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左明雪



自古忠孝两难全,元直岂能再归汉。徐庶,字元直,刘备首席谋士,后因其母归顺曹操,从此再没归顺刘备。他归顺曹操后,终生未给曹操出一计一策,心中时刻想着蜀汉。那么徐庶的能力有多强?有多厉害?赖在曹营,不肯再辅佐刘备。下面根据《三国演义》及《三国志》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三国演义》中徐庶的能力

程昱眼中的徐庶:曹仁讨伐刘备大败而回,得知是单福为其出谋划策。曹操不知单福为何许人也?曹操账下的顶级谋士程昱,指出单福乃徐庶的化名,称赞徐庶的谋略比他强十倍,自愧不如。这一句成功勾起曹操的爱才之心,忙问怎么才能将徐庶收为己用。程昱指出徐庶自幼丧弟,只有一位老母亲,只要将他的母亲骗到许昌,就有办法招降徐庶了。程昱为了帮助曹操收降徐庶,不辞辛苦,骗取徐庶老母笔迹,模仿并将徐庶成功骗到许昌。


程昱是真的认为徐庶比自己强十倍,有徐庶的加入,对自己主公曹操的霸业有很大的益处。他是大公无私的,并没有嫉妒徐庶,真心佩服徐庶,并真诚地希望徐庶加入曹操的阵营。

程昱操曰:“徐庶之才,比君何如?”昱曰:“十倍于昱。”


水镜先生眼中的徐庶:襄阳城外,刘备躲避蔡瑁追兵,慌不择路,逃到水镜先生司马徽园内。刘备被水镜先生的学问所折服,与欲投明主的徐庶失之交臂。他便欲请水镜出山,相助自己匡扶汉室。水镜先生婉言相拒,说自己是山野隐居之人,没啥大用,有个比自己强十倍的高人来辅佐刘备。

通过下文可知,这个人便是化名为单福的徐庶。水镜先生。字德操,乃三国时期,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的高人,他认为比自己强十倍的高人,那肯定是有真本事的。通过水镜先生的嘴,衬托出徐庶确非浪得虚名之辈,是不次于卧龙、凤雏的高级谋士。

水镜曰:“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胜吾十倍者来助公,公宜访之。”


刘备眼中的徐庶:刘备第一眼看到“葛巾布袍,皂縧,乌履”唱歌的徐庶,第一反应认为他是卧龙、凤雏其中的一个。由此可知,刘备看徐庶外表,便知不凡,认为其有经天纬地之才,自己心目中的卧龙、凤雏。在曹仁大军来袭时,从容应对,分兵派将,摆下八门金锁阵,大破曹仁大军,并趁虚夺取樊城。徐庶首战,便大败曹仁大军,夺取樊城,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天赋。

在徐庶接到程昱伪造其母的书信时,不得不辞别刘备,回许昌搭救老母。刘备为其孝道所感动,并未阻拦,还开导其。他只是感到徐庶将要离去,就好比失去自己的左右手,即使山珍海味摆在眼前,也没胃口下咽。刘备认为天下没有比徐庶才能高的人了,既然先生离去,自己迟早会败在曹操手里,还不如早点隐居山林,落得个逍遥自在。这虽然是刘备的激将之言,却表达了他对徐庶才能谋略的认可。

玄德曰:“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玄德曰:“天下高贤,恐无出先生右者。”


《三国志》中徐庶的能力

正史上,徐庶本为寒门子弟,刘备在新野时,他前去投奔。长坂坡刘备大军兵败,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所掳获,不得不辞别刘备,转而入仕曹操。正史中,徐庶最大的贡献为给刘备推荐了卧龙,进而刘备三顾茅庐才将诸葛亮请出山。这一点说明徐庶有知人之明,并不嫉妒诸葛亮的才华。

《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徐庶都是因为他的老母亲被曹操所获,而不得不委身侍奉曹操,并终生不给曹操献一策。徐庶是一个大孝子,深知忠臣不事二主,自己因老母而导致忠孝不能两全。如果在母亲去世后,再一次背叛曹操,转投刘备,那更是与自己忠孝的道义相悖。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乃是和诸葛亮一个级别的军师,而在《三国志》里,徐庶并没有受到曹魏的重用,与诸葛亮等一流谋士相比明显差了一截。不管他的才能怎么样,他侍奉曹操后,是不可能再归顺刘备了。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其实也是顶级谋士的存在,但是根据文中的描述,似乎与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相比,还是有一点差距的。

