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頂尖大學和國外頂尖大學的主要差距在哪裡?

頭大脖子粗


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對高等學校經費支持的增加及各類人才的引進,我國大學尤其是頂尖大學進步很快,清華北大都進入前100名,進入排行榜的高校也越來越多,值得高興。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和世界頂尖大學的差距還很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那麼,我國大學和國外大學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哪裡?

第一,歷史底蘊不同。我國第一所國立綜合大學京師大學堂,創建於1898年,也就是現在的北大,校史121年;武漢大學創建於1893年,天大創建於1895年,浙大創建於1897年,我國最早的大學也就100多年曆史。而且中間還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而哈佛有近四百年的歷史,牛津劍橋有近800年的歷史。美國也有創建100多年的名校,但是,它們可以從其它創建時間較早的大學引進人才。

第二,學校管理制度不同。我們國家大學行政化管理,校長院長具有絕對話語權,一般教授都是被管理者,是被考核的對象,基本上不具有什麼話語權。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是教授治校,教授具有相當話語權,一個課該怎麼上,教授自己說了算,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考察形式具有完全自主權。而在中國大學,老師晚上課五分鐘教學事故,一門課不及格率超過30%,專門寫報告,督導組的時常來聽課,雖然他們老,可你的課他什麼都不懂,講課水平甚至不如一般的普通老師,拿什麼來督導?


第三,相對於國外大學,中國老師普遍太焦躁。職稱晉升的壓力,科研的壓力,項目的壓力,填不完的表格,開不完的話,還要參加國內各種學術會議,其實就想在圈裡混個臉熟,申請項目或文章評審時有個方便。國外大學比如加拿大的大學,實行年薪制。副教授就可以終身,幹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別人根本不干涉你也干涉不了你。老師們沒有那麼大壓力,可以沉下心來好好做自己的研究。而中國老師在壓力下,拼命其刷文章數,管它什麼質量,被國外期刊一下撤稿100多篇就是這種浮躁的體現。

第四,學校老師水平的差距。國外高校發展至今,一代一代相傳,教師水平普遍較高,頂尖人才差距尤其明顯。諾貝爾獎我們才剛實現0的突破沒多長時間,全部獲獎人數一隻手就能數的過來,而西方發達國家的頂尖大學有眾多諾貝爾獎人才,這部分差距是巨大的。如來佛跟前的老鼠都能成精。這些大師的弟子就很不用說了。

第五,學生學習的差距。國外大學學生課程門數不一定特別多,但每一門課都不是那麼好過。一門課從平時的作業就開始計分,完成一個作業要泡在圖書館好幾天,夜裡一點以後睡覺很正常,國外的大學像我們的高中。國外從小學到大學是逐步加壓的,符合人的個性發展,而中國大學,老師到了期末劃重點,這都有很多學生靠平時的提分才能過,大學生和國外差距巨大。

以上,是我們和國外頂尖大學的一些差距,正視差距,找到問題,才能奮起直追!


一葉知秋有仙則名


國內前五大學:清華、北大、中科大、復旦、上海交大。

國際前十大學: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UC伯克利、牛津、加州理工、劍橋、哥倫比亞普林斯頓、華盛頓大學。詳見下表。這是USNEWS最新排名(前50)。



從這個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大學的位置。國內前五,在世界大學排名前100中,只佔兩席,分別是:清華(50)、北大(68)。排名當然是採用統一標準,包括:全球學術聲譽、地區學術聲譽、論文發表等十幾個指標。所以不存在厚此薄彼、弄虛作假的成分。

這種差距,是一種定量差距,比較好理解。還有一種差距,是隱形的,只能進行定性比較看出差距。

首先是大學定位。國內大學除了教學科研等任務外,強調為社會主義培養人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國外大學,強調的是學術殿堂。

其次,是管理機制的差距。

國內大學行政化色彩濃厚,校長、書記是由某個組織任命的,會教書的不如會做官的。任課老師評職稱,還不如行政人員升得快。有能力的老師不以教學、科研為主,天天想著走穴演講賺外快,或者是申報項目賺經費,還有私人開公司的,無償役使學生幹活,被稱為“老闆”,哪裡還有學者?

