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士兵到名將,被後世稱為"武曲星君",看狄青如何夜取崑崙關


眾所周知,北宋"重文輕武"、"守內虛外

",在軍事上長期處於被動,以至於不得不每年對外輸送大量"歲幣"以換取和平局面。在這種軍事疲軟的大背景下,不打敗仗已是萬幸,贏得漂亮簡直是奢求。

但對於宋仁宗趙禎來說,皇祐年間那場剿滅儂智高之戰,絕對算得上他執政生涯中的一大榮耀,因為這場仗,不僅打贏了,而且贏得極漂亮!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啟用了一個關鍵人物——狄青

從士兵到名將,被後世稱為

1008年,大宋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澶淵之盟

宋真宗感覺很沮喪,馬屁幫趕緊送來一碗熱雞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趙恆帶團去封禪泰山,又進孔廟磕了幾個響頭。前後玩了47天,開了800多萬貫的發票。趙老闆剛找回點男人的自信,黃河就決堤了,死者數以萬計...

這一年,北宋最悲催的名將出生了,他就是狄青。

狄青的家境,不是很好,但是倒也不至於活不下去,如果活不下去,如今我們看到就不是名將狄青,而是狄青哥哥,替天行道了。

到了狄青長到16歲時,一件事情改變了他的一生。

他的哥哥因鬥毆要被判充軍!

從士兵到名將,被後世稱為

從這個罪名看,估計至少把人打成了三級傷殘,估計這事不小,16歲的狄青,沒有哭鬧,也沒有埋怨哥哥帶來了災禍,而是出面頂罪。

如果是一個世家豪門,這個事情就是孝悌,不但無罪,還有功,還要當官。但是前提是,你得有錢僱一群槍手(名流,隱士,名士)來吹這件事,狄青沒有,他只好老老實實的在臉上刻上字,跑去充軍了。

結果,就是這一充軍,狄青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路——將軍。最初,狄青只是個普通騎兵,但憑藉出眾的騎射本事,他一步步當上了邊疆大將,任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

而狄青真正嶄露頭角,是在對西夏的戰爭中。那時,因為面頰上有刺字,軍中都叫他"面涅將軍"。不知是為了遮擋刺字,還是為了震懾敵人,狄青臨陣前,總會戴上一隻青銅面具,然後披頭散髮,氣勢洶洶,每每現身敵陣,都令人不寒而慄。敵軍出於敬畏,還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天使",不是萌萌的那種,是讓人魂飛魄散的那種。

從士兵到名將,被後世稱為

與西夏對戰的幾年裡,他共參加25次戰役,身上中過八箭。有一次聽說敵寇來臨,臥床養傷的狄青立刻拍馬上陣,一個足以感動大宋的好將士。

范仲淹鼓勵狄青:歷代名將,除了衝鋒陷陣,軍事理論知識也很豐富,如果你不甘心只做一介武夫就要加強學習。狄青雖沒文化,但從善如流,從此打仗之餘手不釋卷,慢慢也變得有文化了。他勤學苦練的同時,官位也一直在升。

下面就來給大家講述一下他曾經指揮過的經典戰役:崑崙關之戰。

話說在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北宋朝廷派遣大將軍狄青率領軍隊前去征討叛賊儂智高,當時,狄青準備穿過崑崙關(即今廣西南寧東北崑崙關上),再攻取儂智高佔據的琺州城。不過,這崑崙關已被儂智高派有重兵把守,並不會那麼容易攻破,於是他只得把軍隊屯紮于山下。

從士兵到名將,被後世稱為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自古行軍打仗就是一件苦差事,士兵們若是碰上個很有作戰方針的將領或許會是一件很榮幸的事,若是遇見一個糊塗的將領則那苦頭是肯定要吃的,甚至會搭上身家性命。狄青的士兵不僅能夠跟著他常常打勝仗,並且還能在軍營裡感受到家的溫暖。

那時正是農曆正月十四日,由於第二天就是我們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了,狄青便藉此機會矇騙敵人,以讓他們對於防守產生懈怠。狄青是大張旗鼓,他命令軍營裡張燈結綵,擺宴同樂,顯現出一片喜慶熱鬧的氣氛,好不熱鬧。