徐庶当时也身在荆州,第一想到去投靠辅佐的也是当时的荆州之主刘表,但是见面之后才发现刘表善恶不能辨,不过是俗世的庸人罢了,故而大失所望,来到好友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居所。水镜先生责备徐庶不会择主,暗言明主就在此地,其实也就是指刘备。徐庶也是一点就透,之后才有他化名单福,狂歌于新野道旁,终为刘备所欣赏,拜徐庶为军师,训练部队。

徐庶的军事谋略才能,在他辅佐刘备的短暂生涯中,也可以说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先杀吕旷吕翔,再破曹仁八门金锁阵,夺樊城,曹仁三万兵马,几乎折损殆尽,只与副将李典率残兵奔回许都请罪。

然而,徐庶终究还是有弱点的。古人以“孝”为立身之本,徐庶大才,更是孝顺母亲。曹操抓住这一点,将徐庶的母亲扣留在许昌,想要徐母召回徐庶,为自己效力,不想徐母也是忠义之人,不肯屈从曹操,认为儿子辅佐刘备,正是得其明主。最后还是程昱模仿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假信,才引得徐庶来到许昌。

有朋友可能会想,徐庶博学多才,这一点伎俩他怎么会看不出来?试想一下,一位事母至孝的人,会去怀疑自己母亲的手书是否是假冒的?是否会去揣摩家母的书信别有用心么?用徐庶的话说,便是“方寸大乱”,那里还会顾及其他呢?

徐庶来到许昌后,徐母刚烈,羞于见到自己“不成器”的儿子,自缢而死。徐庶此时虽然记恨曹操,但是无奈木已成舟,他自己终究还是主动来到了许昌,也算是投奔了曹操。此时再让他回到刘备的阵营里,他也是绝对不会去的。

再者,徐庶临行前,已经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之后又知道诸葛亮最后终于出山帮助刘备,他心里对刘备的愧意,也终于得到了弥补。曹操南征时,曾让徐庶招降刘备,刘备当时也想挽留徐庶,徐庶说了两句话:“某若不还,恐惹人笑。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也点明了这一点。

我说徐庶才能稍逊,主要是赤壁大战之前,庞统向曹操现连环计,被徐庶识破,这一点当然也证明了徐庶的才能,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他与庞统熟识,自然知道庞统无心帮助曹操,突然前来献计,必然有诈。但是之后他却向庞统讨教脱身之法,我也是凭这一点,觉得徐庶较之庞统和诸葛亮,还是差了一点的,当然,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一言一计,并不能定论一个人,小编也只是有感而发罢了。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徐庶。

在刘备创业之初,他是领着一帮武夫打天下。比如关羽张飞等人,让他们领兵打仗倒是在行,可以让他们想个谋略,这还不如杀了他们。而刘备本身,也不是非常聪明之辈。刘备因为没有战略战术上的指导,屡屡失败,狼狈的犹如丧家之犬,四处逃难。


所以,军师徐庶的到来,大大地解了燃眉之急。

徐庶本名徐福,出身贫寒。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学艺。 三国时期正逢乱世,徐庶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被刘备用为军师。在徐庶的谋划下,刘备训练军队,实力大大增强。

此时曹仁率兵到新野,攻打刘备,徐庶不慌不忙,调兵遣将,用计将曹仁打得大败。

探马飞报玄德。玄德请单福商议。福曰:“既有敌兵,不可令其入境。可使关公引一军从左而出,以敌来军中路;张飞引一军从右而出,以敌来军后路;公自引赵云出兵前路相迎:敌可破矣。”玄德从其言,即差关、张二人去讫;然后与单福、赵云等,共引二千人马出关相迎。

曹仁失败后,曹操猜测有人帮刘备,很快他就得知了,那人就是徐庶。后来,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进了曹营之后,不为曹操出谋划策,只是“尸位素餐”。后来此事被称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不得不说,徐庶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虽然无法与卧龙凤雏相比,但在三国中也是上游的存在。 他在短时间内,提升了刘备军队的作战水平,并且采用了合理的战术,以少胜多,如果给他更长的时间,刘备也能成大事。

徐庶进了曹营之后,刘备请出诸葛亮作为自己的军师。在曹操取得荆州,再次进攻刘备之时,他派出了徐庶劝降刘备,而徐庶肯定不会干这种劝降的工作,他顶着劝降的名头,跟刘备和诸葛亮寒暄了几句就回去了。

那有人会问,徐庶留下来不就可以了吗?他的母亲已经死了,也没有什么牵挂了,为什么还要回去呢?


