並沒有規律,有的人家雖然住在溝裡,住的地方卻叫什麼坪,或者叫什麼峪。可能很久以前那裡是一塊平地,後來水土流失,變成一個溝了。


如果問一下,這些千奇百怪的地名先有哪個後有哪個?我覺得就是當地人也說不清楚,因為這些地名可能是同時產生的,就算不是同時產生的,也沒有先後的順序。古人們都是因地而居的,住在什麼樣的地方,就叫什麼樣的名字。


史海水手


古代書籍很多,以《二十四史》為例,在《二十四史》中,唐代以前的史書,在講地理時,通常只講到縣一級。

縣一級的地名中有“溝”有“丘”,比如《漢書》中的“邯溝”,“貝丘”,這都是縣。《漢書》是東漢班固所編。

“村”字最早見於《三國志》,比如:“入魏郡界,村落齊整如一。”《三國志》是三國西晉時陳壽所編。

再晚一些的《魏書》中有“平蒲坡”,“蜀坡”。《魏書》是北朝齊魏收所編。

等到了唐朝初年,給《史記》《漢書》《後漢書》做註解,或者編寫《晉書》《南史》《北史》《隋書》時,則出現很多村、崗、坡。其它的則出現比較晚,就算有,也不是指村子,比如,寨是指城寨、軍寨;店是指店鋪;營是指兵營。


掃葉都淨


每一個村子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來歷,村莊名裡蘊含著一個村莊的歷史,而一個村子一般是由一個大姓,外加幾個小姓的家族,所建立和組成,所以村子的歷史其實也是某一特定姓氏家族的歷史。\r

五花八門,甚至有些稀奇古怪的村名,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們後輩人研究和傳承下去。很可惜的是,前一陣子的大搞農村城鎮化運動,使得農村空洞化現象愈益嚴重,一個個富有特色的小村子逐漸消失,被一處處“現代化”的新型樓房社區所取代。農民們捨棄了祖祖輩輩生於斯長於斯的老房子和熟悉的村子,搬到了高樓上,終於住上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社會主義新型社區。不知道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無奈,隨著一個個村子的消失,那承載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曆史的村名也永遠的存封在了老一代人的記憶裡,他們的後代子孫以後也許只能從縣誌裡尋找先人的足跡了。\r

現在咱就來聊聊這些稀奇古怪的——村、寨、屯、嶺、溝、崖、埠、莊等村子的來歷。\r

自古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也就無所謂村子的傳說了;而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主要依靠農耕,土地不能搬走,自然而然的這些個土地上的主人便在自家的土地上聚集而居,安營紮寨了。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同理,一個家族在同一個地方,代代繁衍,休養生息,村子便越來越大,村民在同外界的交往中便慢慢產生了擁有一個固定名號的需要。\r

那麼,名號怎麼來的呢?比如村子裡的人要對外部的人介紹自己的村子時,當然首先要找一個明顯的地理上的參照物,村子位於一條河的邊上,那用“河崖”稱呼再合適不過了;村子位於一條傾斜的溝坡的上面,就可以想到“斜溝崖”這個稱呼;村子坐落在山嶺上,村子裡的人又大多姓邢,便有了“邢家嶺”這個名字;村子四周有特定的樹木或者圍牆包圍,外人就叫它“仙家寨”;村子地處交通要道,經常有外地客商經過,村子又多“肖”,也就有了“肖家埠”的叫法;村子在溝底,村民又多姓孫,“孫家溝”的叫法便產生了;在山坡之上落戶,村前臨縱橫兩條大路,乾脆就叫“十字坡”,等等不一而足。\r

我不知道其他國家的村名是怎樣得來的,日本的村落基本上和我說的一樣,村名取決於村子所處的地理特徵,尤其是深受中國影響的琉球群島。比如“東村”因位於山原以東而得名;“北谷”則得名於其位於琉球本島的北部谷地;“知念岬”不用說就明白這是一個深入海里的礁頭附近的村子,村名多姓知唸了。\r

說了這麼多,那麼題主所說的“村、寨、屯、嶺、溝、崖、埠、莊”等名稱到底誰先誰後呢?我覺得這可能是根本無法考證的任務,“以地為居,因勢為名”,無不盡然。比起探討村名的先後,村名的由來似乎更值得研究一番。大家覺得呢?\r