他宴請完了高級和中級將領之後,緊接著又去盛情款待各級文官,一連三晚,故作狂歡,這個消息很快就被儂智高的哨探給傳送了回去。結果那些守備的士兵則以為他們在此期間不會前來攻打崑崙關了。

在狄青的營帳裡,一個他的親信託起酒杯言道:大將軍現身體有恙,正在服藥期間,由我來代皆他向大家表示節日的問候。過了一會兒,狄青又讓人代他向各位文官傳達節日的敬意,並不斷地勸酒,大家也都喝得興致勃勃,快到天亮之時酒宴也沒有結束。

從士兵到名將,被後世稱為

等到天剛到拂曉之時,一陣疾促地馬蹄聲打破了清晨的寂靜,只見得一個士兵飛身下馬,急切而又興沖沖地向還在飲酒的文官報告說:狄將軍已經攻下了崑崙關了。那些個文官們一個個都驚歎不已,不禁感嘆道:狄將軍果真是神勇非凡啊,之前還在營中,現在竟然已經將崑崙關給拿下了,真可謂是出奇制勝啊!隨後狄青也順勢將儂智高給平定了。

在《孫子兵法》中的《謀攻篇》中曾經指出"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凡有大將風範者自然是有勇有謀,善於奇襲制勝。

由於在宋夏雙方的連年交戰中,狄青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自狄青平定了儂智高之後,宋仁宗因功封他為樞密史。

從士兵到名將,被後世稱為

從一個出身微寒、戴罪充軍的小騎兵,一步步成為位高權重的"國防部長",狄青的經歷,在整個北宋都是絕無僅有的。他的人生足夠勵志,也因此成為廣大普通官兵的偶像。他出行時,常常引來大批粉絲的圍觀和喝彩。

可是,這一切,對於狄青而言,既是幸,也是不幸。

因為,種種禍患也由此而生……

自從官居樞密使起,昔日的大宋英雄狄青,就成了被集體敵視的怪胎。

由於受到"重文抑武"風氣的影響,不是所有文臣都如尹洙、范仲淹一樣對狄青那麼友好。

自狄青從地方調任中央開始,朝中文臣就一直不服他。

從士兵到名將,被後世稱為

人紅是非多,狄青的進封惹來了同朝官吏的妒忌,宋仁宗見此情況,也就解除了狄青的職務。道理似乎總是那麼相似,一個朝廷在快要滅之之際,雖然會湧現出一批濟世之才,但總是會遭受小人殘害,最終他們倒下了,這個朝代也就氣數已盡了。遭受排擠後的狄青在趕赴擔任陳州判官的路上因病辭世,享年49歲,令人唏噓不已!

似乎是天妒英才,西漢之霍去病僅存世23載,東漢末之三國時的周公瑾也只活了35歲,再到北宋狄青,南宋岳飛,一代代名將雖都滿懷救國濟世之志,但最終皆抱憾而終!

北宋時期在文臣武將方面出現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龍圖閣大學士包拯被後人尊稱為文曲星君,另一個便是狄青,他被後人尊稱為武曲星君,與包拯齊名。可見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是不一般的了。

為什麼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會在北宋這個號稱"盛世"的宋仁宗年代裡,落得如此下場。這時的北宋王朝,對於武將們的防範已經變本加厲。武將一旦立功,好些名臣的腦筋就立刻浮現出五代武人當權的慘事,正是這僵化的思維,令宋朝歧視軍人的思維甚囂塵上。狄青的悲劇,只是其中縮影。

從士兵到名將,被後世稱為

從全局看,狄青的死是文臣階層藉助歷史環境對武臣階層打壓的結果,狄青所處的是一個對武臣來說不幸的時代。有人感嘆說,狄青和岳飛都是遭誣陷而死,只是誣陷岳飛的秦檜成了千古罪人,而誣陷狄青的人,像龐籍、歐陽修、司馬光、劉敞等,卻都是以忠臣、賢臣、名臣的面目留在史冊中。這是狄青的一個不幸之處。


歷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