國外大學有公立和私立之分,顯著特點是教授治校,學術氛圍濃厚,教師以發揮學術專長為榮,而不是挖空心思當什麼長、做什麼官。

其他諸如建校歷史長短、師資水平等也存在差距。但是,最根本的、深層次的差距就是管理機制,如果管理機制理順了,還大學本來的學術殿堂的定位,其他一切差距都會慢慢縮短。


飛飛飛飛的魚兒


西方大學,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是工業革命的產物。

近500年的世界歷史,是白人主導的,白人主導世界500年,依靠的是工業革命。工業化成為白人主導世界潮流的工具。

第一次工業革命,肇事於1750年前後,瓦特發明蒸汽機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這是能源動力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70年前後,是電力革命,也叫電氣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電子革命,肇始於二戰後,標誌性事件是晶體管的發明,核心技術就是集成電路。

1990年代,電子革命進入了高級階段,信息革命開始了。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還是農業文明國家。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已經被西方打開了國門,開始嘗試搞工業化了,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大學就在那個背景下產生的。

直到1949年,中國的工業革命,也沒有發展起來,戰亂不斷,整個國家陷入苦難的深淵,大學也談不上發展,當時國家最需要的國防、軍工技術,大學都教不了。

那個時代,中國頂尖大學和西方頂尖大學,沒有可比性。

1949年之後,中國開啟了波瀾壯闊的工業化進程。經過幾代人的犧牲和奉獻,到1978年,中國的工業可以說打下了基礎,具備了一個工業化國家所需要的工業基礎。這30年,中國的大學,就是為工業化打基礎而做補課工作,是基礎中的基礎,屬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水平,可以說是非常成功,人類歷史上的奇蹟,但是差距仍然非常巨大,第三次工業革命,就發生在我們補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

1978年以後,中國的國際大環境不同了,工業化也進入了電氣化階段,大學也相應地在調整。前面30年大學採用的是蘇聯模式,新的時期,向美國模式學習。直到1998年,中國的經濟仍然很落後,大學的水平也同樣和美國差距巨大。

1998年的時候,可以認為在信息革命領域,是中國和西方差距最小的時候,記住,是差距最小的時候,幾乎中國和美國同步開始了信息化時代。但是中國的基礎水平在那,信息革命的基礎是集成電路,這方面差距仍然非常巨大,沒有可比性。

2002年,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進入黃金10年,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是仍屬於廉價勞動力、低端技術、高排放模式。大學水平,可想而知。

但是,這黃金10年,我們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國家的產業在升級,國家整體實力提升,頂尖大學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拿上交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數據比較,2003年,清華排名為201-250名、北大251-300名、浙大351-400名,2018年,清華排名為45名、北大57名、浙大67名,發展速度驚人。

總結一下,2002年以後,伴隨中國經濟奇蹟,中國頂尖大學發展速度加快,和世界差距在縮小,特別是2012年以後,得益於國家經濟的強大,頂尖大學在世界的地位不斷提升。但是,差距還是很巨大的,這個差距是幾百年發展的差距,是地理位置的差距,是國情的差距,一定要正視。剛剛出臺的《科技部 教育部關於共同推進高校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行動方案》,說明國家已經看到了差距,開始解決我國高校基礎研究缺少“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問題。

一定要看到巨大的差距,面對巨大的差距,差距就是缺少原創性成果,千萬不要厲害了我的大學,原創性成果,差距太大了,500年來,對世界幾乎沒有任何貢獻。


名校歷程


差距較大,但其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就那麼幾個明顯不過的原因。一是官本位治學。什麼省級,廳級的區別。校長書記們根本不把心思放在提高教學質量上,而是放在上官位上。還有無論什麼人只要有關係,都可以去當大學校長,這不可能辦好大學!二是教師隊伍也受到其影響,質量混亂,混到職稱就好。三是教師隊伍把心思放在掙外快上,很難放在一門心思教好學上。四是學校管理混亂,由於這樣的體制,必然產生混亂的管理機制,產生混亂的管理結果。五是國家供給上分親孃生養和後孃生養區別對待,高的與低的供給標準甚至差至倍數,這樣使後孃生養的高校留不住人材,挺不起腰發展,很難有大的發展提升!


田宏洲512


我認為最大問題在於學校的管理方面,官本位制度根深蒂固。

美國大學是校董制和教授制居多,學校不會給你搞個什麼科級廳級局級啊什麼的行政官員級別基本就是搞個終身教授就是最高職位了,他們能專心在科研上。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國家給大學劃分了等級,這就等於把學校的層級好壞給固定死了。那幾個部級985大學除非自身因素衰落,不然不會允許低級別的學校超越他們。不同級別的學校能獲取的資源也相差懸殊。低級別學校想超越,靠自身努力基本不可能,因為國家不會給名分,不會因為你有好成果了學校的等級就會提升,看不到希望。高級別的學校,只要自己不作死,頭銜名譽絕對掉不了,所以也沒動力。

說白了,公辦大學這種等級制的固化導致大多數學校都認命了。

再說私立大學。除了那幾個與外國大學合辦的大學稍微聽說過一些以外,國內最有名的就是李嘉誠的汕頭大學了。這麼多年了,汕頭大學投資了幾十億了,現在排名多少?學術成果多少?西湖大學剛成立沒多久我就不予置評了。總之,國家不給政策,民辦大學成不了氣候。