讀史品文


我國村莊的名字,最早出現的是村,《說文解字》【卷六】【邑部】邨cūn,地名。從邑屯聲。此尊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村,非是。《說文解字》為東漢許慎所作。也就是說,邨(cūn)在過去就是村莊的意思,在東漢時已經寫做村了。

莊則是莊戶人家集聚而居。古代君主佔據大片土地,稱為莊,在這一地區的村子也叫莊,之後,地方的大地主也稱為莊主,大地主所在的村子也稱為莊子。

寨是軍隊安營紮寨時用木樁釘在地上將軍營圍起來的形式,雲南少數民族也是用木樁和竹子等將村莊圍住,因此雲南的村子大多叫寨。營由軍營演變而來。屯,邊疆屯軍形成的聚落形式。

樓、坡、崗、店、口等,並非指村莊。而是村莊所在位置。比如王樓,曾經有王姓人家在此建有樓房。

坡,是村莊所在地理條件的反應,比如杜家坡,一個村的杜姓人都住在一個斜坡上。

崗,也是村莊所在位置的地理形式,村莊可能建在一個土崗之上。

店,村莊所在位置,在古代口能開過車馬店,旅店等等。

口,可能村莊所處的地理位置,形如一個口子。比如趙口,三面都有高出,一面較低,就如一個出口,村子就坐落於此。

在山東,住在比較低的地方叫“窪”,張窪。東北有張家窩棚,就是這個村子最早都是一些窩棚。三家子、四家子,這個地方,最初是三四家人居住,後來才變成了大村子。其實,真正表示村莊的,就是村、莊、屯、寨、營,其他皆為地理形式或居住條件得名。


若愚趣談


最先有的是邑,甲骨文中就出現了。《戰國策·荊軻刺秦王》:”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千金,邑萬家。

戰國時出現了“城”,本意是有圍牆的邑,牆裡面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和城之間有驛。驛和驛之間有了店、鋪等等。

秦漢時有了村,願意是沒有圍牆的小邑。後來有些地名跟戰爭有關,比如說:寨、屯、營、關、隘、卡等等。


跟自然環境有關的:溝、河、溪、谷等等。還有一類村鎮的名字有特殊意義。

比方說南皮,就是齊桓公伐孤竹時做甲冑的地方。

漢代有個人琵芭彈得挺好,告老還鄉後村名就成了琵芭張。還有一個個例,明初大移民,把強行遷來的老百姓分為若干波次安置下來,


於是就出現了數不清的x撥、x卜、等等,說了這麼多,還是有些掛一漏萬的感覺,就當是拋磚引玉吧。


花近高樓1


中國人有防大洪水的觀念,因建巢於樹上,窩建於丘上,因稱居於崗,俗化後稱居於臺。統稱居於陵。後世僅墳墓稱陵了,從而出現墟。

山洞改窯洞後有了坡,後世說成塬。

牧業後,求水草,而居於灣。有渡水處建津,浦,口,渡。

種養殖為生後,居於平原,而有原。

平原居住後建寨堡,分出人看護地保莊稼在寨外建莊,地擴大後在邊緣處建棚。

保護家園而有軍隊,軍隊駐宿地稱營盤,邊防務邊耕種的軍營駐地區域稱屯。

有軍隊保邊疆,須通訊,從而建驛道與驛站,驛站是通訊員換馬處,長期後聚成小買賣地點,從而擴成鋪店。因而二十或三十里鋪出現,某某店形成。

樓是莊園主家所居房名,長期後用於地標名。

樓為兩層以上房的名稱,有樓後形成城,城是堡寨擴大版。

城分為:都.京.府.州.郡.縣.鎮。

寨是有護村圍牆,護寨豪溝水溝的村子,堡是有護村圍牆的村或莊。村與莊等是無護設施建的人居形式。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還有溝呢?某溝,某某溝!等


我的小作坊


這個問題我沒有百分之百的回答,但我個人的看法應該是先有坡、灣、崗,在有莊、寨、屯的地名來源。


用戶7267755367588


中國最大的莊,石家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