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岁月的遗址……


宁化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岁月的遗址……


步行古道话茶亭。《辞海》中《园治・亭》载:“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在宁化县境内之亭,多设在古道路旁、桥梁上,或大道上以亭骑路者,或设于田垅、园、搬边角者,亦有风景名胜区设亭点缀,供游人憩息者,皆称茶亭或长亭,民间多称为茶亭。

就古道茶亭而言,其结构多系一层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亦有土木结构,其形状多为方形、长方形,亦有六角或八角形。分布密度有5里一亭、10里一亭,最多也不过15至20里一亭。在邻省、邻县或者两姓所辖交界处共建的所谓风水亭,亦有毗连并排两亭者,则称为“双茶亭”。

宁化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岁月的遗址……


亭的名称多种多样,甚是雅致,有的以地起名;有的以用起名;有的以里程起名;有的以形状起名;有的以意起名;有的则以趣起名,反映了宁化客家祖地茶亭文化丰富多采。如县南街尾左侧古有“悠然亭”;赖仚公馆上二里有“利济亭”;宜生桥有“义塾亭”;龙家井有“龙兴亭”;儒学内有“青云亭”;县衙大院建有“退思亭”。各条古道路边的,有“广福亭”、“福新亭”、“景福亭”、“贞节亭”、“观音亭”、“双茶亭”等。

宁化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岁月的遗址……


宁化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岁月的遗址……


宁化地处山区,山高路远,岭多坡陡,行走不便,搬运物资,全靠肩挑驮运,异常艰辛。因此,境内茶亭众多,每隔几里之遥就有茶亭,以供行人遮日蔽雨,乘凉御寒,在体力不支之时,能随时人亭放肩歇憩,待体力稍复,倍感心旷神怕,则继续上路前行。此乃茶亭之大功用矣。宁化至建宁古道之安远段,有一座亭名为“阁背亭”,亦叫“接官亭”,亭内有邻近宝峰寺住持老和尚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千里骑駒民利:下联是:半山风雨短长亭。联文不仅道明了茶亭的功能,其书如“笔走龙蛇,极”使来往官员、文人学者赞不绝口。

宁化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岁月的遗址……


古路旁的茶亭多为民间建造。乐善好施是宁化客家人的传统美德。修桥铺路,建茶亭亦是行功积德的义举之一。

宁化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岁月的遗址……


绝大多数茶亭则都由附近村庄群众自觉、无偿在茶亭内设茶缸,供应凉茶。每年从农历五月初日开始,至八月三十日止,为茶亭内供应茶水时间,即便是山或高山嵊脑之茶亭,山下居住的施主,每日大早也要将茶水在行人到达之前挑到亭内,供行人饮用解渴,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宁化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岁月的遗址……


宁化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岁月的遗址……


茶料,除茶叶外,多用民间清凉解暑、清热解渴的清草药如积茶、六月雪、夏枯草、四硷风、大料子等,对于肩挑步行者来说,骄阳似火的暑热天,来到茶亭,放下重担,休息片刻,喝碗凉茶,清风徐来,凉爽无比,顿觉疲劳之苦全消,真是其乐无穷。

宁化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岁月的遗址……


来源:根据张国玉《古道・茶亭》载《宁化文史资料》第十九辑改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