什麼時候中國的教育體制也能來一次改革開放,中國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騰飛。




班主任的眼神


不是圈裡的,強答一發。

一、管理模式。中國行政治校,歐美教授治校。這個最主要的區別,其他的區別大都源於這個區別。

教授治校,能按照最專業的方式培養、訓練學生;教授治校,能最高效利用好科研資金;教授治校,釋放教授們很大的行政精力用於教學或科研。

二、生活區別。歐美(特別美國加拿大)大部分高校都農場,教授們不必花抵禦城市誘惑。歐美生活極其簡單,教授們可以有大量精力用於教學科研;歐美社會保障到位,教授們不必花很大精力解決孩子入托孩子就學等問題,也不必天天完成孩子老師佈置給孩子的作業。

三、時期區別。歐美經過幾百年的進化,已經相對穩定了,國內大學1952院系調整折騰之後就是長達20年的文化災難(1957-1978),直到2000才算恢復元氣,到今年(9102)中國大部分高校還沒有達到講臺博士率100%(臨沂大學2018用解聘碩士家屬騰出名額以完成博士率50%目標引起軒然大波)。中國達到歐美量化標準還至少需要20年(到2045-2050年左右吧),也就是把體制內無法解決的、不合格教授熬到全部退休。

不當之處,請指正。


俺從小就玩這個玩意


國內頂尖大學和國外頂尖大學的差距是量的差距和管理的差距。


國內的頂尖大學正在跑步向國外的頂尖大學靠攏,在我們那個時代,跟國外的差距巨大,現在可以說是很小了。第一,教材跟國外的教材一樣。第二,很多研究設備不比國外的差,現在有些國外的科學家甚至羨慕國內科學家的研究環境之好,研究經費之充足。第三,國內中青代教授的水平可以跟國外的一拼,比如清華的顏寧,在普林斯頓大學也是教授,學術水平得到了認可。


但差距很小,不是說沒有差距。我們的教材已經用上國外的經典教材,但不是每種教材都是最新的,有些還是非常陳舊。我們的師資沒有每一個都達到顏寧的水平,顏寧是我們這兒的最高水平之一,但在國外頂尖大學不是,別人還有好多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人的研究視野會提升整個學校的研究視野。第三,我們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和實驗室有充足經費,很多還是不夠。


量變引起質變,假以時日,差距縮小,國內的頂尖大學就會跟國外的頂尖大學實力一樣。


還有一點不同的就是,管理學校的理念,國外都是教授治校,我們不是。這個問題不談。


最後一點,我們對學生的管理和引導也比不上國外的頂尖大學,這是一個文化傳統,但中國高校可以借鑑一下東京大學。


他山石家長部落


差距在於評價系統。比如在著名科學期刊發表的論文數就是評價大學優劣的一個重要指標。由於在國外科學期刊發表論文均需用英文,這方面是國內學者的短板。尤其社會科學,國內大學很多優秀論文由於語言表述的障礙,很難登上國外有影響刊物。再者,科學目的就是用一系列的經驗和實驗來驗證結果。國內應用型的社會科學,參照的是中國的經驗和社會實踐,驗證的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結果,這個過程,經常與西方理論產生衝突,被視為異端。這也是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難以被具有優勢話語權的西方認可的主要原因。

如果一國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被視為異端,相關的論文不被認可,在此前提下談論兩國整體大學教育的差距毫無意義,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

就自然科學而言,其實評價一國大學自然科學教育有個最客觀,也是最重要的指標,那就是這個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如果中國的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和歐美大學差距很大,中國的科學技術怎麼會有如此大的成就?像華為這種主要以國內大學畢業生為主組成的公司怎麼會成長為一個世界一流的,連美國都要恐懼並不遺餘力打壓的高科技公司?要知道,一個國家的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優劣可是這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好壞的充分必要條件噢!


用戶6684794070487


差距不在學生上,中國好的學生去世界頂尖的大學讀書同樣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績,那差距就在老師身上,在對待學術的嚴謹上,在管理制度上。學生沒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被老師罵了,結果老師被處罰了,如果在美國,這樣的博士生,連被罵的資格都沒有,直接開除。那些世界頂尖的大學在對待學術的態度是非常嚴謹的,造假,考試不及格,沒完成作業等等很可能會被開除,在中國的大學會給你一次又一次的機會,直到你畢業。


MS小泡泡


國外一流大學是靠科研創新撐起來的。每一個研究型的大學裡都有一些具有特色的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員。這些人的大部分人一生都鑽在他們的學科裡面,做科研帶學生,不需要想當“官”。他們是靠自己的研究工作結交天下同行。國內的一流大學首先要數院士,傑青、帽子教授的人數。奉行拿來主義,為官所用。但不注重培養自己的科研人才隊伍。大學的排名可以上升,文章很多,但實際的科研水平仍然低迷,教學水平與八十年代相比,退步不小。希望國內大學能夠安靜下來,教授學生都能坐得住,不再專門關心學校、雜誌的排名,世界一流的大學自然會在中國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