其实,这与徐庶的性格有关,他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声,在老母亲被曹操扣押之时,他去曹营一方面是因为担心老母亲的安全,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孝子名声。而此时徐庶已经进了曹营,曹操就是他的主公。在道义上他应该忠于曹操,否则他就会陷入不忠的境地,这是他不愿看到的。

其次,刘备已经成功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的水平很高,由他负责,大势已定。而徐庶自知能力不如诸葛亮,如果留下来也是画蛇添足。所以为了刘备的长期发展,他也只得忍痛离开。

徐庶虽然在曹营混吃等死,但他的待遇还是不低的。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可谓是前半生波澜壮阔,后半生风平浪静。可以说是活了两辈子了。


历史漫谈君


写三国最大困惑就是,写演义跟你谈正史,写正史跟你谈演义,既然如此,这两种可能我就都写了吧!

徐庶,是无数三国演义爱好者中,广为传颂人物!

传颂原因有几点

第一:槐杨树下遇明主,徐庶自荐刘备

第二:初出场见奇功,破八门紧锁败曹仁取樊城

第三:忠义世无双,孝子徐庶终归曹,母死明志一言不发!

第四:走马荐诸葛,引卧龙鞠躬尽瘁!

第五:赤壁之战惊鸿现,暗语庞统知诡计,妙语一翻走北方,从此演义无生息!

按照三国演义中描述,徐庶是一个至情至孝,谋略出众的高人做派,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终于原主刘备,终身不为曹操献一策。

身在曹营心在汉就从此来!

那么于演义而论,徐庶是否有再次归附刘备可能?

答案是没有,因为一个至情至孝之人,就有个特殊品质,至忠,而徐庶就是这样的人,对至情至孝至忠人而言,情意孝道是第一位,这也是为何徐庶,因母被虏归降关键,汉代是以孝治国的朝代,孝处于道德观念第最高处。

但是母亲在他归附后死了,那另一个品质忠臣和情意就出现了。

因为忠臣不侍二主,所以徐庶不会叛曹投刘,这是底线。

因为情意,徐庶不会于刘备为敌,这是为人。

于是徐庶只能在曹营一言不发。

那么正史中徐庶到底是如何一个人,就要在史料中寻找真相了!

史料中记录而论,徐庶并没多少描述,正史《三国志》中徐庶无传,记录主要来自裴松之注《魏略》和《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只言片语!

《魏略》:“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这段记载,让我们想当然的认为徐庶本名单(shan)福。那么这个有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因为单不是姓氏而是门第,罗贯中老爷子也厉害,不看书,想当然给徐庶安名字!

按《晋书-苏峻传》和《魏略》可以获悉这错误:

“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晋书-苏峻传》

后来裴松之将这句话做了解释,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

“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

那么我特别强调这史料是为何!

不过说的是,单字,不是徐庶姓名,而是门第,也就是说,史料中的单字,是指徐庶门第出生寒门而已,那个不是姓名!

这是正史中的徐庶,名字考证,他就叫徐庶早年叫徐福!

那么徐庶的其他记录是真实的吗?

《魏略》徐庶记载全篇如下:

一: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未尝为人报仇,白垩涂面,披发而走,为吏所得。问其姓名,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以羞之,击鼓以令于市,莫敢识者。而其党伍使之得脱。

二:于是感激,弃其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做贼,不肯与共止。

三: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

四: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乃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魏略》

这段话我将其做了四个分段!

第一段:是少年事迹,那时徐庶还是游侠,为人义气为给人报仇,犯下过错,最后闭口不言,让自己的同党免罪,很有古惑仔风范!

第二段:是青年事迹,徐庶因犯事,大彻大悟悔过自新,努力学习,奈何曾经做过贼,不受读书人待见。

第三段:是徐庶求学故事,因师兄弟不待见徐庶,他就表现的非常勤奋,主动打扫卫生,主动搞好关系,不断学习,终被师兄弟接纳,最好朋友就是石韬。

第四段:则是徐庶出仕前的故事,因为兵荒马乱,为了能学以致用,徐庶和石韬开始客居荆州,寻找机会,在哪里他们于诸葛亮关系特别好!

后来,荆州被曹操占领,徐庶和石韬选择北上随曹操,诸葛亮继续跟刘备!

这段没提,徐庶曾在刘备帐下效力,不过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于徐庶这段经历有记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 诸葛亮传》

结合《魏略》和《三国志-诸葛亮传》事情终于清楚。

少年时的徐庶是游侠出生,后奋发努力成权谋之士,因动乱迁居荆州和诸葛亮关系非常好,后来被刘备器重,主动投靠刘备,同时还推荐好友诸葛亮给刘备,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只不过后来母亲被曹操俘虏,无奈之下,只得归附曹操!

至于《三国演义》中所说,徐庶归曹操,一言不发,这也是罗贯中杜撰的!

