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加速擁抱“一帶一路”

西方国家加速拥抱“一带一路”

中國超大型集裝箱貨輪“中遠海運雙魚座”在經過近一個月的航行後,於2月15日抵達歐洲,停靠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新華社記者 吳 魯攝

意大利成為首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七國集團成員國;盧森堡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德國、法國、英國、新西蘭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紛紛向“一帶一路”倡議拋出橄欖枝……

最近,“一帶一路”倡議在西方魅力大增。已與中國簽署合作文件的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中,發達國家和來自發達國家的公司、金融機構赫然在列。曾幾何時,談及“一帶一路”倡議,西方不乏擔憂和質疑。如今,“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展現的合作姿態,吸引西方轉身搶抓機遇。

“圈粉”發達經濟體

近日,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新聞,在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引起持續熱議。

美國《新聞週刊》網站報道稱,意大利與中國簽署的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具有里程碑意義。

“意大利在發揮帶頭作用。”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引述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副部長傑拉奇的話稱,雖然意大利可能有一刻需要單獨行動,“不過這一刻會是非常短暫的”。

此言不虛。3月27日,盧森堡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成為繼意大利後又一個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的歐盟國家。

彭博社在報道中特別指出,盧森堡的這一舉動,是在意大利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不到一週後作出的。

不難發現,“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圈粉”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目前,意大利、盧森堡、波蘭、希臘、匈牙利和葡萄牙等多國已經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不少其他歐洲國家也對這一倡議表現出日益濃厚的興趣,其中不乏主要發達經濟體。

在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下旬訪問歐洲期間,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均就“一帶一路”倡議發出積極論調。《俄羅斯報》網站稱,歐洲領導人意識到,他們無論如何都避不開“一帶一路”。默克爾的言論證明了這一點,她說,“一帶一路”是重要項目,歐盟希望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歐洲期待“互惠”。

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日也喊話英國政府,建議其學習意大利自主行事。“只要管理得當,‘一帶一路’對英國意味著更多機會”。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還報道稱,身為歐盟成員國的地中海國家馬耳他也有可能加入“一帶一路”倡議。該國財政部長愛德華·希克盧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某些偏見”不應成為開展有益商業往來的絆腳石。

事實上,不只是歐洲國家,加拿大、新西蘭、日本等其他大洲的發達經濟體近來同樣就“一帶一路”倡議頻頻釋放積極信號。英國《金融時報》敏銳捕捉這一動態,刊發社評指出,此前,“一帶一路”倡議的足跡主要集中於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而今,這項倡議正衝進“頂級聯賽”。

走近機遇的捷徑

從猶疑到歡迎,為何越來越多西方國家更加青睞“一帶一路”倡議?

俄羅斯《消息報》日前刊登文章,分析了意大利能從“一帶一路”建設中獲得哪些好處。文章認為,從雙邊合作的角度來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可被視為革命性創舉,將有助於意大利整治基礎設施,併為該國陷於停滯的經濟帶來出路。

墨西哥《每日報》網站也刊文指出,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建設,是推動本國經濟發展的務實做法。

“我們的企業看準了中國快速發展的機遇。”傑拉奇在《金融時報》上撰文稱,此前意大利人還沒有完全意識到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能夠生產高質量的科技產品,並在科技、綠色能源和鐵路運輸等行業處於領先地位。中國的經濟表現對於世界是一個積極因素,意大利希望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這也是不少西方國家共同的心聲。對它們而言,一個充滿活力、對外開放的中國意味著無限機遇,而“一帶一路”倡議便是走近機遇的一條捷徑。

《金融時報》刊文稱,作為一個擁有超額儲蓄的富裕大陸,歐洲似乎不需要中國為其基礎設施投資提供資金。然而,事實上,長達10年對赤字的執迷導致不少國家的必要項目匱乏資金。該報引述葡萄牙總理安東尼奧·科斯塔的話稱,在這一危機時期,只有中國願意將資金投入歐盟的邊緣國家。這正是“一帶一路”的吸引力之一。

俄羅斯《觀點報》網站也刊文認為,歐盟無法割捨中國的投資流。“幾個最大的歐盟國家——意大利、法國和德國都樂於接受中國的投資”。

近6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從“大寫意”轉向“工筆畫”,一系列超出預期的國際合作成果讓一些西方國家逐漸放下曾經的誤解或偏見,加快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腳步。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日前刊登荷蘭政治學者索菲·範德梅爾的文章稱,所謂中國利用“一帶一路”建設製造債務陷阱的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國內外促進發展的一個主要途徑,中國希望通過基礎設施投資,把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更好地連接起來,同時促進“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貿易。中國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各方都可從中獲益。

為經濟全球化“修路”

如今,談到“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意義和前景,西方國家更願意給予肯定,抱以樂觀。這從西方媒體的相關報道中可窺一斑。

路透社近日報道稱,支撐全球化的軟硬基礎設施已經出現明顯老化,這一問題在發達國家同樣存在。基礎設施的落後制約了發展,也制約著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經濟全球化需要“修路”,而“一帶一路”倡議正致力於此。

該社引述中方官員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上的話稱,“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化概念,旨在通過多邊合作努力,將全球化軟硬件基礎設施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為經濟全球化“修路”。

西班牙《國家報》也稱,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在歐亞大陸大展身手,港口、鐵路、公路、天然氣管道、發電廠……這一倡議包含了數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全球新經濟正在以中國為龍頭而構建。

不久之後,一場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盛會即將拉開帷幕,國際社會早已翹首期待。4月下旬,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行,目前已有包括近40位外方領導人在內的上百個國家代表確認與會。

對此,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參加本屆論壇的外國領導人人數超過首屆。該報還引述中方官員的話稱,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國家因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而陷入債務危機,相反,很多國家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合作走出了“不發展的陷阱”。

這樣合作共贏的平臺無疑將吸引更多國家,西方發達經濟體同樣難拒其魅力。

法國前總理、法國總統中國事務特使讓—皮埃爾·拉法蘭將赴北京參加論壇。日前,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及“一帶一路”倡議,不吝讚美之詞。他說,“一帶一路”倡議致力於世界和平與繁榮,催生出包括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在內的機構,有利於維護多邊主義,推動世界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對中國、歐亞乃至世界來說,“一帶一路”倡議是合作共贏的典範、多邊主義的偉大實踐。

“如果說‘一帶一路’的最終目標是共同繁榮,那我們為什麼不喜歡?”《每日電訊報》這樣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