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歲月的遺址……


寧化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歲月的遺址……


步行古道話茶亭。《辭海》中《園治・亭》載:“亭者,停也所以停憩遊行也。”在寧化縣境內之亭,多設在古道路旁、橋樑上,或大道上以亭騎路者,或設於田壠、園、搬邊角者,亦有風景名勝區設亭點綴,供遊人憩息者,皆稱茶亭或長亭,民間多稱為茶亭。

就古道茶亭而言,其結構多系一層木結構或磚木結構,亦有土木結構,其形狀多為方形、長方形,亦有六角或八角形。分佈密度有5裡一亭、10裡一亭,最多也不過15至20裡一亭。在鄰省、鄰縣或者兩姓所轄交界處共建的所謂風水亭,亦有毗連並排兩亭者,則稱為“雙茶亭”。

寧化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歲月的遺址……


亭的名稱多種多樣,甚是雅緻,有的以地起名;有的以用起名;有的以里程起名;有的以形狀起名;有的以意起名;有的則以趣起名,反映了寧化客家祖地茶亭文化豐富多采。如縣南街尾左側古有“悠然亭”;賴仚公館上二里有“利濟亭”;宜生橋有“義塾亭”;龍家井有“龍興亭”;儒學內有“青雲亭”;縣衙大院建有“退思亭”。各條古道路邊的,有“廣福亭”、“福新亭”、“景福亭”、“貞節亭”、“觀音亭”、“雙茶亭”等。

寧化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歲月的遺址……


寧化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歲月的遺址……


寧化地處山區,山高路遠,嶺多坡陡,行走不便,搬運物資,全靠肩挑馱運,異常艱辛。因此,境內茶亭眾多,每隔幾里之遙就有茶亭,以供行人遮日蔽雨,乘涼禦寒,在體力不支之時,能隨時人亭放肩歇憩,待體力稍復,倍感心曠神怕,則繼續上路前行。此乃茶亭之大功用矣。寧化至建寧古道之安遠段,有一座亭名為“閣背亭”,亦叫“接官亭”,亭內有鄰近寶峰寺住持老和尚寫的一副對聯,上聯是:千里騎駒民利:下聯是:半山風雨短長亭。聯文不僅道明瞭茶亭的功能,其書如“筆走龍蛇,極”使來往官員、文人學者讚不絕口。

寧化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歲月的遺址……


古路旁的茶亭多為民間建造。樂善好施是寧化客家人的傳統美德。修橋鋪路,建茶亭亦是行功積德的義舉之一。

寧化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歲月的遺址……


絕大多數茶亭則都由附近村莊群眾自覺、無償在茶亭內設茶缸,供應涼茶。每年從農曆五月初日開始,至八月三十日止,為茶亭內供應茶水時間,即便是山或高山嵊腦之茶亭,山下居住的施主,每日大早也要將茶水在行人到達之前挑到亭內,供行人飲用解渴,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寧化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歲月的遺址……


寧化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歲月的遺址……


茶料,除茶葉外,多用民間清涼解暑、清熱解渴的清草藥如積茶、六月雪、夏枯草、四礆風、大料子等,對於肩挑步行者來說,驕陽似火的暑熱天,來到茶亭,放下重擔,休息片刻,喝碗涼茶,清風徐來,涼爽無比,頓覺疲勞之苦全消,真是其樂無窮。

寧化這些古道茶亭,是一道歲月的遺址……


來源:根據張國玉《古道・茶亭》載《寧化文史資料》第十九輯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