因为《三国志》中虽没有徐庶后来的记载,但《魏略》中却有徐庶升官轨迹!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获存焉——《魏略》

也就是说,徐庶在魏国效力,其实还是做事的,到了曹丕一朝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那么这两个官位究竟多大?只能说不高不低吧!

右中郎将:地位在杂号将军之下,属于四品官。

御史中丞:主要主持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的监察威仪工作,权力仅次于尚书令,属于三品官!

三四品官,不算小也不算大,难怪诸葛亮会说,魏国如此多人才的感叹!

那么一个一言不发的人,能做官,能升官吗?

如果叫徐庶回来归刘备有可能吗?

其实还是没可能,除非刘备真的横扫天下复兴汉室基业!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和正史中徐庶的真相。


阿斗不傻


方圆论坛观点!

民间一直流传一句话“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后来还引生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说法。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演义认为杜撰出来的。徐庶当初因为母亲在曹操哪里所以直接舍弃了刘备而投奔了曹操。而徐庶在曹操阵营并非一言不发,而是直接效力于曹魏阵营。之所以没有再投奔刘备很大程度上还是感觉刘备不能成事吧。相对于强大的曹操,刘备就要显得弱小太多太多了。



俗话说的好“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既然出仕肯定是要挑选一个比较有潜力的势力效忠。这里就要说到徐庶在刘备阵营中也是他一生唯一做的一件具有标志性的事,那就是给刘备举荐了诸葛亮。也正因为如此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后大喜曰“如鱼得水”。如此高评价给诸葛亮。那相对于徐庶刘备就要冷淡很多了。因为刘备自从有了诸葛亮之后事事请教诸葛亮,徐庶一下子就显得可有可无了起来。这肯定很伤徐庶的心。


建安十三年的时候刘备被曹操打的大败仓皇逃跑,而徐庶母亲却落到了曹操手里。一方面古代讲究一个“孝”字。母亲在曹操手里徐庶肯定担心,所以辞别了刘备去曹操大营。另一方面徐庶可能也借此机会脱离了刘备阵营。就像上边所说,徐庶刚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手下没有一个像样的谋士,刘备对徐庶那是百依百顺。但徐庶给刘备举荐诸葛亮之后,刘备对徐庶爱搭不理了,心思都在诸葛亮身上,这势必会引起徐庶的不满。

而且刘备的溃败也可能是徐庶脱离刘备的理由之一。本身徐庶投奔刘备就是因为刘备汉室皇叔的头衔。而曹操呢?名义上当时还是大汉丞相,所以名义上的话曹操更具有代表性。而且徐庶和刘备无亲无故徐庶也不可能陪着刘备一起败亡。母亲被俘索性就直接投奔了曹操。我之所以会这么分析是因为历史上蜀汉阵营中还有一个人和徐庶的经历十分相似,他就是蜀汉大将廖化。

廖化也曾被迫投降过曹魏阵营,也是因为母亲被曹魏阵营所俘,但是廖化在曹魏阵营中曲意迎奉一直都心中思念蜀汉。最后带着自己的母亲从曹魏逃回了蜀汉。我想“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形容廖化应该更合适。相对于廖化来说,徐庶就确实有些摆脱刘备的嫌疑了。



再有就是徐庶是真的因为母亲而不得不投奔曹魏。因为古人讲究一个“孝”所以徐庶不得不弃刘奔曹。之所以后来徐庶没有再次回归蜀汉则是因为一个“忠”字。因为徐庶既然已经投诚了曹魏,如果再次背叛曹魏返回蜀汉的话很可能回背上一个“背主”之名。也就是俗称的叛徒。但我认为这个推理可信度不高。因为有廖化这个例子在。徐庶再怎么洗也没有。只能说明徐庶确实是不愿意再跟随刘备了。可能是觉得刘备没有壮大的出路。也可能是刘备伤了徐庶的心。



所谓的徐庶发誓不为曹操出一计和徐庶母亲以自杀威胁徐庶效忠刘备都是假的。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而徐庶实际上在历史上的记载也并不是很多,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贡献。为了被记载的突出贡献就是为刘备举荐了诸葛亮。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徐庶的本事只是普通水平。可能眼光要比普通人强一些罢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先说说徐庶的能力吧,裴松之在《魏略》中记载了徐庶。徐庶和孟公威、石广元、诸葛亮一块游学,他们学问都非常精进。但诸葛亮谈论天下大势时,认为他们只能做到刺史,郡守,他们问诸葛亮能做到什么官,诸葛亮则是笑而不答。所以,从他们这番问答来看,徐庶离诸葛亮的能力还是很差一段距离的,其实这也是废话。不过按青州刺史田楷、北海太守孔融、江州太守李严、城阳太守邓艾的标准来看,徐庶的能力跟他们应该在同一个档次上,在三国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了。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荆州。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但是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曹操抓住徐庶的母亲后威胁他,徐庶考虑再三,还是辞别刘备,投靠曹操。但是其后并未有出色的表现,魏文帝时,大约十五年后,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纠弹百官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察部的一般干部;右中郎将,相当于现在中央警卫局的一般护卫将领。都不是大官,尤其是在三国那个动荡年代中,魏国内部没有什么大事需要徐庶处理,基本算是混混日子的清闲官员了。

