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長清徐志摩紀念公園開放後,為何被認為缺少文化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寫下人生中最重要的這首代表作時,徐志摩31歲。

一“詩”成讖!35歲時,徐志摩搭乘郵政航班飛往北平,在濟南上空撞到山上,這位新月派代表詩人不幸罹難,悄悄的走了。

濟南長清徐志摩紀念公園開放後,為何被認為缺少文化

徐志摩紀念公園的碑文

濟南長清徐志摩紀念公園開放後,為何被認為缺少文化

這裡成為徐志摩人生的終點站

那天正逢雨霧,不知道空中是愁雲慘淡還是雲霧彌天……濟南,成為徐志摩人生的終點站。

關於徐志摩的遇難地,長久以來濟南民間有三種說法:一說飛機撞毀在西郊的白馬山上;一說撞毀在長清的開山;一說是撞毀在長清的北大山(又叫西大山、臥牛山)。

據當年報紙刊登的消息,徐志摩的撞毀地是“黨家莊迤西十八里之開山”。那麼,開山在哪裡?

根據這份報紙的記錄,白馬山顯然不在黨家莊向西18裡的地方,可以排除是這座山體了。據調查,當時報紙中所稱的開山,實為“一山三名”。

濟南長清徐志摩紀念公園開放後,為何被認為缺少文化

徐志摩紀念公園過去的樣子(歷史照片)

濟南長清徐志摩紀念公園開放後,為何被認為缺少文化

2006年還沒有修建登山路(歷史照片)

所謂開山是因為山下有個小村叫開山村,也許當時的記者想當然認為,開山村旁的山就是“開山”了。其實,開山的叫法只是當時記者的一廂情願。

在村民的口中,開山還有兩個名字:山南的村民稱其為“北大山”,居住山體東側的村民稱其為“西大山”。

如今,這座位於長清大學科技園東部、東鄰京臺高速和104,北望濟菏高速、西接大學城居里路,鄰近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女子學院,海撥225米的山體,於2006年建成了徐志摩紀念公園,2016年又進一步擴建、綠化、整修。

擴建後的徐志摩公園使許多市民慕名而來,人們期盼在這裡尋找一種詩意的滋養,追尋遠去的詩歌精神。但是多數人都抱憾而歸,認為山上“少了點兒文化氛圍”、“應該增加點兒詩意”。還有的網友說:“這個公園建得有點兒鬧著玩兒……”

濟南長清徐志摩紀念公園開放後,為何被認為缺少文化

如今的公園南大門

濟南長清徐志摩紀念公園開放後,為何被認為缺少文化

小廣場上的新月形迎賓牆

與2006年的徐志摩紀念公園相比,“升級版”的徐志摩公園確實有很大變化,整修了盤山路,建起南大門廣場、徐志摩紀念園、蒼翠園、攬勝臺等。不過人們想象中的,綠水青山裡充滿詩意棲居意境的人文藝術氛圍並沒有呈現出來。

“北大山鄰近大學園,周圍高校眾多,這裡理應成為一個城市人文地標景觀。沒想到,給人的感覺卻是一座普通的山體公園而已。”網友們說。

那麼,徐志摩紀念公園還缺少點什麼呢?為此,網友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以詩歌為主題,利用山體石刻展示徐志摩主要詩作,配備語音朗讀系統,讓人們一邊聽著詩歌,一邊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想法二:建詩歌博物館,以聲、光、電的現代科技為手段,展示我國詩歌的發展史、優秀詩作、與詩歌相關的史料文物等。

想法三:把北大山改名為“志摩山”,用以紀念徐志摩在此罹難;或者命名為“新月山”,用以紀念現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濟南長清徐志摩紀念公園開放後,為何被認為缺少文化

登山路已修整一新

濟南長清徐志摩紀念公園開放後,為何被認為缺少文化

山路上修建了登扶手

濟南長清徐志摩紀念公園開放後,為何被認為缺少文化

山頂的長廊

濟南長清徐志摩紀念公園開放後,為何被認為缺少文化

盤山路直通山頂

還有的網友提出,在山體上建詩歌牆、詩歌雕像,公園可以開發出詩歌系列旅遊產品、常年舉辦詩歌沙龍、詩人見面會等等,使北大山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詩歌山”。

濟南是全國文化歷史名城,留存有大量的人文歷史景觀,如何創新和創意,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把與濟南相關的優秀文化傳統傳播和發揚?這確實是一道難題。

那麼,你認為徐志摩紀念公園缺少點什麼?應該如何開發,形成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與自然和諧共振的公園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