徐庶当初选择跟随刘备,肯定是想有所作为的,但到了曹操那里,能力并不算特别出众,忠诚度就更不用说了,自然也就不会获得重用。徐庶不愿意再归刘备,是因为他和诸葛亮一样看清楚了当时的局势,天下三分之势已成,以他的能力,来蜀国一样也改变不了这个局面,不如在魏国潜伏,以待时机。可惜他死的也早,没有等到诸葛亮攻到长安的那一天,否则蜀军兵不血刃收复长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关注东西纵横弹,每天听一段东西方最前沿的发展趋势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历史。


东西纵横弹


在刘备以往的创业中,只有武将,缺乏谋士。

刘备刚开始到处借力,始终没有自己的根据地。

借公孙瓒之力,做了平原县令,最后还得了赵云;

借曹操之力,得了一时安宁;

借大汉天子之力,谋得皇叔之名;

借陶谦之力,得了徐州;

借袁绍之力,躲避曹操追杀;

借刘表之力,在新野培养心腹;

借孙权之力,赤壁大破曹操并夺取荆州;

借法正等投诚者之力,夺下益州;

借马超之力,逼刘璋出门投降............

之前读书的时候老是有一个困惑,刘备起兵的时候,人马也不少啊,手下还有大将,怎么就打一次败一次呢。

后来才发现,他从来没有好好经营过根据地。

有进有出,才能维持平衡,只进不出,自然打不起消耗。

就像得了徐州,还不是被吕布反客为主。

吕布借徐州之力,可与曹操、袁术周旋。

而刘备一打就输,这是差距。


徐庶是刘备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谋士

刘备空有人马和武将,但刚开始身边的谋士没一个拿得出手。

直到拜了徐庶,才开始正式在新野练兵。

这是刘备的起点,也是他日后赖以为根本的荆州军主力。

曹操欲取荆州,派人先来打发刘备。

却被徐庶指挥,大败曹军。

刘备终于在对阵大势力的时候,赢了一场漂亮仗。

可惜没几天徐庶就被曹操挖走了。

好在元直走马荐诸葛,否则刘备可能会跪在赤壁之战。


徐庶能力之说

这点不好判断,因为徐庶指挥的记录实在太少。

有人吹贾诩是三国第一谋士,因为他直接导致了汉王朝被西凉军灭亡,之后出谋灭了曹昂、典韦,杀的曹操哭爹喊娘。最后还被曹操奉为上座,堪称人生赢家。

也有人吹徐庶,因为记录少,没败过。

但没有实际数据,不得发挥,再好的良才也难得发出光芒。


为何不归刘备

这里有三点猜测。

1.孝道为先

<strong>徐庶因母亲在曹营,归心似箭。

三国演义里面还有一幕是说徐庶母亲因此自缢,这点不可考,但无疑徐庶离开最直接的原因是孝顺母亲。

而且父母死后,古人多会长期守孝以示哀悼。

2.可能是太过清高

徐庶守完孝之后,本身已经默认是曹操的人了。

还被曹操各种礼待,如果翻脸投刘,是很不忠诚的表现。

所以他最大的程度,就是“不发一言”。

而且后期刘备连得卧龙、凤雏,这两个人名满天下的人才在彼,多他一个不多。

紧接着夺两川、汉中,关羽兵败,刘备就死了。

3.刘备后期没有坚持不懈的反复重新招揽

赤壁之后是刘备的人生巅峰期,各种事务应接不暇。

谋士是讲究身份的,肯定要亲自去请出山。

但是徐庶在曹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刘备又有孔明这种全能型谋士,估计也是没有想过。


为she着迷


此人用兵如神,智谋百出,满腹韬略,只因是大孝子,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此等忠义的人,就算被胁迫了也会遵守诺言。在新野之战前,徐庶亲临刘备军营,诸葛亮如期而至,自己再回去也是锦上添花而已,有诸葛亮足以。何况当时的刘备兵微将寡,随时可能覆灭,再参合已无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